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晓光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
西方竞争性政党体制下的政党共识及思考
靳晓光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
西方竞争性政党体制下,政党之间除了激烈的竞争外,也存在着共识。共识是西方政党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政党共识的出现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其中政治、社会、文化、政党自身因素起决定性作用。西方政党的共识政治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启示。
西方;政党;竞争性政党体制;政党共识
一
依竞争性划分政党体制,可以分为竞争性政党体制和非竞争性政党体制。竞争性政党体制具体又可被划分为极化多党制、温和多党制和两党制等类。[1](P294)西方①“西方”一词,就其政治含义来说,通常指西欧和北美的资本主义国家,有时也包括欧美以外的某些资本主义国家。本文主要指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家普遍实行竞争性政党体制。在这种体制下,竞争主要发生在政党之间以及政党内部。政党之间的竞争模式主要有英美模式、德国模式和法国模式等。西方政党之间的竞争在形式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争夺政治人才、争夺选民和对政策的维护或批评。[2](P2)政党内部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公职、权力和政策之争。事实上除了激烈的竞争之外,共识也是西方竞争性政党体制下政党之间关系的重要方面,在整个政党体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谓“共识”,是指“在一定的时代,生活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的人们共有的一系列信念、价值观念和规范准则。在政治意义上,它指的是与政治体系有关的信念。”[3](P155)政党共识,是指在政治发展过程中,轮流执政的政党或政党联盟,“在某一时期,双方在政治意识形态上的差距缩小,根本政策取向呈现基本一致,在施政方针、政策措施等方面表现出广泛的趋同,从而形成共识政治。”[4](P74)在竞争性政党体制下,政党共识主要表现为执政党与反对党的共识。英国、德国、美国、法国是政党共识存在的典型国家。
英国的两大执政党——保守党和工党在二战后共出现了两次共识,即社会民主主义共识和新自由主义共识。社会民主主义共识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开始到七十年代末。1945年,工党赢得大选后,实行“以政府干预为主要特征,以混合经济、充分就业、福利国家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民主主义施政纲领”。[5](P120)此纲领充分体现了二战以来英国的社会变化,反映了人民的迫切愿望,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社会民主主义思想成为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在此情势下,保守党转变立场,接受了工党的社会民主主义,双方进行了一系列合作,第一次共识实现。之后一直到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前,工党和保守党无论哪党执政,双方都坚持社会民主主义,主张平等主义、集体主义、国家主义,推行福利政策,在实行的经济和社会政策方面都比较接近。这种共识通常被称为“巴茨克尔主义(Butskellism)”②1954年,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将前保守党财政大臣巴特勒和工党财政大臣盖茨克尔拼合形成新词。“巴茨克尔主义”由此而来,用以指称两者几乎相同的政策。新自由主义共识,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一直延续至今。1979年,保守党赢得大选,撒切尔夫人出任首相,提出撒切尔主义,即以新自由主义为指导思想,在经济上主张自由竞争、私有化,在政治上主张自由、个人主义责任和自立。社会民主主义共识结束,保守党的政策右转。由于撒切尔主义符合当时英国的情势,顺应民意,解决了许多矛盾和问题,所以深得选民认可,保守党也得以长期执政。工党在失败后,进行了反思并采取措施进行改革。修改党章第四条,放弃公有制的目标和国有化的承诺。改革的结果在所有制、自由市场经济、福利国家、政府与工会的关系等政策方面右倾化,同保守党趋同,于是第二次共识——新自由主义共识形成。
德国的政党共识主要表现为两大执政党社会民主党、联盟党合作组建大联盟政府。德国的政党体制既不同于两党制,也有别于一般的多党制。“两党制”通常指两大政党通过竞选而轮流执政。而在德国,两党轮流执政是通过与小党结盟而实现的,可以认为,德国的政党体制接近于两党制,因为轮流执政的主要政党始终是联盟党和社民党。但它又区别于两党制,因为就两个执政党的实力而言,如果不同另一个小党结盟,两党都无法获得议会的绝对多数而单独执政。因此,其中一个议会大党必须联合其他一个小党组成执政联盟。所以相对两党制而言,也有人称它为“两个半政党制”。从1949年第一届联邦议院的组建到2009年第十七届联邦议院的组建,联盟党9次与自民党合作组建执政联盟;社民党4次与自民党合作、2次与绿党合作组建执政联盟。1966年,经济危机袭扰德国,在此情势下,自民党与联盟党决裂。同年12月,社民党与联盟党组成大联合政府,联盟党的基辛格出任联邦总理,社民党的勃兰特出任联邦政府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在党派政策上,联盟党开始接受社民党的“新东方政策”和凯恩斯经济政策。社民党则也接受了联盟党的与西方结盟的对外政策和社会福利市场经济体制的对内政策。两大政党实现第一次共识。2005年,施罗德政府宣布提前进行联邦议院大选。结果是联盟党获得35.2%的选票,社民党的得票率是34.3%。两大政党都无力组织政府。
