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成林
(中共中央宣传部,北京 100081)
学习邓小平关于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思想
高成林
(中共中央宣传部,北京 100081)
邓小平关于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思想,是使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革命和建设必须由共产党领导,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和不可动摇的原则;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完成新的历史任务的政治保证,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能变,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几十年实践得出的结论;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最主要的就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就必须惩治腐败,加强廉政建设。
邓小平;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廉政建设
邓小平关于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思想,早在五十年代就有了。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后,他在认真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深刻分析党的现状的基础上,于1980年1月就明确提出了“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1](P268)这一指导方针,并就此作了深刻的论述。
一、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根本问题。实践已经证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不断取得胜利的旗帜和灯塔,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法宝。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较快,全国人民的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国家的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这个大好局面的得来,根本的一条就是我们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坚持了党的领导。因此,完全可以说,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使社会主义建设大业步步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大量事实表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不容动摇的政治原则。正如邓小平指出的:“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谁来组织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谁来组织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在今天的中国,决不应该离开党的领导。”[1](P170)实践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实践还证明,中国共产党确实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当之无愧的领导核心,正如邓小平1987年所说:“我们说的社会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要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是不可能的。我们的历史已经证明这一点。”[2](P208)因为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广大党员真正能够并且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去分析客观实际,使思想符合发展变化了的新形势。只有这样,才能把自身建设成为领导改革和建设的坚强核心。
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完成新的历史任务的政治保证。邓小平说过,要完成新时期的历史任务,一是在国际事务中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二是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三是抓紧经济建设。这三件大事,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邓小平30多年前的这一讲话,对指导我们当前的工作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体现了党的建设的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党的建设目标做了概括。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都是为了提高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发挥我们党领导作用的问题。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无论是从思想政治上还是从组织作风上,确实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和不足,确实有着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不相适应的方面。特别是曾在一段时间里,我们放松了党的思想建设,削弱了全社会和党内的思想政治工作,党内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的问题,也是相当严重的。我们必须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综观国内外全局,面对现实,把握未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充分发挥和依靠全党的力量,抓紧党的建设工作,从严治党,把这项工作做好了,贯彻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才能落到实处。
邓小平提出坚持党的领导的主要观点是:关于党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几十年斗争历史形成的观点;关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观点;关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的观点;关于中国共产党要建立起第三代领导集体,全党要自觉维护这个领导集体的威信的观点等。
邓小平提出改善党的领导的主要观点有:关于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观点;关于坚持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观点;关于要选好接班人的观点;关于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提高党员素质的观点;关于贯彻民主集中制,维护中央权威的观点;关于改进领导工作作风的方法,反对官僚主义的观点;关于加强制度建设的观点;关于寄希望于第三代领导集体,组成一个实行改革开放的领导集体的观点等。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的一个新的问题,也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用这个理论武装头脑,就能提高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三、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最主要的就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邓小平指出,我们说改善党的领导,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1989年3月,他又说,十年来“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后来他又强调:“要把我们的军队教育好,把我们的专政机构教育好,把共产党员教育好,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2](P380)思想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带动党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的根本性建设。邓小平指出:从原则上说,“党的领导机关除了掌握方针政策和决定重要干部的使用以外,要腾出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来做思想政治工作,做人的工作,做群众的工作。