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小江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400074)
在对比中坚定信心
——读《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戴小江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400074)
张维为先生撰写的《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是一本给读者带来震撼、带来思考,进而收获新知的一本好书。他把中国崛起认为是一种政治话语的崛起,是一种政治标准体系的崛起,对我们树立中国政治制度的信心很有益处:信心之一来自于中国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信心之二来自于中国崛起的政治制度支撑,信心之三来自于与印度的比较,信心之四来自于与东欧的比较,信心之五来自于与东亚的比较。
中国;文明型国家;崛起
古人说:“开卷有益”。这是说一本好书总会给读者带来这样或那样的益处。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维为先生撰写的《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以下简称《中国震撼》),就是这样一本给读者带来震撼、带来思考,进而收获新知的好书。本书关于民主品质的分析最为精彩,最值得品味。作者利用自己多年在海外生活的背景,用大量的事实说明中国崛起走的是一条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道路。他通过对中美、中印、中国与东欧、中国与东亚的对比,破解了中国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功之谜,即不迷信西方的话语,不被西方话语忽悠。他把中国崛起视作一种政治话语的崛起,是一种政治标准体系的崛起,对我们树立中国政治制度的信心很有益处。
信心之一来自于中国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西方国家往往用“文明国家”来描述中国,而不承认中国是现代化国家。某些西方学者认为,现代化只能是与西方文化、资本主义相联系,中国不走西方的道路,“只能是死路一条”。这种理论不仅进一步强化了西方国家和西方文化的优越感,同时也打压或抑制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东方社会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就是作者所说的:许多国人“对自己国家的崛起仍心存疑虑”,对中国的发展和自己的创造力没有信心。作者在书中第一次提出了“中国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概念,冲破了西方学者把“民族国家”与“文明国家”对立起来的观念。所谓“文明型国家”,就是把“民族国家”与“文明国家”融为一体的国家,这样的国家具有“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深厚的文化积淀”,这四大“超级因素”决定了中国政治的独特性,即治理这样的“文明型国家”只能以自己的方法为主。这种方法就是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既学习别人的长处,也发挥自己的优势。西方总把其他文明看作是另类或“他者”,力图以自己的文化改造非西方社会,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也是如此。西方许多国家将西方模式当成民主的唯一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标准是以三权分立为主要形式的权力制衡、多党竞争、军队国家化、国家领导人实行普选、媒体独立于政府等。西方将这种民主模式推行到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但事实证明,没有一个非西方国家能够通过模仿西方政治模式取得成功。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述:“中国这种‘文明型国家’,如果采用西方政治模式,自己的优势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最后整个国家就会走向崩溃。”因此,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就是取百家之长,超越西方模式,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推动符合中国国情、民情的制度创新。
信心之二来自于中国崛起的政治制度支撑。中国崛起的优异表现必然引发全球对其成功原因的研究,但这些研究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回避了政治制度因素的重要作用。中国与众不同的一个特色是有效的政治制度,这是中国实现经济成功、创造出中国模式这一全新现代化之路的重要原因。胡锦涛在2011年“七一”讲话中第一次鲜明地把我党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的发展成就概括为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光明前景充满自信的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首先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两个层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让全国成为一盘棋,同心同德、同舟共济,上下贯通,统一行动,从而有利于重点攻关解难题,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利于快速高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完成各种任务。抗震救灾、举办奥运会和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就是有力的例证。作者认为“国内一些学者喜欢谈论经济和政治的‘转轨’,而其中一些人心中‘转轨’的参照物就是美国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但美国的金融海啸以及美国公众对自己体制的信心危机说明:美国体制本身的改革任重道远。有些人把美国的制度吹得天花乱坠,还要中国去效仿这种公众信任度如此之低的体制,这何以服人。”2011年7月,美国共和党、民主党为提高债务上限展开博弈“厮杀”,虽然在最后期限达成协议,避免了美债违约的后果,但随后,美国信用下降引发全球金融动荡,使政治“绑架”经济,损害美国甚至全球经济的弊端暴露无遗。遗憾的是,我们国内有些学者在向世界各国尤其是向美国学习时,往往把注意力集中于照搬上,他们的基本观点是“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是最先进的,美国怎么做我们也应怎么做”。借助该书的论述,人们认识到美国之所以发生金融危机、欧洲多国之所以出现主权债务危机,政治被资本力量绑架、政党倾轧、政客只顾眼前利益等政治制度存在的问题是重要原因。我国的政治制度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高效的制度供给,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进步的制度支撑。