最后经过谈判两党组成联合政府,由联盟党候选人默克尔任总理。2005年11月11日两党公布了题为《以政治勇气和人道共同为德国奋斗》的联盟条约。其核心思想是“整治、改革、投资三和弦”[6](P65),即整治财政;改革社会福利体制,降低社会福利费;增加投资。两大政党实现第二次共识。
美国的政党共识在两大政党——民主党、共和党的意识形态和国内外政策方面表现较为突出。在意识形态上,虽然民主党更重平等,共和党更重自由,但是两党并未把二者截然分开,而是在兼顾二者的同时各有侧重。两党在意识形态上的共识主要表现为:在民主价值问题上的一致: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自由经济、个人权利,立宪政体,民治政府,政党法律程序等;在福利政策上,两党都支持自由主义的福利政策:社会保险,公正的劳工准则,失业救济,递进税制,国家公路规则,联邦资助福利制度,反周期财政与金融政策,以及政府管理公共事业等。[7]在国内政策上,二战结束至70年代末,共和党向左转,普遍接受民主党的福利国家、政府干预社会经济的政策。如艾森豪威尔时期的“不干预+凯恩斯主义”、尼克松时期的“削减福利+赤字开支”、福特时期的“紧缩反通胀+扩张反衰退”的社会经济政策,充分体现出共和党新保守派与民主党新自由派的政治共识。70年代末至今,民主党向右转,逐渐接受保守主义的某些思想。如,卡特政府时期的反通胀,紧缩财政、货币,减少政府管制,削减福利开支;里根政府时期的“经济复兴计划”;老布什、小布什政府时期对里根精神的延续;克林顿政府时期的“第三条道路”等,均充分体现出保守主义思想。在对外政策上,两党均以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为指导,以根本的国家利益作为制定外交政策的依据,以美国领导世界为目标。为了实现总的战略目标,两党既关注国家安全等基本国家利益,又关注意识形态等利益,在政策方面出现共识。如冷战时期,两党都积极介入国际事务,遏制苏联扩张,复兴欧洲,支持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壮大北约,大力发展军备。[7]冷战结束后,两党都大力加强军备控制,防止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扩张,增强经济、军事实力,推广民主和价值观,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总之,战后美国两党的兼容性更强,意识形态的共识日益增多,原则性的分歧越来越少。在美国,“‘左的’、‘自由的’和‘进步的’这样的修饰词与它们的反义词‘右的’、‘保守的’和‘反动的’,是根据许多不同的争论问题定义的。从这些争论之一看属于‘左的’政党和社会集团,从另一个争论问题看决不总是‘左的’”。[8](P91)
法国的政党共识主要表现为左右翼政党共处。“左右共处”是指分属于左右翼的总统和总理共治国事的政治局面。“左右共处”是法国“半总统半议会制”政党体制所导致的一种特殊权力分配结构。1986年3月,法国举行国民议会选举,结果右翼取胜,属社会党(左翼)的密特朗总统不得不根据议会的政治意向任命右翼领袖希拉克为总理,出现了第五共和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左右共处”的政治局面。1993年3月,出现了左翼社会党总统密特朗同右翼党总理巴拉迪尔实行第二次“左右共处”的局面。1997年6月,右翼的希拉克总统和左翼若斯潘总理,开创了第五共和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左右共处”局面。“左右共处”是左右翼政党在尊重选民意愿和承认多数派存在条件下的合作。
二
在西方竞争性政党体制下,政党共识的产生因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
第一,政治因素。政党对基本的民主价值和宪政体制的广泛认同是导致共识政治产生的重要因素。在西方国家,各政党对自由、平等、人权等价值观和民治政府、政党制度、选举制度、议会制度、司法制度、文官制度等的一致认可为共识政治的产生搭建了基本的平台。各政党以此为平台,在法律的框架下开展活动。这是西方国家政党体制最重要的制度基础,也是各个政党所认同的一个最重要的规则。[9](P19)比如,在实行两党制的英国,两大政党通过议会斗争实行政治合作,他们都以维护现存国家政治制度、遵守国家宪法和基本法律为前提,在外交、防务政策和政治体制方面存在最低限度的“共识”,以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和国家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通过大选上台执政的政党并不轻易否定上届政府的立法,而且往往重提下台政府因大选而暂时搁置的相当一部分议案,甚至是它在野时所批评、攻击乃至反对的某些议案。[10](P59-60)
第二,社会因素。二战后,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业比例下降,传统工业衰落、新兴工业崛起,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受产业结构的影响,中间阶级迅速崛起,并日益发展、壮大,社会结构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社会结构的这一变化直接引起政党选举投票模式的变化,各政党为取得并巩固政权,不得不适应形势的变化,改革原有的阶级分明、派系结构突出的具有鲜明意识形态色彩的纲领、政策,在巩固原有的阶级基础之上,大力争取中间阶级的支持,以扩大社会基础,赢得选票。各政党的基本成员和核心领导集团在阶级属性上日益趋同和接近,在政策上逐渐“中间化”,从而为政党共识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第三,文化因素。政党共识作为一种妥协、合作政治有赖于一定的政治文化。西方国家的政治文化传统是影响政党共识的重要因素之一。西方国家的政治文化具有鲜明的特征,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理性传统、自由传统、民主传统、法制传统。这些传统在西方国家根深蒂固,为各国政党政治所普遍遵循,对于维护宪政秩序具有重要作用。此外,西方各国所独具的促进妥协政治或政治共识产生的政治文化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美国的体现“民族”意识的联邦制精神,强调不同主体的平等和共存;法国的“国家意识”,强调大局利益;英国的推崇传统、反对盲目变革的保守主义等。它们有的体现在制度安排之中,有的体现在一些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之中,而更多的则是作为一种潜在的规则影响着政党在冲突事务上的选择倾向。[9](P20)