如果一时还不能完全做好这一点,至少也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重要地位上,否则党的领导既不可能改善,也不可能加强。”1983年全面整党开始后,邓小平认为:“对大多数党员来说,是通过思想教育,加强党性。要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精神状态上有显著的进步,党员为人民服务而不谋私利的觉悟有显著的提高,党和群众的关系有显著的改善。”[2](P38)1985年9月针对少数人要求取消政治思想工作,削弱政工干部队伍,他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强调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都必须加强,决不能削弱”。小平同志还指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必然四分五裂,一事无成。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小平同志针对少数人鼓吹多党制,要求在我国实行多党轮流执政的错误思潮,严肃地指出,我们党同其他几个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这个方针要坚持下来。但是,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小平同志始终要求对于任何企图削弱、摆脱、取消、反对党的领导的倾向,必须进行批评、教育以至必要的斗争。这是四个现代化能否实现的关键。小平同志针对学生闹事问题明确指出:“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否定党的领导,十亿人民没有凝聚的中心,党也就丧失了战斗力,那样的党连个群众团体也不如了,怎么领导人民搞建设?”[2](P197)中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不搞社会主义是没有前途的。这个道理已经得到证明,将来还会得到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近代中国历史向人们展示的一个铁的事实。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四、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就必须惩治腐败、加强廉政建设。邓小平指出了搞好党风和廉政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风的主流是好的,党群关系总体上也是好的。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我们党内确实存在着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而且有的还很严重。如果不采取措施加以克服,将会葬送改革开放大业,甚至导致党走向自我毁灭。邓小平一开始就意识到新形势下党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搞好党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并号召全党为恢复和发扬优良作风而努力。1979年3月,他指出,在目前的历史转变时期,问题堆积成山,工作百端待举,加强党的领导,端正党的作风,具有决定的意义;只有搞好党风,才能转变社会风气,才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80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表示,我赞成陈云同志讲的,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并要求全党坚持不懈地纠正各种不正之风。1983年10月,在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邓小平列举了党内存在的几种违法违纪分子后指出,“所有这些都是党内的危险因素,腐败因素,是党内思想不纯、作风不纯、组织不纯的严重表现。”[2](P37)对这些腐败因素,如果不认真解决,就会留下祸根,因此必须下定决心,用坚决、严肃、认真的态度来对待,才能实现党风的根本好转。
党内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的存在,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彻底克服和铲除的,因此,邓小平提出全党要充分认识搞好党风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自觉地把端正党风,反对腐败工作贯穿于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1986年6月,他说:“开放、搞活,必然带来一些不好的东西,不对付它,就会走到邪路上去。所以,开放、搞活政策延续多久、端正党风的工作得干多久,纠正不正之风,打击犯罪活动就得干多久。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贯穿在整个改革过程之中。”[2](P164)邓小平这些论述,为我们党确定惩治腐败“一要坚决、二要持久”的方针提供了理论依据。
我们要看到,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党的建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又给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使党风廉政建设处于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反腐败的任务异常艰巨,党员干部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实加强对反腐败斗争的领导。提高党风廉政建设的水平,才能把反腐败斗争不断推向深入。邓小平曾指出,“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着眼于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对一些严重危害社会风气的腐败现象,要坚决制止和取缔。”他提出干部要有好的作风,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深入群众倾听他们的意见,要敢说真话,反对说假话,不务虚名,多做好事,要公私分明,不拿原则换人情。他认为抓整顿风气这件事做好了,才能真正促进改革和建设。1989年6月16日他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中再次强调:“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2](P313)他要求新的领导首先抓这个问题。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提出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和廉政建设的重要性,他指出“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对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2](P379)当然,要看到党群关系主流是好的,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看,我们党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路线,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群众是高兴的,他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看到了强国富民的希望,群众是拥护的。但是,从党风和社会风气看,群众是有意见的。有些干部深入群众少,听取群众意见少;有些干部对群众生活、疾苦不够关心;还有少数干部经不住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考验,以权谋私,消极腐败,群众是很有意见的;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干群关系的对立。这些问题的存在,应当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近几年来经过全党的努力,反腐败斗争和廉政建设虽然取得显著成绩,但不能估计过高。以权谋私、权钱交易为基本特征的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部门仍有蔓延的趋势,决不能等闲视之。当然腐败现象在有的地方范围越来越广;金额越来越大;涉及领导干部案件增多,这20多年来卷入经济犯罪的干部数量之多、职务之高、危害之大、影响之坏,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因此,把经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都搞好,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只有最大限度地限制、消除市场经济发展中所产生的为政不廉等弊端,进一步密切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阔步前进。
[1]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A849.1
A
1672-4445(2012)02-0002-03
2011-12-01
高成林(1942-),河北乐亭人,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研究员、原办公室主任,主要从事政治理论宣传研究。
[责任编辑:张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