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静俞晓敏张 桔宗 妍钟 晟
(1.中共南昌市委党校,江西 南昌 330003)
对国有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思考
徐 静1俞晓敏1张 桔1宗 妍1钟 晟1
(1.中共南昌市委党校,江西 南昌 330003)
国有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需要遵循相关的共性要求。应立足于内生式发展,处理好培育自主研发能力与引进创新以及关键性技术与其它技术的主次关系;是不断递进的路径选择过程,认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三种递进路径对企业的不同要求,积极达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层面;是综合性的体系建设,对软硬件条件、内外部环境和创新链要有综合性考量。
国有企业;自主创新;共性要求
在任何国家,企业都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之一。没有企业的自主创新,国家和社会的自主创新就是一句空话。在中国,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其自主创新的层次与程度代表着本地区乃至本国的创新水平,这已经成为共识。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领域、不同发展水平的国有企业来说,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需从自身的个体特点出发,同时,也要遵循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共性要求。
之所以强调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应立足于内生式发展,来自于两个主要原因:
一是体制上的原因。国有企业与其它所有制企业相比,有其体制上的特殊性。国际惯例中,国有企业仅指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或联邦政府投资或参与控制的企业;而在中国,国有企业还包括由地方政府投资参与控制的企业。国有企业的行为要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行为也以此为终极目标。所以,有不少地方的国有企业在提出创新口号时,常常强调“创新不妄自菲薄,合作不失去自我”,是有其一定体制原因的。
二是自主创新本身的要求。自主创新的“自主”两字无疑决定了这一创新方式是以“我”为主,外来技术和经验的学习与借鉴、引进与合作都是与“我”的发展目标相一致的,是企业自身发展的战略内容。离开这一点谈创新,就很难摆脱技术引进、技术模仿等对外部技术的依赖,其核心技术也不是来源于内部的技术突破,而是受制于人。
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要立足于内生式发展,要理清以下主次关系:
培育自主研发能力为主,引进创新为次。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取决于能否进行自主创新的两个关键性因素:一是有自己的科技研发队伍,二是对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等环节完全自主的控制能力。以上两点需要企业持续不断地培养和积累学习与创新能力。由于我国国有企业在世界上很多产业方面处于技术的低水平,所以不能避免的是对他人高新技术的引进与吸收,但是引进的目的在于学习和进而创新,如果平时不注重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积累,而只停留在引进上,那么虽然在一定时间内能够跟上市场,但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来看,后劲必然不足,甚至受制于人。
关键性技术为主,其它技术为次。对企业而言,所用技术有关键性技术与其它辅助性技术之分。自主创新意味着能独立开发主业的关键核心技术,而不需要独立研究开发所有技术,其它辅助性技术研究与开发可由自己进行开发,也可通过合作开发、委托开发,甚至技术购买等方式解决。这样的主次划分,一方面需要企业专注于核心技术的开发,一方面也需要企业以开放式的姿态开展多方位的合作。
2006年1月9日,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中指出: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基于这样的认识,很多研究把企业的自主创新路径分为三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1]这三种创新路径在层面上是递进的关系,在不同的路径选择中,对企业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客体指向更多的是技术。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学会了更多地利用国外的技术资源来帮助自己成长。在与国外公司合资合作的过程中,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这条道路对于技术落后的企业是一条捷径,可以是“拿来主义”,但是如果只有引进而没有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自主创新能力,就永远到达不了技术的前沿地带,只能是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落后挨宰。所以,作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企业主体,在引进技术之初就应有相当明确的目标,在技术引进谈判时要以消化吸收再创新为最终目标,这样才能不断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
集成创新的外延比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更广泛一些,其客体除了技术,还加入了管理,通过技术集成和创新管理方式,使技术这样一种资源的配置更为有效。集成创新有时并不来自于某项技术的突破与创新,而来自于创新者的思想,其非凡的眼界与思维造就了集成创新的产品与管理方式。近年来,中国企业由于面临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在技术引进方面遭受了越来越多的障碍。那么,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比,集成创新少了引进技术的外部制约,我们应积极在集成创新方面有所突破。企业的集成创新在一个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宏观环境中更容易生成,它要求创新者敢想敢实践,特别鼓励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创新。这种创新勇于打破原有的管理方式和技术配置方式,同时具有实用性和前瞻性。
