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化导入的思考

2012-08-15 00:49:13俞晓敏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文化背景外语教学交际

洪 婷 俞晓敏

(1.江西省东乡县第一中学 英语教研室,江西 东乡 331800;2.中共南昌市委党校,江西 南昌 330003)

对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化导入的思考

洪 婷1俞晓敏2

(1.江西省东乡县第一中学 英语教研室,江西 东乡 331800;2.中共南昌市委党校,江西 南昌 330003)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学习一种外语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我们拟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说明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提出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及导入的内容。在目前的外语教育中,如果同时加入外国语言的相关文化背景教学,会成为用好外语的关键。

英语教学;英美文化导入;内容与方法

一、引言

现代外语教学中,“文化干扰”是公认的教学“难题”之一,有人甚至认为它比不理解更为可怕。在语言教学上,往往重语言形式而轻文化导入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长期以来,由于受制于高考体制,我国的一些英语教师主要还是采用“语法——翻译法”等传统教学方法,让学生反复练习某种语言结构(如句子、词汇等)来达到使学生掌握语言的目的。他们都偏重语言现象而忽视文化知识,忽视语言的载体功能。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习者掌握目的语(target 1anguage),并用之进行交流。成功的交流除了依靠良好的语言结构知识外还依靠有关的文化知识,也就是说,学习外语的同时必须学习与目的语有关的文化。

关于文化的科学定义,最早是由英国人类学家E.B.Tylor给出的。称“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特征,人们在习得语言的同时,也在了解该民族的文化。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又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因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意识到跨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二、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学习外语不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社会文化的过程。因此,要有意识地结合语言教学向学生传授所学语言国家社会文化等国情知识,同时增强学生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他们逐步具备文化比较能力,以便提高文化素质并得体地进行语言交际。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表现得较为明显,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否则就没有真正掌握这种语言。

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必然造成词义、句义、联想意义、比喻意义等语言现象的差异。如文化中的习语。习语的意义往往借助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典故而形成,约定俗成地构成整体意义。形容一个人“脾气倔强,不肯轻易改变主意”,在汉语中说“犟得象头牛”,而在英语中说:“as stubborn as a mule”(犟得象头骡子)。再如“meet one’s Waterloo”又是什么意思?原来Waterloof滑铁卢是比利时中部的城市,1815年拿破伦Napoleon的军队在此地大败 (一败涂地)。因此,不了解文化在交际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遇到文化障碍,甚至造成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现象。

由此看来学生在交际中所犯的文化错误往往是因为缺乏文化意识。学习语言的过程就 是认识文化的过程。语言学习效果差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是没能把文化学习和语言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老师,习惯接受“填鸭式”的教学,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目前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很少利用课余时间读有关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书籍,大部分时间用于记单词、做练习上。

2、外语教材一直制约着我国外语教学发展和提高,特别是大学专业英语教材方面的编写,出版发行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需求。题材较单一,偏重于文学,深入目标语社会的语言材料不是很多。

3、长期以来,在外语教学领域中,社会文化因素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外语教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论语言学发展的制约。不管是传统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还是转换生成语言学,都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本身。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没有把教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三、文化导入的内容

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分为两类: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交际文化又可分为语言交际文化和非语言交际文化。知识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艺术等文化知识;交际文化是指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那些影响信息准确传达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语言交际文化包括问候、致谢、委婉语、禁忌语等;非语言交际文化主要是指体态语,诸如手势、面部表情、视线接触等。

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对英语国家知识文化的导入,要做到既不放弃知识文化的积累,又要加强交际文化的导入,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例如:

1、美国著名人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的演说“I Have A Dream”被无数教材所引用,其中有一个重复多次的词Dream,它的基本意思与汉语的“梦”是相同的。然而《现代汉语词典》对“梦”的释义为“不切实际,不能实现的话”。而英语的Dream除了这一贬义的引申义之外,尚未有另一释义:a fond hope or aspiration.马丁·路德·金所采用的显然是后一种含褒扬的引申义。

2、上海外语教育岀版社《英语泛读教程4》Unit 5中有一篇美国前总统布什写的传记,题为“I Have Already Received An Invitation From God”,其中有这样 一 句 话 :“...you would see the official when hell freezes over.”字面的意思是“...当地狱结冰的时候,你就能够见到(中国某个高级)官员了。”那么“when hell freezes over”真实涵义是什么?原来,西方人常用地狱来比喻酷热的地方,到处都是熊熊烈火,地狱根本就不会结冰。西方外交官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要想约见某个中国高级官员是“不可能的”。

