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宝 卢角天 方 颖
(1.中共南昌市委党校,江西 南昌 330003)
增强领导干部应对网络监督的意识
刘华宝1卢角天1方 颖1
(1.中共南昌市委党校,江西 南昌 330003)
网络问政时代扑面而来,网络监督作为公众表达诉求、行使话语权和监督政府的一个重要渠道,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常态。在网络政治的生态环境下,领导干部应积极融入网络,树立廉洁自律、平等互动、公开透明、政治民主、宽容服务的五种意识,正确认识和对待网络监督。
网络监督;领导干部;执政能力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媒体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监督政府的有效载体,对政府的监督作用日益凸现。网络监督作为一种新型的监督方式,不仅具有时代特征,而且具有自身的优势,在监督政府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已成为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重要构成和最佳结合。领导干部如何应对网络监督,提高执政能力,已成为网络时代领导干部必须掌握的一门基本技能。
网络监督已成为公众表达诉求、行使话语权、监督政府的一个重要渠道。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超过5亿人,位居世界第一,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40%,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已经超过报纸、杂志、图书、电视等传统媒体,互联网在中国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大众媒体。同时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中国公民参政议政、表达利益诉求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网络新媒体的方便快捷成了公民参与政治手段之首选。从2010年来,不少官员因“网”落马,如常州溧阳市卫生局的微博开房局长、以“性爱日记”轰动网络的广西来宾市烟草局长韩峰、“领导悬浮视察”、“中海油公司溢油事件”等。网络在让领导干部尝到“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甜头的同时,也让不少官员因网络曝光而下台,“小鼠标”也可以扳倒“大贪官”,网络成监督利器。
网民的意见越来越能代表社会公众的意见,互联网已经成为形成舆论的主要阵地之一。同时,从中央到基层,各级领导干部开始重视网络,开博客进论坛,搞调查,在网上搜集社情民意。主动借助网络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领导干部要注重分析网络舆情。2011年初,在全国省部级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提出要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探求新机制“引导公众舆论”。作为中国“网络问政”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早在2008年,胡锦涛就与网友在线交流,并称互联网是“做事情、做决策,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一个重要渠道”。每年“两会”召开前,温家宝都会与网友见面,直面社会热点问题,引起海内外舆论高度关注,带动了各级政府和官员的网络问政之风。目前,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最新趋势是微博。“官员开博”已逐渐形成风潮,其中不乏百万粉丝量级的“明星官员”。微博打开了官民沟通的新局面,党政机关在微博上可谓“遍地开花”。中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中,逾半以上公安机关开设了官方微博。截至2011年11月底,在新浪微博开通并认证的中国政府机构包括官员已增至10000余个,并呈快速增长中。 浙江省委组织部长的微博成2010年中国十大官员微博之一,受他的影响,浙江省所有的组工干部均开通了微博,微博成为政府和公众表达意见的重要平台。正确认识网络、关注网络、包容网络、接受网络、使用网络,是网络时代各级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和能力。作为中共“思想库”的中央党校从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来提高官员的网络执政能力,已经开始重视网络等新媒体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使用,并将引导学员掌握新型媒体特别是网络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学会在工作中应用新媒体。网络监督成了公众对政府进行外部监督的主要阵地,网络监督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常态。