原始创新对于企业的要求最高。其一,它要求企业具备较高的研发能力,包括其硬件和软件的创新准备,如具备先进技术设备的中心实验室、产品研究所和先进人才,搭建了相应自主创新平台;其二,投入可能巨大;其三,耗时可能很长,有时,创新产品还未诞生,企业已经无心无力了。例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IBM研发一种新型计算机系列,历时5年,共花费50亿美元(美国研发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的总花费才29亿美元),相当于IBM4年的销售额,如果研发失败,IBM必定破产。六十年代,索尼研究一种彩色显像管,历时7年才开发成功,而且其开发所消耗的资源几乎导致索尼的破产。但与原始创新的高风险程度相对应的是其创新的高层次与高回报。一个企业的原始创新产品越多,越有可能升华为产品乃至产业的行业标准,使之占据国内外技术标准的优势地位,具备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国有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其战略要立足于本身的现实基础,自主创新的层次可以从低到高发展壮大,但其最终的指向是:越早达到集成创新层面甚至原始创新能力的层面,则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筑将更快和更牢固。[2]
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企业自身来看,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因素应包括技术学习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其中又可细分为九个方面:技术学习能力包括素质积累能力、管理主导能力、二次创新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包括平台建设能力、制度创新能力和组织变革能力;自主研发能力包括独占首创能力、成果转化能力、效益提升能力。另外,还有一些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外部因素,包括创新文化建设、投融资体系建设和信息共享网络建设,以及政府方面的政策支持、机制保障、服务引导等。以上因素不是独立成章而是相互交织,互相促进和发展的。因此,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也应是综合性的体系建设。主要取决于:
1、影响体系建设的软硬件条件是综合性的。从能力建设的条件来看,要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软硬件条件准备。软件一是指创新文化,二是创新人才。创新文化关系到创新的氛围,是由环境所产生的创新精神和理念对人的激励,同时结合激励机制,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不断地激发创新的动力。创新人才是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核心。企业要加强三方面人才的培养:一是本行业顶尖技术人才的培养;二是创新领军人才的培养;三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这三方面人才也可以是合三为一的。硬件指的是自主创新的硬件平台,主要指创新技术的研究机构与基础设施。一个注重创新的企业,必定注重与外界研究机构的合作以及自身研究机构的建设,也必定注重三个由低到高层面的自主创新技术的研发,这种横向与纵向的研究体系,将构建成良好的产业技术链。
2、影响体系建设的内外部环境是综合性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不仅仅是创新主体——企业一家之事,企业的内外部环境都会影响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强弱。企业内部对自主创新应该有一种自然生成的需求和紧迫感,应把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作为企业的重要生命线。同时,要注重外部环境建设。一是加强与外界的合作与交流,争取来自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如技术创新资金可以是企业、政府投入和社会风险投资的分摊;人才的培养可以是引进、借用、定单培养的结合;技术开发可以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研究院所之间、企业与科技服务部门之间的动态联盟,学会与善于借力,建立内外良性互动的自主创新建设体系。二是把顾客需求即市场作为创新的源泉。加强对外部市场的调研,了解市场,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改进就能让你在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
3、影响体系建设的创新链是综合性的。一方面,从企业的纵向创新链来看,关键的创新环节——技术或制度的突破当然处于核心位置,但从自主创新的成效来看,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取决于设计、生产、检验、供应、销售等各个环节,而且各环节之间的紧密联系和互动直接影响核心环节的效益。[3]另一方面,从企业的横向创新链来看,无论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都可细分为若干业务环节,如管理创新包括生产制造、物流管理、财务流动、事务处理、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这些过程本身就相互配合,同时又处于整个企业自主创新网格的各结点中,形成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各自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创新链是综合性的网格状态,而非链性。
[1] 柳卸林,游光荣,王春法.自主创新公务员读本[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2] 许宏.企业集团自主创新模式研究——以海尔集团为例[EB/OL].http://epub.cnki.net/grid2008/detail.aspx Query ID=264&Cur Rec=1.
[3] 张梅.海胜企业集团技术创新能力体系评价研究[EB/OL].http://epub.cnki.net/grid2008/detail.aspx Query ID=391&Cur Rec=1.
F27
A
1672-4445(2012)02-0049-03
2011-12-23
徐静(1973-),女,江西南昌人,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城市经济、区域经济研究;俞晓敏(1959-),江西玉山人,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党建理论、英汉翻译研究;张桔(1975-),女,江苏淮安人,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法学研究;宗妍(1974-),女,江西南昌人,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党史党建研究;钟晟(1974-),女,广东兴宁人,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学与法学研究。
[责任编辑:张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