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逆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新视角

2012-08-15 00:45:02秦晓晶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逆境个体心理健康

秦晓晶

国际心理学界的积极心理学 (Positive psychology)运动,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为主要内容,试图以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来阐释心理学。在这股思潮的影响下,学者们开始关注青少年如何在逆境中克服困难,并通过与逆境斗争获得良好适应的结果,这种抵御逆境、抗击压力的能力被称为“抗逆力”(resilience),逐渐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本文以抗逆力的理论为基础,分析贫困大学生抗逆力的影响因素,并提出贫困大学生抗逆力的培养策略,为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抗逆力及其内涵

学者萧文认为抗逆力是个体具有或习得某些特质,这些特质会保护个体不受压力或挫折情境的影响,使个人重新获得自我控制的能力,并由此而发展出健康的因应行为。[1]朱森楠认为抗逆力是个体面对困境时,能够激发内在的特质能力,并且运用内外资源的修补、适应的过程,来获得朝着正向目标的历程或结果。[2]综合观之,抗逆力是个体在面临或身处危险情境之下,凭借个人天生或学习而来的特质或能力,经过与家庭、学校、社会等资源互动的历程,而发展出正向的解决危机的策略,并良好适应于危机情境之中,它是一种流动的过程也是一种不断发展的能力。

Garmezy提出抗逆力的内涵主要是保护因素的概念,可以分为内在保护因素和外在保护因素两个系统,主要作用是使个体能调解或缓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的影响,降低问题行为的增加频率或增加成功适应的结果。[3]所谓内在保护因素,是指个体本身具有的特殊心理能力、人格特质和生活态度;而外在保护因素则指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拥有促进个体抗逆的因素,以缓和危险因素的影响。[4]抗逆力的外在保护因素指的是:家庭系统、学校系统以及社会系统中所拥有的能促进个体在逆境中成长与发展的因子。当个体的内在保护因素和外在保护因素产生交互作用,就能使个体发挥应对逆境的可能,都强调个体、环境两者互动的思维以增加个体的生活机能。

二、抗逆力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在大学校园里,贫困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不仅背负着经济、学业、人际关系的压力,而且还承受着一定的心理负担。但许多贫困大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逆境和压力时,并没有表现出不适应,而是选择用一种积极的方式应对,使自己从逆境和压力中恢复过来,并变得更加坚韧。抗逆力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价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抗逆力强的贫困大学生通常怀有感恩之心,能够向帮助他们的人表达谢意和感激之情,利用环境中各种可能的机会,不断发展和提高自己,以使自己在将来拥有更多的机会;能够做到珍惜现在、包容过去,这是一种尊重现实状况的积极重构技术。他们对自己的认知评价较积极,由此产生的情绪状态是愉悦的、乐观的,并且能够有意识地监控自己对自己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及时对自己的社会认知、社会行为进行主动调节,以使自己更加有利于实现个体的自身价值。除了对自身价值具有积极的评价和愉悦的情感体验之外,他们还能够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在面临困难时具有良好的坚持性。

2.抵御劣性刺激

心理压力是个体在因应外界刺激时所反应出的一种主观感受,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刺激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不同的。抗逆力是抵御劣性刺激的堤坝,实际上为成长和自我实现提供了必需而又宝贵的资源,可以帮助贫困大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优势。尽管贫困、歧视、失望、公众冷漠甚至敌意等不利环境存在,不管遇到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还是内部心理的痛苦与冲突,拥有高度抗逆力的贫困大学生不会放弃,会以积极心态迎接和创造未来的新生活。

3.减少不幸经历后的负面连锁反应

抗逆力较强的贫困大学生往往是独立的思考者,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会努力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塑造和选择自己的经历。他们能更好地分析自己所处状态,是拥有以目标为导向的意志力和路径力的人,能够正确分析认识逆境的原因,接受挫折与失败的教训;并为自己明确地树立纠正失败和克服逆境的行为自信,从而能更好地完善自身,善于发现和发挥自己内在的潜能和优势,而这些潜能和优势构成了贫困大学生的内在保护因素。同时,他们还会争取各种机会向外界寻求支持和帮助,外界的支持和帮助形成了外在保护因素,缓和贫困大学生在经历困境后的负性连锁反应,消除一部分不利因素,寻找、创造有利条件,以增强自己应对各种压力的适应能力。

