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德良
(中共抚州市委党校,江西 抚州 344000)
昌抚经济一体化中的产业分工与合作研究
丁德良
(中共抚州市委党校,江西 抚州 344000)
深化南昌与抚州两地的产业分工与合作,是推进昌抚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重要问题。迄今为止,昌抚产业分工合作具有坚实的基础,但也存在一些亟待强化的薄弱环节。在当前国际国内的有利形势下,应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借鉴发达地区的合作模式,探寻昌抚产业合作之路。
昌抚经济一体化;产业分工;产业合作;合作模式;合作途径
昌抚经济一体化是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抚州是离南昌最近的设区市,两市居民生活习俗相近,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商贸往来、文化交流历来密切,有强烈的认同感。推进昌抚经济一体化有利于两市做大做强、赶超发展,有利于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实施昌抚经济一体化战略,符合两市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意义重大,基础坚实,条件具备,时机成熟,完全可以大有作为。推进昌抚经济一体化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是如何深化两地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发展。
南昌的产业对抚州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抚州的产业对南昌具有较高的感应度,两市错位竞争和协同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便于实现产业链跨地域延伸,初步具备了同城化发展的产业基础。表现在:
1、两地的产业结构基本上是错位发展。南昌数年来致力于发展现代制造业,打造了十大产业基地:汽车生产基地、飞机生产基地、空调生产基地、光电产品生产基地、机电设备生产基地、建材和新材料生产基地、纺织服装生产基地、食品生产基地、医药和医疗器械生产基地和造纸生产基地,其中的飞机、空调、电子、造纸产业是抚州所没有的;抚州的工业已经形成了生物医药、机械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化工建材、有色金属加工六大优势产业。此外,十大农产品生产基地也是抚州独有的。这就从根本上避免了结构雷同、恶性竞争。
2、部分产业虽然同属一类,但侧重点各有不同。汽车产业是两地目前第一大支柱产业。南昌的优势和重点是轿车、轻型货车、轻型客车、特种专用车、城际高档客车和公交用车。抚州的优势和发展重点是以多尼尔房车为中心,建立培育大型房车配套生产基地。两地汽车生产侧重点的不同,为强势结合提供了互补条件。
在纺织服装产业方面,这也是两地的传统优势产业。南昌是全国最大的针织服装出口基地之一,抚州是我省三大纺织产业基地之一。
在绿色食品产业方面,食品产业是南昌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产业发展重点是烟酒饮料和农副产品深加工。食品产业也是抚州的传统产业,有丰富的资源和发展潜力,产业发展重点是酿酒行业、粮油加工和其它农副产品深加工。
总之,两地产业的区域分工比较明显,在产业链上的合作也有一些,还存在一些发展合作的潜力,这为两市的经济一体化提供了好的基础。但产业链上的合作不够多,这是需要进一步挖掘潜力、拓展空间、着力强化的薄弱环节。
1、从国际上看,虽然由金融危机带来的欧美发达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正在使世界经济遭受新的挫折。但是,各主要国家同舟共济,为协同解决危机,步调一致,世界经济依然不可遏止地走向复苏;科技革命、新兴产业、绿色浪潮扑面而来,全球产业转移继续加快,虽然美国具有重振制造业的意愿,但不是传统制造业的简单重复,也不是已经转移出去的制造业重新回归美国,而是图谋建立在现代科技基础之上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制造业的崛起;中国同周边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正在步入良性循环;中国商品出口面临新的商机,也将为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发展带来外资投入、企业扩张、知识外溢和产品出口的良机。
2、从国内来看,中国经济仍处于上升的增长周期,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东南的经济带动,中部崛起、海西经济区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国家战略的大力推进,全国各地的经济景气预期和企业家信心普遍看好,再加上沿海地区和先进发达省市进入新一轮产业升级转型期,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进程仍在持续,这有利于昌抚经济一体化中的产业在结构调整中协调发展。
