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的统一战线思想

2012-08-15 00:49:13建齐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资产阶级阶级时期

李 建齐 莹

(1.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2.东北财经大学 津桥商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的统一战线思想

李 建1齐 莹2

(1.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2.东北财经大学 津桥商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统一战线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的统一战线理论依次经历过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统一战线、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四个时期。与此同时,毛泽东的统一战线思想也相应的经历了从萌芽、形成到成熟再到深入发展四个阶段,这对进一步指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丰富和完善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

统一战线简单地说就是一种联盟,是为了某一种共同的利益,不同的阶级、阶层或集团相互结成的一种联盟,它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统一战线思想传入中国后,经过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人的不懈努力和发展,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作为统一战线坚定的推动者,毛泽东对其作出了巨大贡献。毛泽东在1939年发表的《<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曾明确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法宝。”[1](P606)这从理论上奠定了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毛泽东关于统一战线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毛泽东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统一战线思想

无产阶级作为世界上最先进的阶级在争取自身解放的同时,建立了广泛的无产阶级统一战线。这种统一战线与普通的联盟有着本质的区别,无产阶级的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反对主要敌人,实现自己的战略任务,同其他阶级阶层党派团体等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在一定的共同利益基础上结成的政治联盟,是战略和策略的统一,是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一种策略原则。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统一战线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是统一战线思想的实践开端。早在1919年7月,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号中指出:“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力量最强。”首次提出了“民众联合”的重要性。接着,他又专门撰写了《民众的大联合》一文,提出了“以民众大联合的力量实行社会政治改革,对抗强权者、贵族和资本家的主张,并提出由企业小联合达到各界大联合的方法和步骤。”[2]这是毛泽东早期关于统一战线比较早的一次提法,成为中国共产党关于统一战线思想萌芽的组成部分。1922年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在这次会议上通过了建立“民主的联合阵线”的决议,并初步提出了与国民党实行“党外合作”的设想,在反帝反封建共同任务的基础上,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联合的民主革命统一战线。在这一期间毛泽东相继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从革命的对象、性质、领导权等角度对各个阶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中国革命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只能由中国无产阶级来领导而不能由中国资产阶级来领导。同时,毛泽东还对社会各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指出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敌人;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既有革命性又有软弱性、妥协性;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工业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等等。这些重要而又富有远见的观点为以后建立更为巩固的统一战线联盟奠定了基础。毛泽东曾指出:中国以往革命之所以收效甚微,“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他特别强调“无产阶级革命要取得成功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3](P3)。虽然,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建立的统一战线在同国民党右派的斗争中破裂了,但是其巨大的威力已经显现了出来,正如毛泽东在总结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经验教训时指出的那样,“由于两党在一定纲领上的合作,发动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是两党结成了统一战线的结果”。[1](P364)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结成统一战线归根结底是由旧中国的国情决定的。具体地说,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决定了资产阶级不可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革命的唯一道路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旧中国,工人阶级无疑是最具有觉悟性和组织性的先进阶级,而当时,由于工人阶级自身力量的限制以及反动势力的强大,不可能独立承担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4]面对强大的敌人,力量薄弱的工人阶级“必须同其它民主力量合作,必须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取得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的革命运动的胜利。”[5]毛泽东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统一战线思想以及早期参加国共合作的实践活动为以后统一战线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并积累了实践经验。

二、毛泽东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入到农村,中国革命由此进入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这一时期,毛泽东深刻总结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经验教训,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强调农民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而“贫农和中农都只有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之下,才能得到解放;而无产阶级也只有和贫农、中农结成坚固的联盟,才能领导革命达到胜利。”[1](P643-644)同时也指出无产阶级必须团结小资产阶级,争取中间阶级,建立革命的联合战线。对于民族资产阶级,毛泽东也有深刻的见解,指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不同于其它任何国家的资产阶级,自身力量薄弱,在对待革命的态度上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受到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意愿;另一方面受其阶级的局限性,他们又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敢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同时又害怕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在很大程度上又具有反人民的一面。毛泽东对民族资产阶级的精辟分析成为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上的一大特色,也使争取民族资产阶级进入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成为可能,从而进一步扩大了统一战线的阶级基础。

在分析社会各阶级的同时,毛泽东也十分重视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问题,指出:无产阶级虽然“是一个最有觉悟性和最有组织性的阶级,但是如果单凭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中国革命如果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就必然不能胜利。”[1](P645)同时还强调无产阶级必须同农民结成坚固的联盟,指出如果无产阶级失去了农民这个最广大、最可靠的同盟军,就会失去革命的领导权。这一时期,由于“左”倾错误的原因毛泽东被挤出了领导核心,但是他对统一战线思想的探索却从未停止,论述一系列关于统一战线的思想观点,体现在《中国农民中各阶级的分析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反对本本主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等文章中,从而标志着毛泽东关于统一战线思想的初步形成,也为后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基础。