第四,政党自身因素。政党共识也是政党适应环境,进行自身改革的结果。政党都具有自己的意识形态,也都希望运用本党政纲治理国家。但是没有任何一种政治意识形态能够永久处于支配地位。在政治生态环境、民众的需求发生变化时,政党囿于压力,为谋求执政,也必须进行灵活变通,采用适用战略,弱化“意识形态”,缩小政党间意识形态的差距,在重大政策取向上与政治发展方向上出现共识。[5](P120)因此,自我调整变革的能力是政党应该具备基本能力之一。如在英国,二战后其政党政治经历了对抗——共识——新一轮对抗——新一轮共识的发展历程,其间达成的每一次共识都是两党审时度势、灵活转变竞争模式、适时调整变革的结果。这一调整既解决了政党自身的生存危机,也维持了政治秩序的稳定,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5](P123)
三
在西方竞争性政党体制下,由于各党所代表的利益存在差异性,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政党之间充满着竞争,竞争是它们关系的常态。但是,除了竞争之外,各政党间也存在着建立在系列合作基础上的共识,共识也是它们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西方政党的共识,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
第一,竞争与合作是竞争性政党体制下政党关系存在的两个方面。长期以来,在我国国内有一些人认为,在西方的竞争性政党体制下,各政党互相倾轧,互相拆台,进行的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它们之间根本不存在合作。缺乏合作的政党体制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政局的不稳,政府的低效。因此,他们对西方的政党体制深恶痛绝,采取的是拒斥的态度。其实,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种观点存在偏颇。在西方的竞争性政党体制下,各政党之间也经常存在共识,存在合作,竞争与合作是政党关系的存在形式。因此我们应该对西方的竞争性政党体制,对这种体制下政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第二,客观认识中西方的政党体制,大力吸收借鉴西方的有益经验。西方实行的是竞争性政党体制,中国实行的是合作性政党体制,二者存在着差异性。西方竞争性政党体制具有竞争性强、可选择性、政治回旋余地大等特点,但弊端也是明显的,即冲突性和不稳定性较明显。在公共决策中,各党之间的利益冲突使得合理的决策发生偏移,或降低了决策的质量,或耽误了决策的最佳时机,或使决策流产。政党之间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政治运行的成本,降低了政治的效率,影响了社会的稳定。[11](P149-151)西方竞争性政党体制的这种弊端需要通过政党的合作、协商来弥补。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共产党依法执政,各民主党派依法参政,而不是轮流执政。这种政党体制属合作性政党体制,其特点是:一致性、稳定性、合作性、整合性较强。综上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政党体制各具特色,两种体制在并存、发展过程中,应该相互吸收借鉴其有益经验。西方是现代政党体制的发源地,政党体制自建立以来一直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长期稳定地发挥作用,并对世界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虽然由于中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使得各自的政党体制在发展程度、路径等方面各呈特点,表现出差异性,但是应该看到,西方政党体制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已日臻成熟,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包含着许多反映民主政治的有价值的东西,如,宪政、法治、人权等,这些东西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能够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执政党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第三,民意是政党进行竞争和取得共识的基础。政党是一定阶级、阶层利益的代表。在西方竞争性政党体制下,哪个或哪几个政党能够上台执政,是由民意决定的。政党为了上台执政必须扩大利益代表面,最大限度地反映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争取多数人的支持。因此,政党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争的是民意。此外,政党之间进行合作也是充分反映民意的结果。如,德国大联盟政府的组建,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广大选民认为“没有大联盟政府,德国的经济改革将一事无成”。因此在投票中,他们既不希望黑黄联盟获得过半选票,也不希望红绿联盟获得过半选票,其结果是用分散的选票造就了大联盟政府。因此建立大联盟政府是民心之所致、民意之所求。[6](P65)英国的工党和保守党的共识,法国的左右共治,也是如此,民意在其中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民意是政党能否执政,是单独执政还是联合执政,是竞争还是合作的关键。