4.提高自尊和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 (Albert Bandura)认为自我效能是 “个体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里能够激发动机、调动认知资源以及采取必要的行动来完成某一特定工作的信念”。[5]抗逆力强的贫困大学生,能够对自己的目标期望和行为结果进行有意识的计划、监督和调节,从而不断提高个体自尊。他们面对逆境时和困难时会自我激励,坚持不懈,勇于挑战,欢迎挑战,并因挑战而强大;会为自己设立高目标,并自己选择困难的学习和工作任务;他们会为实现目标投入必要的努力,主动地提升自身的自我效能感。

三、贫困大学生抗逆力的培养策略

(一)培养内在保护因素策略

萧文归纳出抗逆力的七点内在保护因素:[6]具有幽默感并对事件能从不同角度观之;虽置身挫折情境,却能将自我与情境作适度分离;能自我认同,表现出独立和控制环境的能力;对自我和生活具有目的性和未来导向的特质;具有向环境或压力挑战的能力;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技巧;较少强调个人的不幸、挫折与无价值感或无力感。

1.转变对逆境的信念系统

不同的人,在同一情绪中受到相等强度的逆境时,会有不同的反应,在能否经得起逆境打击上表现出明显的不同,这不仅因为各人经受逆境时的心理状态不同,对逆境的认知、评价和理解不同,还在于他们对待逆境的态度和应付逆境的行为方法的差异。如果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和合适的方法对待逆境,其抗逆力就强,就能更好地适应逆境、克服障碍。(1)正常化或情境化不幸和痛苦。人生中的不幸和痛苦具有普遍性,逆境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认识它和对待它。要认识到逆境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要把逆境当作进步的阶梯、成功的起点,从而不断取得进步。(2)树立统合感:危机即是有意义的、能够理解的且在掌控范围内的挑战。应树立这样的意识,即危机也是转机,在抵抗逆境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更好的机会来发展自己,逆境磨练了个体的意志,不断战胜逆境可以增强自信心,激发进取心,增强创造力和智慧,在面对问题时能有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增长知识和才干。贫困大学生对逆境的正向认知可以提高其面对逆境时的适应能力。(3)正确归因,就是要对造成逆境的原因进行实事求是的认识和分析,弄清逆境的原因到底是外部的还是内部的,或是内外两种因素交织共同起的作用,要注意作出符合实情的、准确的归因。只有以积极的态度去冷静地分析遭受逆境的主客观原因,及时找出症结所在,才能从本人的实际条件出发,用切实的行动改变逆境,促进心理健康。

2.增强自信

自信是对自我能力和自我价值的一种肯定,有自信,在身处逆境时一样可以获取成功。增强自信的方法有:(1)通过熟练掌握与成功体验。可以选择生活、学习中的较易成功的某一方面,或者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样容易取得成功,成功有助于增强信心,继而产生成就感,有利于自信心的提高。同时,要对自己的成功给予积极的评价。(2)通过观察性的体验进行替代学习或模仿,认识他人的成功和失误,并从中学习,进而有选择地模仿他们的成功行为。这种学习增加了个人熟练掌握体验和成功的机会。(3)通过社会说服与积极反馈,这能够提高人的积极性,有时甚至超过金钱奖励和其他的激励技巧所带来的影响。例如,通过自我心理暗示,不断对自己进行正面心理强化。

(二)发展外在保护因素策略

1.发展家庭保护因素

(1)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环境,亲密的亲子关系与互动能够提供给孩子良好的情绪支持。良好的家庭气氛和亲子关系,有助于孩子在学业、社交行为以及能力各方面的发展,能使贫困大学生处于心情十分愉悦的状态,“激活”自己的身体和精神的各个器官,主动地交流思想、学习知识、参与劳动,在轻松自如的家庭生活中锻炼体能、发展潜能、造就个性。要保持家庭气氛的和谐,要接受孩子提出的不同意见,增强家庭的凝聚力。

(2)家庭中合理的正向期望。父母对孩子的正向期望可以让孩子找回自尊,激发孩子的自我效能,激发力争上游的动机以及达成正向适应逆境的希望。父母要学会利用期望培养孩子、帮助孩子,战胜逆境。首先,父母的尊重会让贫困大学生从逆境中反弹,从而继续努力,争取下次的成功。其次,要对孩子保持充分的信任和信心。父母的信任和信心,可以激发贫困大学生的潜力,发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并发挥更大的价值。最后,要多鼓励和表扬。家人的鼓励、表扬和肯定的评价,能使贫困大学生树立自信,从而产生胜任感,能更好地去应对生活事件。