近年来,互联网对于公共事务和政策的影响日益深入,领导干部承受来自虚拟世界的网络压力与现实社会的发展压力双重考验。面对“网上被骂,网下加压”的境况,在领导干部中出现执政能力的“短板”现象。近年来,领导干部面对网络监督容易出现的错误心态主要表现有:
一些领导干部始终认为,新闻传媒是可以控制的,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虚妄的舆论安全感,并且一成不变地用“老眼光”来对待互联网这个“新事物”,发现网上关于单位和自身的问题报道时,暴跳如雷,甚至以莫须有的罪名拘捕发帖者。
与对网络监督采取漠视、排斥、打压、封堵的行为相比,有些领导干部回应网络监督的表现,显得不够理性、不够成熟。“妨碍进步、影响升迁”的思想顾虑,令有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往往把正面报道看作是对其工作的肯定或褒奖,若有负面信息见诸网络,就认为是大祸临头;“网络让问题扩大化”的错误观念,使一些官员认为网络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事情一旦上网,往往掀起轩然大波,使问题扩大化、复杂化。
舆论监督不属于干部选拔机制内的重要因素,使干部缺少提高网络运用能力的压力和需求。由于干部升迁无需担心媒体质疑和不必利用媒体展示自己,他们自然也就没有提高这方面能力的内在动力和现实需要。所以有的领导干部,自视特殊,认为自己是领导者,要有权威,网络监督有损部门和个人的威信,对网络监督采取拒绝与排斥的态度。
将网上舆论视为洪水猛兽,想当然地进行堵、封、瞒、蒙,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在一项关于“当代中国官员的‘网络恐惧’”的调查称,70%的受调查者认为,不少官员患有“网络恐惧症”。总是忌惮互联网这个“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出了问题“捂盖子”的观念根深蒂固。网络监督可以监督到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连穿着打扮都能监督,显示出一定的威力,所以,使得有些领导干部对网络监督十分惧怕。
有些领导干部对网络监督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态度,认为“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的整天疲于日常事务,不看报、不上网,对网络监督不熟悉、不重视。对一些负面报道,认为不值得大惊小怪,甚至有点麻木不仁。“身正不怕影子歪”的刚愎心态,使一些官员自认为为官清正,不理睬舆论监督,不注重民声,对各种传言和质疑不回应。像这样漠视网上民情而反应迟钝,贻误引导和处置的良机,导致“小事情”演化为“大事件”。
网络已经成为官民互动的重要平台,成为政府官员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桥梁窗口,政府部门及其官员的一举一动都在网民的密切关注之下。政府及其官员往往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上,任何应对或表态迟缓、错误、被动都会带来危机。领导干部该如何应对网络监督?
一是要树立廉洁自律的意识。
网络空间的自由环境,让网民能以匿名的方式举报、公布腐败事件,将腐败行为快速广泛地加以曝光,这些都会令腐败分子不寒而栗,惶恐不安。面对网络检举的有关信息,领导干部应当加以重视,而不能置若罔闻。同时,网络监督改变了仅仅以文字为依据的传统举报方式,把图片、视频影像等令人信服的举报材料公布于众,甚至借网络网民的广泛资源“人肉搜索”,将事件的细节予以曝光,使得许多腐败案件无处遁形,社会的舆论导向往往都随着网民的网络监督而不断升级。领导干部如果不及时、公开、正确地接受网民的网络监督,就很容易形成网民的“仇官”心理,加大整个事件的处理难度,最终影响党和政府的威信。所以,领导干部,尤其是纪检委等相关监督机构,应当广泛关注网民所曝光的腐败犯罪行为,及时澄清事实,及时予以处理,做好治理腐败工作。从各种网络监督事件来看,都是官员先有了让网民怀疑的问题,才被曝光出来。因此,领导干部必须适应网络监督的特点,时刻保持廉洁自律意识,做到慎权、慎欲、慎言、慎行,时刻从严要求自己,用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的言行,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素养,保持良好的形象。
二是要树立平等互动意识。
互联网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平等互动,产生网络监督的直接推动力是网民的广泛参与,在网络中大家都只有一个共同的称呼——“网民”,没有现实中的“官”、“民”区别。在网络中大家都平等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种网络监督的民众性和隐匿性特点,要求官员必须具备强烈的平等意识,做到经常上网了解民意,放下架子平等地参与网民对时政的讨论,顺应和引导民意,这样才能避免因违反民意而成为网络监督的众矢之的。微博时代学会说话,不说官话套话,要学会用网言网语平等对话。