3、《英语听力入门 3》Unit 86 “Words and Their Stories”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Well,I guess I’ll have to go face the music.句中 face the music并不是要打算去听音乐会的意思。此习语出自美国小说家James Fleming Cooper之手,说的是100多年前,当演员上台演出时,首先面对的是乐队,在台上面对着不知是否友好的观众,有时紧张得连台词都会忘记,但你还得上场把戏演下去。To face the music就是“勇敢地面对困难,接受责罚或挨骂”之意。

4、在交际文化中美国的外国留学生常常反映美国人讲话靠不住,说是要邀请吃饭,结果等了很久还是不兑现。问题出在外国学生对于美国英语的讲话规则不了解,听美国人说:“We must get together soon.”就以为是正式的邀请,实际上只不过是一句客气话。社会语言学家专门就这个题目作了研究,分析究竟客气话与正式的口头邀请在语言的使用上有什么区别。他们发现正式邀请比客气话要具体得多,一般来说邀请需要包括时间、地点。例如:“Come over for dinner next Saturday night.”是明确的邀请。有的话听起来似乎很像是邀请,但如果没有具体的时间、地点则仍然不能看作是邀请。

5、学生们习惯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移植到英语表达中去或把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等同起来。他们往往用本族文化模式来理解和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认为西方文化行为和中国文化行为表示同样的目的和意义。当两种文化表达的方式和意义产生差别时,这些学生就很容易根据本族文化的模式来理解、思维和表达,因而常常产生误解。例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又比如,尊敬地问起外国老太太的年龄,往往会激起对方的反感。由此看来,在跨文化交际中到处布满词汇陷阱。

这些例子在教学中还能遇到许多,只有了解了不同的文化知识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句中含意。

四、文化导入的方法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以下方法来提高学生对英语囯家文化知识的了解。

1、注解法:教师结合所学教材内容对相关的文化知识加以注释,尤其是对一些特殊的描写以及特定含义的注释,有助于学生掌握得体的交际文化,做到语言知识讲到哪里,文化知识诠释到哪里,这种方法比较灵活。如历史性的课文要进行补充一定的时间、地点、政治背景的内容。

2、融合法:教师结合课堂教学融入相关的文化知识,利用课前几分钟讲解主要涉及的英美国家的主要知识,尤其是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

3、实践法: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改编对话进行表演,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语言和文化,同时注意其中有意义的文化细节,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和意识。

4、比较法:教学中通过对比两种文化的差异来导入文化。如对比英美人和中国人对恭维和谦虚的不同反应,对比不同国家两个民族对家族关系称谓的区别;送礼、宴请、招待的方法和方式。让学生既了解了英美人的风俗习惯,又知道了本民族的习俗。

5、文化讲座法:定期、限时、有的放矢结合某一章节进行一次或系列性的讲座。比如可开设“英语国家概况”等课程,每门课都是由一系列相关的专题组成。文化讲座可以将支离破碎的文化信息重新整合构造,系统列出用以说明一个整体概念的有效教学策略。这种讲座可给学生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训练和提高了学生的听写和观察能力。

6、图片影视展示法:可以在网络上收集一些英语国家资料和图片,展示说明某一个“文化现象”,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等;还可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多媒体等手段,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

作为英语教师,一定要有文化意识,结合所授内容,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文化输入,让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学习文化,枯燥的语言教学也因此而生动有趣。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文化修养,了解外部世界,而且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汲取知识。当前英语的教学,不能仅出于商业,也要为了发展文化。使外语教学能培养出真正合格的跨文化交际人才,使人才能更直接、迅速和频繁的接触外国文化,更敏锐和深切的体会不同文化体系的碰撞、冲突、调节和融合,并在文化融合中发挥积极作用。

Reflection on the culture input in English teaching

HONG Ting1YU Xiao-min2
(1.No.1 middle school,Dongxiang county,Jiangxi Dongxiang 3318002.Party school of Nanchang CPC committee,Nanchang 330003)

As different nations have their own particular cultures and backgrounds,when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people must possess some fundamental knowledge about them.The paper aims at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methods and content of the cultural introduction in English teaching,showing its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in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teaching,culture input of British and American,content and methods

G427

A

1672-4445(2012)02-0063-03

2011-12-31

洪婷(1985-),女,江西东乡人,江西省东乡县第一中学英语教研室教师,主要从事中学英语教学研究;俞晓敏(1959-),江西玉山人,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从事党建理论、英汉翻译研究。

[责任编辑:钟 晟]

猜你喜欢
文化背景外语教学交际
情景交际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交际羊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22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金桥(2018年3期)2018-12-06 09:05:52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速读·中旬(2018年7期)2018-08-17 07:22:00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策略
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探索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
科技视界(2014年32期)2014-08-15 00:5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