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伊潇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 5000)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为实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借助特定的教育媒介和教育环境,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非特定的心理反应使受教育者获得良好品德经验的教育因素。[1]我国当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由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我国目前对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还很不足,与西方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首先是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我国,以灌输法为主导的显性方法仍然是最常用的方法,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探索仅仅停留在表面,并没有在实践中贯穿。其次是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认识不够,没有相应的理论作支撑。理论是基础,没有基础,就没有办法形成体系,不成体系就没有办法真正运作并且发挥作用,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创新也是影响思想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再次是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认识不够。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很难摆脱教育者居高临下的模式。我们应该认识到在不同的方法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所处的位置有所不同:在显性教育中,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地位,重在灌输;而在隐性教育中,则要突出被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育者通过一些隐蔽的方式促使受教育者自发地、主动地接受教育内容。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的特点是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缺乏活力、整体素质不高。[2]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仍采用旧式的、僵化的教育方式,对于新兴的载体例如网络、多媒体等缺乏相应的知识,对于如何在新形式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不足。教育者的专业素养关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教育者素质的不足,必然影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是项软任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花费更多的心血和时间,营造一个适合隐性教育发展的氛围。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各个方面的支持,学校、社会、家庭必须合力,整合资源,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促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目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载体、媒介等方面还没有建立成熟的体系,与社会脱节,没有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这些因素导致隐性教育法缺乏持久性,没有长效机制,大大削减了教育效果。
隐性教育方法主要包括渗透式教育方法、陶冶式教育方法和实践体验式教育方法。[3]这些方法无疑都对教育情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种教育情境包括有形的自然景观、文化景点,也包括无形的文化氛围和社区人际关系,还包括课堂环境、学校环境等。众多专家认为,隐性教育的内容应当渗透在优秀的任课教师、进步的课程设计、积极的学校精神、先进人物的榜样示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之中。同时要选择合适的载体,包括活动载体、文化载体、管理载体和传媒载体等。努力营造一个健康、乐观、向上的文化氛围和教育环境,开展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活动,使人们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思想道德熏陶的方法。简而言之,就是寓教于乐。而目前,我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却面临教育情境单一的困境,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仍局限于学校。
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服务的,因此,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也要保持鲜明的社会主义性,为现代社会服务。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虽然教育的方式和过程有所不同,但它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二者并不矛盾,因而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倡导隐性教育的手段,并不意味着否认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目前为止,显性教育仍然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列宁提出灌输理论,在他看来,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不能从工人阶级中自发产生,它只能是有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创立,一经产生后就必须灌输到工人阶级中去[4]。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能弃二取一。离开了显性教育,隐性教育就失去意义;离开了隐性教育,显性教育的效果就大打折扣。只有两种教育方法相互补充,有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和最佳的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人,而个体的发展存在差异性,每个个体在其认知水平、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因而在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使用相应的渗透方法。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观念一般是以“任务”的完成为中心而展开的,忽视了人的个性、思想感情、发展和价值的实现,其结果往往事倍功半。在新的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实现从以任务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变,牢固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方式的特殊性导致其所运用的载体更加广泛,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分为传统载体和现代载体两种表现形式。[5]传统的载体主要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中早就出现并继续发挥作用的载体,包括谈话、开会和理论教育;现代载体是指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对传统载体进行扬弃,创造和运用了一些新的载体,主要有文化载体,活动载体,传媒载体和管理载体等。对于载体的选择、运用和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在现代社会主要要发展与现代传媒相结合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视、电脑、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越来越普及,而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一些信息,内容并不一定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相一致。而且随着社会结构的多层面、多样化发展,社会成员的活动方式和组织方式正在发生变革,怎样借助大众传媒,结合隐性教育的方式规范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人是感情动物,具有独立的人格,因此有效运用情感教育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方法。
首先,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颠覆了传统的主客体地位,教育者以一种平等的、朋友式的方式,通过生活中的小事,通过周围的潜在环境,与受教育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心坎上。这样有利于消除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排斥和反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其次,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将生活作为教育的立足点。思想政治教育要有针对性,必须要了解学生的需求,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若只讲空话大话将起不到教育的目的。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长点和作用点,是它唯一的寄处,离开了生活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将走向虚无。生活中的很多因素都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比如,通过汶川大地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用发生在身边的事来触动受教育者,让他们自发地、主动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总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教育方式的特殊性,目前还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也没有很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但是,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随着学科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化,如何结合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合理利用隐性方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优化教育环境将成为未来学者们关注的问题。
[1]赵越.论大学隐性思想政治教育[D].黑龙江:黑龙江大学,2010.
[2][5]蓝艳.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的建设和管理[J].黑龙江高校研究,2003.
[3]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83.
[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