3、从省内来看,数年以来,江西在“继续解放思想,加快科学发展”的主题教育促进下,在“抓大项目”的发展思路指导下,促进工业发展、推动江西实现科学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体制机制创新和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一大批骨干企业正在做大做强,长期制约经济发展的能源、交通等方面的条件日益改善。特别是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江西,以南昌为中心的环鄱阳湖城市群正在形成,南昌-抚州的优势互补越发突出明显。两市的人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推进昌抚同城化,可以使南昌的产业、人才、科技等优势和抚州的资源、原材料、劳动力等优势进一步放大,深化两市合作,拓宽两市发展空间。抚州一头连着南昌、一头连着闽台,又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海西经济区成员。作为江西对接海西经济区的桥头堡,加快昌抚同城化发展,抚州可以接受南昌的辐射和带动,南昌也可以通过抚州这个平台享受国家支持海西经济区建设的政策,溢生海西经济区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政策叠加效应,在同城化中实现相互促进,合作共赢。
4、从国家的宏观区域政策来看,自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国家支持中部地区发挥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加快改革开放和发展步伐”以来,国家对中部地区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成为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有关部委和央属企事业单位给予了政策倾斜,带来更多的项目资金和优惠政策,2011年10月,若干央属企业领导人会集南昌,与江西签署的合作项目资金上千亿元,为昌抚同城化发展不断增添新的动力。
根据两市的产业现状和各自的优势,两市共谋产业合作发展,可在以下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其一,新能源汽车产业。以抚州房车为中心,建立培育大型房车配套生产基地;大力引进和发展新能源汽车,推动新能源电动汽车的技术进步,合理规划布局新能源汽车充电站点,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先行先试的示范基地。加强两地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对接,以南昌江铃集团年产40万辆整车为依托,抚州江铃底盘股份有限公司形成年产50万辆轻、中、重卡车底盘能力,并择机新上轿车底盘项目。同时,要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加快完整汽车产业链中尚缺项目对接,推进汽车零部件产业集聚和壮大,共建以南昌为主体的轻型汽车产业带,以抚州为主体的房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带。其二,生物医药产业。大力发展优势原料药、现代新型中药和生物工程药物,着力开展国家一、二类新药和临床新药,研制生产新型医疗器械,加速药品品种多样化、生产现代化、经营规模化。要加快重点中药企业技术改造,大力开发具有质量标准完善、药效机理清楚、安全、高效、稳定、可控、符合国际质量标准的现代中成药新剂型。充分发挥南昌的生物医药产业在投资机制、技术水平、市场营销和品牌推广等方面优势,加强两市中药一二三类新药、基因工程、生物疫苗、原料药和药物中间体、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等领域的合作,采取合作研发、技术转移、策略联盟、吸引资金等方式,共建以南昌为主体的现代中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带,以抚州为主体的生物制药产业带,提升两地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其三,光电新能源产业。南昌光电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重点是:兴建光伏产业的生产和研发基地,大力发展薄膜太阳能电池、电池模组件、光伏发电设备等光伏产业链中、下游产品;发挥LED产业上游产品研发优势,巩固中游芯片研发及产业化的领先地位,大力发展下游封装及应用产品,实现LED产业集群化发展,把南昌打造成全国乃至全球具有竞争力的LED产业基地。抚州应重点发展金巢、南丰、南城三个板块,以聚源硅业、格美科技多晶硅为基础,大力引进高纯度硅粉、太阳能电池及电池组件、太阳能薄膜电池生产项目、新型动力电池、LED半导体发光芯片和LD激光芯片的研发及生产、其他半导体照明的研发和生产项目。其四,航空制造业。充分抓住南昌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全面开工建设大飞机项目活动契机,承接制造业梯度转移,着力打造抚州云山万亩工业园,将其建设成为大飞机零部件配套件研发制造和机械零部件加工基地。其五,纺织服装产业。南昌应以服装生产为主,向创品牌方向发展;抚州应以纺织业为主,加快发展高支高密织物、高附加值产品。其六,绿色食品产业。坚持深度和广度开发并重,做强做精传统产业,以优势企业为龙头,适应生态农业和农业产业化需要,提高食品工业与农业相关度,形成原料种植、食品加工、食品包装等完整的产业链,以特色、质量、品牌、规模取胜;要加快龙头加工企业技改和技术创新步伐,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扩大优质粮油生产规模,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提升产品档次;要加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保健食品、冷冻食品、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领域的合作,重点对接具有特殊营养功能的高能食品、营养强化食品、保健食品,食用纤维、植物蛋白质等深加工产品。
