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贵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高等教育司,北京 100816)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强调:“我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1]人才培养质量是检验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成果,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任务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科专业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高校进行教育改革、提升教学品质的基本平台,其建设和发展水准和成效攸关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
举办劳动关系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研讨会,是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讲话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提高劳动关系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对深化劳动关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劳动关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劳动关系学科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里,笔者就劳动关系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阐述四点看法。
一是紧紧把握新修订的本科专业目录和本科专业管理规定颁布实施的新机遇。2010年3月,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的修订工作。在认真调研、反复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目前本科专业目录和本科专业管理规定已通过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的审议、教育部党组的审定并颁布实施[2]。新的本科专业目录和本科专业管理规定的颁布实施,对建立健全本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落实和扩大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自主权,优化和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与布局,引导和促进高校特色办学具有重要意义,也必将带动劳动关系专业的内涵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二是紧紧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机遇。劳动关系作为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关系。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期,也正处在社会矛盾的凸显期。特别是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构建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对职工群众、企业单位、地方政府乃至社会全局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2011年举行的全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经验交流会议提出要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企业和职工参与的工作格局,习近平同志在重要讲话中特别强调要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政治任务抓实抓好,加强劳动关系工作机构和工作队伍建设,注重从力量配置、经费投入上创造条件。[3]在上述背景下,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劳动关系专业人才,并对劳动关系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为劳动关系专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新机遇。
三是紧紧把握劳动关系本科专业调整的新机遇。目前,新修订的本科专业目录,将劳动关系专业从少数高校试点的目录外专业调整为本科专业目录中管理学门类下工商管理专业类的特设专业。按照新修订的本科专业管理规定,以后具备相关办学条件的高校均可自主设置劳动关系本科专业,不需再行审批。这既为劳动关系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也对劳动关系专业的内涵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我们及时总结建设经验、厘清发展思路,凝心聚力,推动劳动关系专业又好又快发展。
标准是尺度、是要求、是底线,是人才培养的依据。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和前提就是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教育部正在会同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制订实施92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鼓励行业部门依据国家标准制订专业人才评价标准,推动高校根据实际制订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关高校要贯彻落实这一要求,抓紧制订实施具有本校特色的劳动关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要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从总体上看,我们要把适应我国当前劳动关系协调稳定发展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劳动关系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廓清其与相近专业的联系与区别,科学确定本专业培养具有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素质,未来在何种部门 (领域)、何种单位 (岗位)从事何种工作的人才。为此,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将思想品德修养与专业知识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关系专业人才。
二要确立核心课程。劳动关系专业涉及经济学、法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多学科知识,构建形成有机联系、特色鲜明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就显得尤为必要。要瞄准专业发展前沿,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成果,形成10门左右的核心课程。新的课程体系要充分体现劳动关系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观念、新标准和新要求,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综合性。要积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注重创新性。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思维,使学生具有创造性处理劳动关系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注重实践性。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着力提高学生处理劳动关系的各种实务能力;四是注重选择性。要为学生创造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机会和选择机会。
三要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更新教学观念,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还需要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来实现,这是提高劳动关系人才培养质量的重中之重。
一要把创新培养模式作为提高劳动关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新时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就是要在高校与相关实务部门合作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上寻求突破。设置劳动关系本科专业的高校,要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各级工会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建立紧密联系,构建“高校-实务部门联合培养人才”的协同模式,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共同开发优质教材,共同组织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践基地,集聚人才培养要素,提高育人水平。
二要把强化实践育人作为提高劳动关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要依据劳动关系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确保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学时,增加实验实践教学比重;同时,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习,倡导自选性、协作性实习;还应充分利用实务部门的资源条件,建设一批校外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积极开展覆盖面广、参与性高、实效性强的专业实习。
一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劳动关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质量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首先体现在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上。要按照“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的思路,加强劳动关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建立健全自律与他律并重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引导和鼓励教师静心教学、潜心育人。二是强化教师的教学能力建设。建立教师发展中心,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咨询等活动,完善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提升劳动关系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三是加强科学研究。引导教师加强劳动关系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推出一批有分量、有价值的成果,并把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
二要把监测评估作为提高劳动关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手段。目前,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新方案已颁布实施。新方案特别强调,各高校要强化质量主体意识,加强自我评估,健全校内质量保障体系。新修订的本科专业管理规定也明确要求,高校应建立和完善专业建设保障机制,开展专业自评工作。鼓励高校引入专门机构或社会中介机构对学校专业办学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新设专业在没有毕业生之前,高校要对新设专业进行年度检查、发布专业建设质量年度报告,接受社会监督。设置劳动关系专业的高校要把这些要求落实好。
三要把加强投入作为提高劳动关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高校各项工作都要紧密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开展,资源配置要优先保障人才培养。要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鼓励教授为本科低年级学生授课。要切实保障教学经费投入,加强专业图书资料、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等教学基本建设。利用好校内外、国际国内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成人成才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1]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Z].2011-04-25,新华网,http://www.bj.xinhuanet.com/bjpd_sdzx/2011-04/25/content_22604972_1.htm.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文件的通知 [Z].2012-10-12,教育部官网,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82/201210/143152.html.
[3]习近平.在全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先进表彰暨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Z].2011-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