信心之三来自于与印度的比较。人们总是喜欢拿印度和中国进行比较,这除了因为两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都比较快外,两国国情相似则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印度是“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其经济起飞是在民主政体的推动下实现的。印度的民主到底怎样?人们常说眼见为实,曾经多次访问过印度的作者认为,中国在国家现代化方面已经远远地走在印度的前面,20年后印度恐怕也难以达到中国今天的水平,而正是印度政治制度的落后才导致了印度全面落后于中国。作者进一步分析了印度式民主存在的“散、软、短、泛、粹”弊端,以及对种姓制度、妇女解放、土地改革、腐败问题无力解决的情况,指出“印度的政治制度虽然让各方表达了自己的利益,但却无力有效地整合不同的利益,结果成了无休止的‘党争’和政治倾轧,无法形成一个现代化导向的强势政府,无法克服各种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最终导致印度现代化事业步履艰难。”作者强调,“说到底,民主制度只是一种手段,它最终要落实到国家的治理水平。迄今为止,中国的国家治理水平要远远高于印度。中国崛起伴随而来的影响力,在广度、深度和力度上,都是印度所望尘莫及的。”印度陷入“西方模式的困境”给了我们以下一些启示:我们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符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
信心之四来自于与东欧的比较。民主是不可阻挡的世界性潮流。但实践中,不同的国家民主发展的方式和结果却并不相同。在有些国家,民主的发展伴随着社会稳定、进步,如中国、新加坡;而在另外有些国家,民主则导致了国家失控、社会混乱、经济倒退,如所有的东欧国家。虽说原因十分复杂,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民主发展是否有序的问题。东欧的政治变革采用了激进转型的做法,由原来的共产党领导迅速转变为西方式的多党制。东欧这些国家认为,只要进行激进的政治和经济变革,国家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自己所有的问题,而事实却恰恰相反,政治激进带来的是政治参与“突然爆炸和持续混乱”。作者在书中引用德国明镜国际新闻在线的说法对东欧的政局作了如下的评论:“虽然共产主义政权已经在东欧倒台将近二十年,但是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迄今仍然在为建立稳定的民主制度而挣扎。这些国家的政治缺乏中心,从极端右翼到后共产主义的威权主义形形色色,贪污腐败、极端主义横行,一片混乱。”东欧国家本来的经济都相对发达,人口远远少于中国,教育程度不低,但采用了西方政治制度二十年后的结果竟是如此混乱不堪,确实值得我们中国人在自己的民主建设中深思。中国崛起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和最大优势,新加坡学者宋鲁郑在2011年3月18日《参考消息》上发表文章指出了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六大优势,获得了很多学者的认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有序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不但保障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而且使政治体制改革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张维为先生强调指出,1989年东欧剧变震惊了世界,当时整个西方都看好东欧,不看好中国。但中国最后拿出的成绩单比东欧亮丽得多,中国人也从东欧的经历中悟出了不少有益的东西,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信心之五来自于与东亚的比较。在东亚,除了极少数国家,基本上都采用了西方的多元民主制度。作者把采用西方模式的东亚国家和地区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就采用西方的政治制度,如泰国、菲律宾、蒙古等;另一类是在经济起飞之后转而采用西方政治制度的,如韩国、台湾地区等。从过去二十年的情况来看,以上这些民主政体的品质普遍不佳,几乎都遇到了非西方社会采用西方政治制度后出现的一些典型问题,特别是社会分裂、贪污盛行、经济滑坡三大问题。作者在书中把民主分为“实质民主”和“程序民主”,他认为比较理想的民主应该是“实质民主”和“程序民主”的结合,但首先是“实质民主”,而西方把民主简化为“程序民主”,在全世界推行西方式的“程序民主”,结果采用了西方多元民主制度的东亚国家和地区,虽然大多具备“程序民主”的架子,但“实质民主”却不如人意。因此,光说“民主是个好东西”是不够的,后面还要加上一句“优质民主才是真正的好东西”。作者指出,中国模式的相对成功表明:不管什么政治制度,最后一定要落实到“良政”上,体现在自己人民的满意和认同上。中国在这方面虽也有不足之处,但远比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做得好。
张维为先生的《中国震撼》是对西化论的有力驳斥。“西化论”完全忽视中国国情和历史起点,倡导中国现代化建设问题一切都要靠“进口”来解决,要向现代化较早的西方发达国家看,看人家“有什么”,我们“缺什么”,特别是缺什么“新”东西,取人之有,补己之无。作者在这一问题上立场是鲜明的,坚决反对一切照搬西方,强调绝不能被西方的话语体系忽悠。张维为先生认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有各种原因,但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强大的西方政治话语面前失去了自己的话语权,很多第三世界国家陷入今天的动荡不安也是这个原因。中国崛起背后的政治制度支撑,给了我们逐步建立自己独立的政治话语和标准体系的自信。用张维为先生的话来说,“是时候用我们自己的话语,讲述中国的故事了”。作为一位长期在发达国家从事教学和研究的学者,张维为先生能够超越西方话语的禁锢,把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比较优势如此清楚明白地揭示出来,至当不易。
《中国震撼》揭示了中国崛起背后的文化内涵,归纳了中国模式的八大特征和八大理念。八大特征是:实践理性、强势政府、稳定优先、民生为大、渐进改革、顺序差异、混合经济、对外开放;八大理念是:实事求是、民生为大、整体思维、政府是必要的善、良政善治、得民心者得天下与选贤任能、兼收并蓄与推陈出新、和谐中道与和而不同。作者指出,中国模式的八大特征和八大理念是中国之所以能够崛起的原因所在,也就是中国获得巨大发展的“谜”之所在。应该说,张维为先生对八大特征和八大理念背后所隐藏的中国传统文化根源的揭示,确实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把中国崛起完全归结为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的优秀思想文化就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中国政治模式是中国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确实吸收了“和谐中道与和而不同”等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但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理论才是中国政治模式得以形成的核心理念,才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比较优势得以呈现的根本原因。因此,对《中国震撼》提出的一些观点,读者不能仅仅照单接受,还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理性分析。
综观全书,虽然书中有些观点属于有见地的一家之言,有些观点还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嫌,但作者用宽广的国际视野、事实说话的老实态度、理性分析问题的严谨作风,为我们展示了中国“政治软实力”的真实面貌,使我们有理由对自己的政治制度充满信心。当然,我国的政治制度定型任重道远,完善永无止境,但如作者所言:“我们的模式,虽有缺陷,但可以完善,其总体的成功毋庸置疑。”
D609.9
A
1009-1203(2012)02-0126-03
2012-01-28
戴小江(1965-),女,重庆人,重庆交通大学思政教研部教授,历史学硕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责任编辑 芳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