两地的产业不仅要有分工,更应追求合作,这是发达地区的区域经济成功发展的经验启迪。两地的产业关系,不外乎以下三种状况:一是产业结构雷同,趋于恶性竞争,结果是1+(-1)=0的零和效应;二是产业有明确分工,各自发展,结果是1+1=2的双赢效应;三是产业不仅有分工,而且有合作,结果是1+1>2的溢出效应。因为有合作,两地的企业互有关联,一个企业得到订单,往往会给其关联企业也带来一笔订单,从而产生溢出效应。长三角和珠三角一带,这类实例比比皆是。
在长三角,形成这样合作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以跨国公司内部体系为主导的区域分工与合作模式。上海已成为中国内地外资总部经济最多的城市,跨国公司将总部、研发、营销职能布局在上海,将生产环节布局在江苏和浙江,从而在跨国公司内部形成一种分工与合作。例如,食品巨头卡夫公司在苏州建设饼干工厂,而将总部设在上海。利用这种模式,跨国公司不仅将不同区域整合在全球生产体系中,最大限度地获取区域优势,而且也加强了区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关系,使之相互依赖。二是本土企业的生产链空间分离导致的区域分工与合作模式。近年来,江苏和浙江有很多股份制企业和民营企业将地区总部、运营部门或研发中心迁往上海、杭州、南京等中心城市,与此相对应的是,上海的很多企业将生产部门迁往江苏或浙江。2004年浙江省对江浙沪企业迁移的调查表明:在346家跨省迁移的企业里,苏浙沪互迁数占41.3%。这种模式在长三角地区日益普遍。三是以外包、战略联盟等松散组织形式构成的区域分工与合作模式。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建立灵活的生产网络已经成为企业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搜寻合作伙伴,建立跨区域的生产网络成为现代企业的一种重要分工与合作的模式。目前,上海整车诸多零部件企业中,有90%来自江苏和浙江。在上海桑塔纳轿车共同体名录中,176家成员单位中大多数是苏浙企业,而那些徘徊在共同体名录之外、不定期、非正式为上海配套的苏浙企业,则超过正式成员的2倍。这种模式将成为更多企业的选择。
从微观层面上对上述形成模式进行抽象分析,可概括为以下三种合作形式:一是产业之间的水平合作。比如你制造底盘,我生产发动机,产品不同,也不是上下游,但组装整车离不开你也离不开我;二是产业之间的垂直合作。也就是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合作。比如你将石油提炼生产出纱,我将纱纺织成布,他将布裁缝成衣。我需要你的纱,他需要我的布,三者缺一,三方受损;三是产业内不同价值环节的合作。任何最终产品都有一个从产品研发——生产制造(部件生产——整体组装)——包装——销售(批发——零售)的增值链条,有些大型企业会将中间环节剥离出来,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这样异地的产品制造企业与母公司的产品研发、产品销售就会有产业内的合作。这三种合作形式,都是我们在推进昌抚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为深化两地的产业合作所需要的。至于在上述六大产业发展中采取何种形式,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
学习经验并结合南昌和抚州现有的产业基础、优势和将来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考虑通过一些途径来深化昌抚两地的产业合作。
一是积极发展业务联系,建立战略联盟。在纺织服装方面着力把抚州打造成为南昌的原辅料供应基地,形成纺纱、织布、印染、后期整理、配套生产、服装制作等完整的产业链。此外,在汽车机电、生物医药、绿色食品、光电产业和新能源等产业都可以建立起这类联盟关系。
二是两地的同类企业之间开展技术协作,联合攻关,再发展成产业之间的联系。特别是那些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比如,生物医药、机电汽车、光电产业。
三是从产权上入手,鼓励产业中的龙头企业进行跨区域的兼并、联合、收购和资产重组。在汽车产业中,南昌有江铃,抚州有多尼尔;在医药方面南昌有川奇药业、南昌弘益等中成药类龙头企业和特康科技、洪达、益康等医疗器械类的龙头企业,抚州有博雅公司这个血液制品中的龙头老大。一旦两地的企业在产权上形成企业集团,建立起母子公司关系,在产业链上也就自然建立起联系。
四是积极承接南昌的产业梯度转移。欢迎南昌的制造业,特别是飞机生产基地整体转移到抚州。航空制造业方面,南昌有洪都航空工业集团为主体的教练机、强击机、K8出口型飞机、农林飞机、小型通用飞机以及无人驾驶飞机等重点型号产品,重点进行麦道直升机和轻型公务机等转包机型的生产和组装。抚州可以发挥加工优势,充分利用毗邻南昌航空高技术基地的优势,积极参与南昌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全面开工建设大飞机项目活动,承接南昌制造业梯度转移。着力打造云山万亩工业园,着力将其建设成为大飞机零部件配套研发制造和机械零部件加工基地。
五是延伸抚州的产业链条,在光伏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方面向产业的下游跨地域延伸。两市宜加强光电产业的全面合作,扩大和延长光电产业链,形成硅料、硅切片、太阳能电池、硅基薄膜太阳电池、LED芯片和照明等完整的光电新能源产业链。同时,加快开发风力发电和氢原子动力电池,建成发达地区光电新能源产业承接基地。
六是联合组建统一协调的招商引资机构,统一对外,联合招商。特别是着眼引进大型企业、企业集团、跨国公司,在南昌和抚州统一布局。
七是联合进行项目引进。在中央直属企事业单位大力支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有利形势下,注重一些大项目在南昌和抚州的均衡配置与合理分布。
F29
A
1672-4445(2012)02-0052-04
2011-12-19
丁德良(1961-),江西乐安人,中共抚州市委党校教授,主要从事经济学研究。
[责任编辑:张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