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丽珍 许悦 徐以跃
(①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江苏 常州 213001;
②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心 江苏 常州 213001)
社会舆情是指公众以媒介为载体对社会公共事务所持有的情绪、意愿、态度、意见等。它是“社会的温度计”,反映着时代发展的脉动、现实社会的变化,对社会心态形成、社会核心价值建构乃至社会变迁等都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年龄分布上,20至29岁的青年占总体网民的29.8%;职业分布上,学生达到30.2%,所占比例最大,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占11.9%,成为网民中的主要群体。青年大学生是一个思维活跃、性情张扬并充满活力的群体,他们的政治人格与政治素质关系国家政治民主化建设的未来。根据政治学者对政治社会化过程的研究发现,一个人的政治人格与政治素质的形成主要是在青年时期,如以人生的发展阶段来看,大致上为12至22岁间的十年黄金岁月。可因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不成熟,大学生容易被不良的网络文化所误导,影响他们政治人格和政治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青年群体中出现了许多反叛行为,他们轻视道德传统,挑战制度和权威,对于公益及政治活动故意冷漠。2011年6月,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近年来80%的未成年人犯罪与网络负面影响有关。所以只有对大学生政治人格和公民素质形成时期进行深入分析,才能对青年的政治社会化过程有更深刻的认识。
笔者围绕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网络道德人格现状、高校网络建设情况等三个方面,于2012年初对江苏省常州市四所省属本科院校的500名大一至大四,涵盖文、理、工等学科门类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共设23道题目。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3份,回收率96.6%,采用Spss for Window1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经调查统计,15.5%的学生每天上网1小时以下,35.8%的学生每天上网1至2小时,32.3%的学生每天上网3至5小时,16.4%的学生每天上网5小时以上。在上网最常做的事情(多选题)的选项中,列前三位的选择分别为更新博客、微博、QQ空间的达49.1%,浏览咨询的占47.1%,聊天交友的占46%。在上网主要目的的选项中,45.1%的大学生选择了娱乐消遣,36%的大学生选择了学习知识和增长见识,12.6%选择了结交朋友,另有6.2%的学生选择了展现自我及其他。对于网上发布的各种信息,有11.8%的学生表示相信,12.3%学生表示不相信,50.6%的学生表示不全信,只有25.3%的学生表示会搜索更多的信息做出判断。利他性、信任度等道德认知中的缺陷也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偏差,只有1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现实中和网络空间中的言行是完全一致的,57.3%的大学生认为比较一致,而30.7%的大学生认为不太一致甚至完全不一致。79.5%的学生了解网络道德要求并能基本遵守网络道德要求,但也有部分学生忽视网络道德和舆论的约束力,比如有8.3%的大学生不知道基本网络道德要求是什么,有9.7%的学生认为无所谓,2.5%的学生表示不会遵守网络道德要求,9.5%的学生认为在网上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用尊重事实根据,19%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上无所谓诚信言行等。面对网络上出现的不健康信息,77%的学生会马上关闭类似网页,7.7%的学生会好奇地点击查看,4.8%的学生会查看并主动搜索更多相关信息,更有4.6%的学生会转载传播和网友共享,只有4.3%的学生会向有关方面举报。
以上信息表明,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大多数学生将上网主要作为娱乐和消遣的手段,并有部分学生不能够正确支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不但浪费了时间,而且可能消磨意志,成为以不追求深度思维为特征的“扁平人”。加之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真实性普遍缺乏信任度,批判和辨别意识不强,他们通过媒介所涉猎的虽有严肃文化,但更多是浅显平庸的通俗文化,甚至包括不良信息,再加上传媒手段的交互性、不可控等因素,使他们相对摆脱了权威的高压、道德的约束和责任的追究,从而可能偏离健康的成长道路,出现道德意识淡化、道德观念淡漠、道德责任下降和道德行为缺失的问题。
在一份以山东省部分高校学生骨干 (主要包括班级、校院两级学生会和社团干部)为基本调查对象,随机进行大学生骨干政治素质问卷调查中,作者发现部分大学生骨干对于一般政治常识的掌握程度有待提高,对于我国政治权力分配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等既涉及到理论认知又依赖日常生活实践观察方面的知识,其认识和理解也不全面和准确,还存在一些比较模糊的地方;对于像“国体”、“政体”、“四项基本原则”、“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等从中学开始就应掌握的政治概念也没有清楚明了的认识;对于政治理论的关注度,包括我国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相关政治理论的关注度还不够。这无疑将导致一些同学在政治常识方面存在认识和理解障碍,少数学生甚至在一些意识形态问题上存在模糊甚至错误认识。他们对于自身整体政治素质好评率不高,并认为部分同学缺乏政治理想和信念。在对大学生要求入党最主要动机的调研中,受访者也体现出多种不同的主要动机,而并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理想和信念,其中为了“谋求仕途发展”、“增强就业竞争力”及“寻求政治荣誉感”等功利性目的而入党的就占38.2%,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部分大学生骨干并没有具备真正的政治理想和信念。但同时,大学生骨干又清晰地认识到思想政治素质对于自身发展非常重要,主动接受政治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的意愿较强,有较强的意愿接受政治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较少参与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意气用事的政治活动,政治参与积极性较高且较理性,但参与不同校园政治活动积极性高低不一,为同学代言的政治活动参与较少。
网络舆情社会对学生政治素质产生的负面影响不是简单依靠技术手段就能解决的,它涉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伦理和法律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应该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加强研究,以尽快找出适应的对策。其中,大学教育无疑是青年政治社会化最直接、最正式、最有效的组织方式。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逐渐产生了对家庭依赖的离心力,大学无疑就成为其独立心态的现实载体,校园学习生活必然对大学生的个人政治社会化产生影响。