(3)家庭中的重要他人。正如Caplan所说:“重要的他人是帮助个体调动他的心理资源,并控制其情感负荷,他们与他共同完成任务,并且为他提供额外的金钱、物质、工具、技巧和认知指导以提高他应付事态的能力”。[7]父母作为人生第一导师,其一言一行都对贫困大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而父母不屈不挠、意志坚强的精神,会对贫困大学生产生榜样示范作用,并且父母的鼓励与信任可以在他们身处逆境时也相信自己能做到,抗逆力得以增强,他们就会有更好的精神和健康,且身心功能发挥得会更好。此外,兄弟姐妹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认知上的鼓励,对贫困大学生战胜困难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4)家庭会议的参与。家庭会议,是指家长召集全家人员,讨论家中重大或较大的事情。贫困大学生参与家庭会议,可以培养参与意识、提高主人翁精神等心理品质;同时,父母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与贫困大学生积极沟通,当父母以一种民主的、平和的、宽容的态度与孩子对话时,孩子也从中学会了待人处事的态度,他会以主动的、自信的态度从容理智地解决问题。

2.发展学校保护因素

(1)高度重视并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学校要加强领导,制定规划,统筹部署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工作。首先,学校要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强、人员精干的心理工作队伍,形成院党总支——团总支——辅导员、班主任——班长、团支书——舍长的管理机制网络,形成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院心理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宿舍舍长的反馈机制网络。其次,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建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开展团体素质拓展、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

(2)进一步完善“奖、贷、助、减、免”于一体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首先,树立多元的资助理念,尽可能吸引各方面的资金,并关注各种资助资金的配比。其次,将助学贷款作为贫困大学生资助的主要途径。学校应高度重视并发挥主动性,做好与银行的接洽工作,全力推进国家助学贷款的顺利实施。最后,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勤工助学机构,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如开发“智力型”、“管理型”岗位,并辅之以“劳务型”、“服务型”岗位,提升勤工助学层次,提升贫困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3)传授生活技能如社会技能、认知技能、情绪调适技能等。生活技能可以促进贫困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首先,应单独开设生活技能培训课,由专业教师上课,并根据不同年级制定不同的生活技能培训课程。其次,在课程内容上,可以讲授自我形象和自我提高、人际关系、压力管理、克服焦虑、做决定、批判性思考等方面的章节,在教学方法上应采用互动参与、灵活多变的方式,吸引学生关注,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具体方法有:集体活动和小组讨论、头脑风暴、角色扮演、案例分析、辩论、有意义的游戏活动、一对一联系、卡通故事、辅助材料等。最后,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开设锻炼学生能力方面的课程。

3.发展社会保护因素

(1)构建贫困大学生非正式社会支持体系。为了有效地解决贫困大学生经济问题,除了国家助学等正式体系外,还必须发挥非正式社会支持体系的作用,构建完整的社会支持网络。首先,要拓展非正式社会支持体系的参与主体,除慈善机构、宗教团体、企事业单位外,还要动员有名望的专家、学者、校友以及成功人士设立各种奖学金、助学金。其次,形式多样的非正式社会支持,如鼓励社会企业单位为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贫困大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以及通过“订单——校内教学——企业实训——校内或企业教学——就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

(2)坚持正向积极的舆论导向。贫困大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成为大学校园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新闻媒体应多宣传贫困大学生的生活状况,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同时,在宣传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少一些负面报道,多关注一些优秀贫困大学生的先进事例。对贫困大学生的正向宣传,既可以为他们塑造榜样,又可以为他们创建一个温馨、亲和、鼓舞人心的舆论环境,让他们增强自信,更好地面对现实和未来。

[1][6]萧文.灾变事件的前置因素对心理复健的影响——复原力的探讨与建构[J].测验与辅导,1999,(165):3249-3253.

[2]朱森楠.青少年复原力的概念: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21-122.

[3]Garmezy,N.Stress resistant children:the search for protective factors.In:J.Stevenson(ed.).Recent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Oxford:Pergamon Press,1985.213-233.

[4]李俊良.复原力对智商的启示[J].辅导季刊,1990,(3):32-36.

[5]Albert Bandura.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0.

[7]【美】沃特◦谢佛尔(Walt Schafer)(方双虎等译).压力管理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51.

猜你喜欢
逆境个体心理健康
超越逆境
做人与处世(2022年6期)2022-05-26 10:26:35
How adversity makes you stronger逆境如何让你更强大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学习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学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
完形填空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