第四,政党必须不断地进行自身变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但是变革必须坚守政治身份这一底线,求“同”存“异”。在社会经济和阶级结构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政党要维持持久生机与活力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变革。西方政党达成共识的过程,也是政党进行变革的过程。如,英国工党的改革就是明证。工党的党魁金诺克、史密斯和布莱尔都意识到了时代需要,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因此矢志不渝的推进工党改革,以恢复社会民主主义的生机与活力。在改革中,工党突破了传统意识形态方面的一些束缚,大胆吸收借鉴对手保守党的新自由主义方针政策中的合理成分,并将其融合,最终形成“第三条道路”。“第三条道路”对新自由主义理念的借鉴与吸收,是工党面对时代变迁主动寻求的变革,是同保守党求“同”的过程。但是,政党是具有鲜明意识形态的政治载体,都具有自己的传统价值观、理想目标和阶级基础,这是自己的政治身份。政党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必须有一定的“度”,即以保持“政治身份”为底线,否则变革就会失败。英国工党在进行变革求“同”的过程中,很好地把握了“度”,即虽然借鉴了新自由主义的某些经济政策,但是却保持了自己的政治身份,牢牢坚守自己的社会民主主义传统价值目标和理想这一底线,从而保证了在宏观政策求“同”的同时在政治身份上的明显的“异”。 在德国2005年的大选中,社会民主党和绿党组成的“红绿联盟”遭遇惨败,政府垮台。“红绿联盟”瓦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并非经济问题,而是政党政治身份的丧失。社会福利是德国社会民主党保持其“红色”政治身份的最后标记。但是长期以来,社会民主党一直奉行着淡化“红色”身份的路线,指导思想右转,推行削减社会福利的政策。这一路线使其丧失了政治身份,造成了党内分裂。削减福利,侵害了大多数下层人民群众的利益,导致了政府危机和大选失利。[12](P82)在德国社会民主党遭遇失败后,欧洲其他国家的执政党如瑞典社民党、法国社会党也由于同一原因相继下台,欧洲民主社会主义遭到普遍性失败。因此,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在执政和进行自身的建设、改革中,也应该吸取经验教训,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 G.萨托利.政党与政党体制[M].王明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94.
[2] 卢正涛.竞争:西方国家政党间关系之一[J].贵州大学学报,2008,(4).
[3]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155.
[4] 王燕.英国共识政治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3,(6).
[5] 王燕.政党竞争模式与英国共识政治[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3).
[6] 殷桐生.德国大联盟政府经济政策剖析[J].国际论坛,2006,(4).
[7] 周穗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与自由主义的两次转型——当前欧美经济政治回归新自由主义主流[J].国际经济评论,2001,(5-6).
[8] [美]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91.
[9] 林德山.西方国家政党政治中的竞争与共识[J].团结,2006,(5).
[10] 刘杰.战后英国共识政治的成因[J].史学月刊,2005,(2).
[11] 郭亚丁.政党差异性研究——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政党的比较[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49-151.
[12] 时青昊.政治身份丧失——德国“红绿联盟”政府垮台的根本原因[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7,(6).
On political party consensus under western competitive political party system
JIN Xiao-guang
(Liaoning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Dalian,116052)
Political party consensus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relationship among parties under the system of competitive political parties in western countries.Party consensus is caused by various factors among which politics,society,culture and political parties themselves play decisive roles.Western political party consensus has an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to China.
western countries,political party,competitive political party system,political party consensus
D052
A
1672-4445(2012)02-0019-05
2011-12-28
2010年辽宁省教育厅高校科研项目《当代西方执政党的权力制约机制建设及启示研究》(项目编号W2010210)、2011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民主视域下的党内权力结构与运行机制研究——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制约与协调》(项目编号2011lslktfx-52)的阶段成果之一。
靳晓光(1974-),辽宁朝阳人,法学博士,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政治文明研究。
[责任编辑:钟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