三、毛泽东与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九·一八”事变以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并取代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适时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935年中共中央发表了著名的《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同年,在“一二·九”运动的推动下中国共产党在瓦窑堡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和党的任务的决定》,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之后,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明确指出党的基本策略任务就是反对狭隘的关门主义,要“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3](P151)。随着中日矛盾的加剧,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在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思想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对统一战线的认识也越发深刻。毛泽东等人对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毛泽东等人提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即“团结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最大限度地孤立顽固势力”。[6](P247-248)

在这一期间,毛泽东尤其重视中间势力的作用,他从中国社会的性质和特点出发,进一步把中国资产阶级划分为大资产阶级或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个部分,并对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提出了在统一战线中要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原则,要以斗争求团结。同时,他指出中间势力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范围很大,“共产党如果不能争取中间阶级的群众,并按其情况使之各得其所,是不能解决中国问题的”。[1](P783)在努力建立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同时,中国共产党还积极和其他党派密切联系,向各党派阐述团结合作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极端重要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随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对革命的领导权争夺的问题日益激化,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共中央总结了抗战以来的经验教训,为了统一全党思想,克服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倾向,于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要坚持多党合作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和领导权的问题。进入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以后,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论联合政府》等一系列文章,全面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思想、“三三制”原则和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等重要思想。此外,在这期间,毛泽东在《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中指出,“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批评了党内存在的不重视知识分子作用的倾向。”[6](P248)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逐步走向了成熟。

四、毛泽东与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府发动了反人民、反民主的内战,在事关中国革命前途的问题上,为了人民、为了国家,中国共产党英勇迎接反动势力的挑战,发动了全民参与的解放战争,建立了更为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从而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战胜了反动势力,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在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的统一战线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1945年9月5日,毛泽东在接见《大公报》记者时呼吁,“只有包括各党各派及无党派人士的政治会议,始能解决当前国事,民主统一之联合政府始能带给全国人民以幸福。”为此,毛泽东飞赴重庆参加谈判,以争取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和平建国。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坚持独裁统治,最终导致成立联合政府的希望破灭,内战爆发。在内战进入战略进攻阶段时,毛泽东宣布了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政治纲领,即“联合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7](P1237)1948年1月,毛泽东在《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中进一步指出:“领导的阶级和政党,要实现自己对于被领导的阶级阶层政党和人民团体的领导,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甲)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乙)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没有这两个条件,或两个条件缺一,就不能实现领导。”[1](P1273)这一策略思想的提出,为无产阶级争取革命的领导权奠定了基础,这是对毛泽东关于统一战线政策和策略理论的重要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历史经验的科学概括和全面总结。[6](P249)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毛泽东进一步指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要胜利,没有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7](P1273),表明了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必不可少的法宝之一。建国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毛泽东提出了统一战线长期性的思想,指出:“统一战线是否到了有一天要取消?我是不主张取消”,只要“……多少有点可能团结的人,我们也要团结”。[8]在这一期间,毛泽东发表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论人民民主专政》等一系列文章,对党的统一战线思想进行了深入而又系统的阐述。

毛泽东的统一战线思想是一个系统的理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和体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立统一战线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统一战线的思想,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理论。也是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关于统一战线的思想经历了从萌芽、形成到成熟再到深入发展各个阶段,逐步形成了一个科学的体系,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首要法宝,对以后乃至新时期中国社会的统战工作和统战思想的发展都有着前瞻性的指导作用。

[1]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王小鸿.多党合作思想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145.

[3]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8.

[5]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129.

[6] 宋连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

[7]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 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8.

A841.1

A

1672-4445(2012)02-0005-03

2011-10-18

李建(1985-),河北故城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研究;齐莹(1986-),女,内蒙古乌兰浩特人,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教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责任编辑:张洋生]

猜你喜欢
资产阶级阶级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阶级话语与翻译:以英译《暴风骤雨》为例(1949~1966)
翻译界(2018年2期)2018-03-05 07:55:26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商周刊(2017年22期)2017-11-09 05:08:34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近代史学刊(2017年1期)2017-08-16 06:06:03
“十三五”时期的国企改革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被遗忘阶级的困顿与救赎——关于影片《钢的琴》的分析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
军事历史(1996年5期)1996-08-20 07:21:18
第一支资产阶级军队的创建者——克伦威尔
军事历史(1987年1期)1987-08-20 06: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