在中国现阶段的教育体系中,其政治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为了塑造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在高校中,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政治教育成为必修课,学校通过考试的方式来强化学习效果,但效果并不明显。与此同时,网络舆情的普遍存在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内容提出了挑战。由于网络的交互性和虚拟性,网上充斥着形形色色的思想言论,各种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论调亦在网上公开向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理论提出了挑战,使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舆论导向的难度增大,削弱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关键环节上紧跟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在教学内容方面,应结合市场经济的观念,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促使其陶冶情操,净化品德和精神追求,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正确看待和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成为爱国、爱社会主义、具有集体主义观念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高素质人才。在教学方式方面,用多媒体手段把“两课”思想理论教育和网络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化建设,对媒介信息进行分析和科学说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丰富“两课”教学内容的同时,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鉴别力,达到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感知、教育、激励、调控的目的。此外,利用网络信息的可复制性、共享性和实时传输性,将社会上政治教育成功的典范、有关专家的辅导和电视教育片,例如由教育部主办的《当代中国国情与青年的历史责任》系列网络讲座等引入课堂和网络课堂,让大学生接受水平更高、更加深刻和全面的教育。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各种媚俗、娱乐化的媒体信息比重越来越大,仍处于成长转型关键时期的大学生群体,在海量的媒体信息前无法作出正确判断,很容易被虚假信息迷惑,对其心理健康,价值观的形成造成负面影响。高校通过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真伪的判断能力,从而有效地从大量信息中筛选出对自身成长有利的信息,摈弃那些虚假、有害的信息,提高他们的社会洞察力,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卜卫将媒介素养教育定义为培养公民媒介素养的教育,它主要包含了以下四点:第一,学习掌握媒介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各种媒介的使用方法;第二,学习对媒介信息的价值及意义的判断能力;第三,掌握各种熟练创造传播信息的技能;第四,学习用现代媒体来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媒体素养教育强调把运用媒体的权利交给大学生,帮助他们理性地辨别信息的意义、辨别媒体真实与社会真实,形成对媒体性质和功能的正确认识,提高对负面信息的辨别能力,并学习如何使用传媒、如何利用传媒发展自我。
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增加“网风”和“网德”教育,促进大学生自觉树立网络自律意识,培养其内在的网络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责任,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教育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网络文化面前坚定信念,把握方向,拒绝堕落。利用网络强化对学生政治素质的引导,要引导学生认识到遵守网络行为规则,维护网络社会秩序,同时发挥教育的教化作用,培养大学生的自省能力、选择能力、判断能力和批判意识,从而避免他们在互联网中迷失自己。比如对大学生进行网上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网络组织专门的讨论、交流和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强化网络伦理教育工作,使学生将网络伦理和网络技术置于同样重要的地位认真学习并加以遵守。同时,建立完善的网络监控机制,建立网络信息管理的常设机构,统一协调网上信息的管理工作,对网上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监控,及时发现上网学生存在的问题,对涉及政治、军事、宗教、民族、外交和易引发社会争议的焦点问题要及时进行审查,对发表违规文章和散布不良信息的用户要予以警告,严重时要坚决追究其法律责任,从而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建立更为完善的管理规章和制度。
网络社会是一种人机系统高度自动化、精确化而缺少人情味的社会,极易导致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他人和社会的幸福漠不关心,容易使人产生精神麻木、道德冷漠、信仰缺失等问题。高校在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时必须重视认知与实践并重,创造机会帮助大学生积累政治经验。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校园资源。鼓励大学生组织参加各种学生社团活动、公益活动和班级事务,对学校事务通过提建议等方式向校方反映等,通过个人学习有关的政治活动,与政治人物、政治事件的互动,渐渐形成自己的政治态度与政治取向。在学生社团等群体活动方面,大学生因相同的志趣结合而成不同的团体或者小圈子,在一起讨论政治话题,在团体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形成参与的习惯,学会服从群体中的权威观点,学习与身边的同伴处理各种各样的关系等。在他们步入社会,直接身处于政治事件中或者面对政治权威之时,在学校中习得的人际关系会发生转移。这些亲身经历对青年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影响直接且效果显著。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教育的主体虽为学校,但教育的实施却要突破学校的界限。学校占据着知识优势,而社会则有着丰富的实践资源,二者结合,发挥各自优势,使青年学生在参与社区等单位的事务中完成认知的内化。可与社区、企事业单位紧密结合,广泛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同时,也必须注意到政治实践也是政治教育的延伸,政治教育的课程不能只停留在知识学习的层面,它必须投入实践才能够彰显其生命力。在公民教育和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把握知行合一、认识与实践并重的原则,灵活教学方法,以多元的效果评价取代考试,观察记录学生日常生活实践情况,并给予适时指导。
[1]石平.互联网不得不管的四条理由[J].求是,2012,(8).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 //www.cnnic.net.cn/dtygg/dtgg/201201/ W020120116337628870651.pdf,2012-01-16.
[3]刘东锋,王介忠,刘新清.大学生骨干政治素质现状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中).
[4]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J].现代传播,1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