☆ 席利霞
(河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00)
知识经济时代,决定个体能力水平高低的隐性知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笔者在分析隐性知识获得途径及挑战的基础上,研究了微博平台如何促进个体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以达到知识挖掘和共享。
根据OEDC1996年的年度报告中知识的分类方法,可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可以使用语言文字、图像影像、符号表达,可供人们交流和记载的结构化知识,如事实、自然原理和科学的知识等。隐性知识是指很难用语言文字表述的技能、技巧和诀窍,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隐性知识由认知、情感、信仰、经验和技能五个要素共同组成,可细化为个人隐性知识、集体隐性知识和专业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相对主观,依附于人的大脑或技能中,通常通过行动表现出来。隐性知识具有非结构化和个体专有的属性。
在知识的海洋中,显性知识只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隐性知识是隐藏在水下的大部分。隐性知识是个体认知结构的主体,在认知和实践活动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知识信息时代,技术手段的丰富使得获取信息往往比较容易,缺少的是有效利用信息、挖掘知识的能力,以处理问题方法、经验技能等形式存在的隐性知识就比以往更加显得珍贵。尤其是专业研究方面的隐性知识在个体进行创造性活动过程中的作用特别关键。个体的信念、态度、经验、技巧对有研究价值问题的敏感性,对当前研究方法合理性的直觉判断和对研究结果价值的预感等,在创造性活动中主要通过问题意识、直觉、酝酿效应、灵感等隐性知识的认知活动表现出来。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重要。例如: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都熟知数、理、化、生物医药、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科学原理(显示知识),但在芯片设计与制造、医药生产等方面遥遥领先的只有少数国家。其关键就在于隐性知识。
(1)默会性。斯滕伯格认为,隐性知识具有不可言传的特点。
(2)个体性。波兰尼指出,隐性知识与认知主体须臾不可分离。
(3)情景依附性。隐性知识的获得总是与特殊的问题或任务的情景联系在一起的,是个体对特定情境的一种知觉综合把握。当相同或相似的问题或任务情景出现时,附着于个体的隐性知识就会自然地被激活。
(4)即时性。隐性知识产生于认知者当下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中,它是一种动态的存在,是一种稍纵即逝的现象。所以波兰尼认为默会知识是“我们知道的远比能说出来的多”。
(5)稳定性。个体一旦掌握了某方面的隐性知识就难以忘却,这与即时性并不冲突。已经形成的隐性知识不易受环境的影响改变,较少受年龄影响消退遗忘,如骑自行车、游泳等。
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法如下。
(1)“人到人”的方式。通过与拥有相应知识的人直接接触这些“共享经历”获取隐性知识。例如:自古就有的“师徒制”学习形式,徒弟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进行学习。根据朱克曼对美国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调查,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曾是老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生或是同事。那些后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作为“徒弟”时,从“师傅”那里主要学到的不是显性知识,而是诸如工作标准和思维模式等更大范围的倾向性态度和不能编纂整理的思维和工作方法等隐性知识。或者在需要的时候即时联系到专家,做到即时通讯及时指导。[2]
(2)写书著作。请掌握某方面专业隐性知识的人将其经历的经验、技能和心得体会“写”出来。
(3)专家访谈。专门配置访谈人员,在交流和提问中专家就会潜移默化地将其隐性知识表述出来。
(1)个体的表述能力差。由于隐性知识具有个体的专有属性,当个体的表述能力差时,那么,隐性知识只能停留在“只可意会”阶段。
(2)缺乏个体的共享意愿。隐性知识的挖掘就是为了共享,而“知识就是力量”的说法早就深入人心,出于个人优势思想,很多人不愿意共享个体知识。
(3)缺乏时间。著书立作和“师徒制”都需要专人专注于一件事情,需要很多时间来完成,在时间上阻碍了隐性知识的共享。
(4)缺乏自主便捷的平台和环境。由于隐性知识即时性的特点,当灵感来的时候如果没有一个便捷的平台记录这种稍纵即逝的资源,会导致大量的信息丢失。缺乏一个自主的平台进而阻碍了隐性知识的外化和共享。[3]