三是要树立公开透明意识。
在现代社会中,衡量官员行为的当与否,一个重要的依托体就是网络监督。因此,官员将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予以公开透明,通过网络等途径让民众得以了解,接受民众监督,就成为必然,并且官员工作公开透明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网络监督的正确程度。尤其是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更要在第一时间做好信息公开工作,让真实信息走在传言前面,才能消除猜疑和误会。否则,让谣言先占住了传播空间,再去被动辟谣就会收效甚微。
比如,四川会理县的“领导悬浮视察”,虽然照片中的几位县领导很无辜,事件当事人很委屈,当地有关部门很无奈,但事情已经发生……让很多网民想不到的是,该县仅用了不到48小时,就成功化解了汹涌澎湃的网络舆情危机,并借机推介当地旅游资源,完成了一次漂亮的“逆转”,被业界评为政府危机公关的成功样本。回看会理的漂亮动作,他们牢牢把握了三条:一是回应快速,二是态度真诚,三是言语得当。先是当事人发表道歉信,并详细介绍事件的前因后果,紧接着县政府开官方微博向网友致歉,最后是趁机推介当地旅游,赢得网民喝彩一片。
四是要树立政治民主的意识。
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做事情、作决策,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就是一个重要的渠道。有人称“网络就是上天赐给中国老百姓的民主法宝!”这些都说明,官员应该以民主的态度对待网络监督,对网络批评不能压制和回避,而应积极主动与网民交流,通过网络深入了解民情民意,改进和推动工作。尤其是现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各阶层利益冲突不断凸显,政治生活不再是政治家们的“专利”。人们对政治的参与不再僵化、被动,相反,他们思想活跃,政治意识增强,政治参与热情高涨。在此背景之下,网络监督孕育而生。网民通过网络的论坛、博客、跟帖、回帖等各种形式参与社会公共生活中经济、政治、文化等问题的讨论,具有很强的社会警示功能。网络监督的兴起与扩大,个人和群体的积极参与,这意味着人们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也是政治文明进步的表现,是人们表达、维护、实现个人或团体利益的有效途径。
五是要树立宽容服务意识。
各级官员行使着公共权力,言行涉及更多的社会利益和共同利益,受到严格的监督理所当然。而网民由于知情少,了解情况片面,对官员提出的意见、建议、质疑肯定会有与事实不符甚至大相径庭之处。官员对待不真实、不正确的网络监督,不应是抱怨,而应宽容对待,以坦荡的胸怀待之。在我国,网络兴起时间较为短暂,网络体制、制度还不完善,网络监督同样存在着种种问题,如网民的恶语攻击、言语激烈、低俗谩骂等现象。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领导干部须宽容对待,海纳百川。对于网络监督的真实信息和建议,即使言语不当、浮躁,领导干部也应给予正确解读,积极采纳,改进工作;对于其中的虚假内容,则应保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心态,不应轻易采取删帖、封网等行为。因为,这种简单的处理方式不仅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相反还会引起网民的反感,造成更大的负面效应。当然,领导干部的宽容并不等同于放纵。对于有目的的、别有用心的造谣、毁谤、歪曲客观事实而触犯我国法律的不良网络行为,领导干部应公开澄清、及时制止、依法处理。
总之,领导干部要把握网络监督的特点和规律,恰当地运用网络监督,做到重视而不忽视,疏导而不堵塞,规范而不放任,理性而不过敏,学好网络技能、集好网络舆情、用好网络平台、管好网络影响,以更加有效的方式收集群众的意见,倾听群众的呼声,以更加平等的方式与群众交流,以更加开放的方式和开明的态度对待群众的意见,着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D630.9
A
1672-4445(2012)02-0037-03
2011-12-23
刘华宝(1969-),江西新建县人,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信息化、网络舆情研究;卢角天(1974-),女,江西万载县人,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副主任科员,主要从事信息网络、图书情报工作研究;方颖(1981-),女,江西南昌人,中共南昌市委党校科员,主要从事网络信息研究。
[责任编辑:钟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