在当今信息技术环境下,微博的出现给隐性知识的挖掘及共享提供了工具和途径。微博最初仅作为一种交流平台,但其对知识的积累、管理、共享、反思的功能也不容忽视。当微博仅仅指微博页面时,它作为知识的承载,是一种学习工具或媒体;而当把微博作为一种行为时,则是一种学习方法或途径。通过它可以将工作、学习和爱好有机结合,把日常得到、看到和想到的零碎思想及时积累起来,便于日后反思整理,也可在与他人的交流和共享中达到思想的碰撞。如此,原本不系统的隐性知识便不知不觉被挖掘和共享。
(1)简单易用,群众基础广泛。用户可以通过手机、计算机、IM客户端等方式接入平台发布微博。内容简单,写几句话就是一篇微博,表达博主的心情、愿望或体会。同时也支持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并实现即时分享,每个用户既是微内容的创造者,也是传播者和分享者。人人平等,均可参与。
(2)微内容的传播具有即时性。微博用户可以将身边的各种新鲜事和心灵火花在第一时间发布到互联网上,其他博主可以查看、回复并转发微博,这意味着一则突发新闻事件会在几分钟内传遍全球。微博所体现出的即时性,真实性,快捷性甚至超过了传统的其它任何媒体,如2008年11月印度孟买的恐怖事件,2009年1月奥巴马总统就职,2009年6月流行音乐家杰克逊的去世,2010年5月上海世博会等这些事件中无不体现了微博所带来的巨大新闻价值和影响力。[4]
(3)创新型的互动方式。微博用户可以选择跟随感兴趣的对象,那么,被跟随对象的内容状态更新就会“推送”到用户的个人空间中,跟随可以一点对多点,也可以点对点。而移动终端提供的便利性和多媒体化,使得微博用户和粉丝之间的互动性极强。
(1)环境自主,思想自由。微博平台的用户是在自主操纵、自我负责的情况下进行操作。这种方式和隐性知识的挖掘联系紧密,用户在这样开放自由的环境平台上才会真实地或书写或分享他人真实的情感、经验、技巧等隐性知识。
(2)专题跟踪,知识创新。通过微博的用户搜索功能跟随感兴趣的人(朋友、专家、明星等),搜索关心的话题,还可以从“推送”的“感兴趣的人”和“热门话题”中满足自己的需求。因此,任何人都可以针对某一主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问题进行持久、深入、广泛的交流和讨论,从而对问题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在各种观点和看法的相互碰撞中产生新的知识,达到知识创新的高度。
(3)即时呈现,知识存储。在交流和讨论过程中的感悟和体验,可能会是不很系统的、组织性不很强的片段,微博平台却是对突发灵感的即时记录,被记录下来的这些文字,既便于个人日后整理反思,也可以与其他人共享,这种方式的知识共享不同于传统书本上或期刊上的文字阅读的显性知识的共享,这属于一种隐性知识层面的知识共享,是一种人际间的深度交流,是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对知识的创新。
(4)反思整理,知识创造。微博平台记录用户的“足迹”,而这种记录方式是非常方便回顾和反思的。用户可以在自己的微博中发表自己的知识和见解,其他粉丝可参考,亦可做出评论,而粉丝在群体的分享和交流中就已经取得进步。同时,随着其微博的不断积累,用户还可以在阅读自己微博的过程中复习或品味过去所写的内容,修正自己理解的偏差,从而产生更多的体会和感受甚至达到知识创新。[5]另外,共享阅读他人微博尤其是领域专家的微博是一个有效分享他人经验、技巧和灵感等隐性知识的方式,对于个人知识的充实,竞争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5)交流协作,知识共享。微博具有开放性和协作性,通过建立群组、“@”某人、做出评论、粉丝好友聊天等互助协作的形式,实现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共享。比如:可以是师傅对徒弟、导师对学生、经验丰富的“老手”对“新手”的自上而下的指导、交流和忠告,“粉丝”在分享过程中获得隐性知识,取得进步。但这种受益往往是双向的,“粉丝”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态度往往也会对指导者们产生积极影响。
在知识型的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个体和组织开始关注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共享。而微博的出现和盛行为其创设了良好的氛围,搭建了知识共享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共享。这里只是一个初步的探究,有待进一步的理论与实践的突破。
[1]欧阳汝梅,张筱兰.信息技术环境下隐性知识的管理与共享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2008,(4).
[2] 徐纪罡.如何知识挖掘? http://www.51km.com.cn/home.php芽mod=space&uid=3744&do=blog&id=8577.
[3]陈前繁,何剑,何蕾.Web2.0环境下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共享研究[J].民营科技,2010,(7).
[4]胡勇,王墙.浅析Blog的特点及其对教育信息化的影响[J].现代教育技术,2006,(1).
[5]刘勇.浅谈微博再教育中的应用[J].中共伊犁州党委学报,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