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调查
——以山西师范大学为例

2012-08-15 00:43:04吉志强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参政政治大学生

吉志强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

高校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调查
——以山西师范大学为例

吉志强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

大学生作为高校发展的重要主体之一,其政治参与状况与高校能否实现科学发展密切相关。目前,地方高校大学生在政治参与过程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仍存在渠道单一、效能感低、动员参与居多等问题。因此,地方高校要通过拓宽大学生政治参与渠道、营造良好的政治参与环境等途径规范、促进大学生的政治参与。

地方高校;大学生;政治参与;调查

大学生政治参与既是实现法律赋予公民政治权利的途径之一,也是培养和锻炼大学生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有效手段。同时,大学生政治参与不仅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和坚定的政治信念,养成良好的政治素质,而且还能够使他们积极有效地参与和投入到高校和社会发展中来,为实现高校的科学发展和推动社会政治生活的有序发展夯实基础。

一、大学生政治参与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政治素质高低是决定其能否顺应社会发展客观之需,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关键,而大学生政治参与是其政治素质养成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之一,其政治参与状况对于推进地方高校民主化管理和实现科学发展,乃至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等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总之,大学生政治参与既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高校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一)政治参与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素质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能否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而且关系到其能否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而政治参与对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养成则起着毋庸置疑的重要作用。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行为实践和政治参与素质的提升受社会因素、校园文化因素、制度因素等诸多外部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但良好的政治参与素质的养成和有效的政治参与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尽管当前大学生受其自身生理条件和政治社会化过程的影响,在政治参与过程中表现出了时代性、积极参与性和非凡的理性,但随着近年来高校大规模扩招,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逐渐增大及现实的生存竞争压力,使得一些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程度以及方式难免会以自身利益为衡量标准,功利主义思想严重。笔者认为,大学生要从国家政治发展、社会进步和个人全面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政治参与的重要性,主动适应政治社会化的要求,以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

大学生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政治心理素质。政治心理素质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应,表现为对政治生活的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信念等。政治心理素质是影响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良好的政治心理素质,就可能导致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效能感降低。因此,高校要通过各项措施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政治生活,引导他们端正参政动机,正确有效地行使参政权利,从而帮助其逐步养成良好的政治心理素质和正确的政治参与行为习惯。总之,大学生政治参与既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对大学生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他们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势必将对其成长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二)大学生政治参与是实现高校管理民主化和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

长期以来,作为高等教育主体之一的大学生,在高校管理中始终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其参与高校管理和发展的权利和资格往往被忽视,这种状况在地方高校尤为明显。高校不重视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做法必将会导致高校管理的官僚化和行政化,不利于高校的民主化建设和高校的科学发展,更不利于大学生民主政治素质的提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在高校管理和发展中,就是要切实尊重和实现“以生为本”的管理发展观念,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高校管理和发展活动中来,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进而提高高校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实现高校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

(三)大学生政治参与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社会的全面进步不仅是经济发展的进步,而且包含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进步在内的科学发展,其中,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理想境界,而人民当家作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所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求积极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大学生作为受社会重视和关注度较高的群体,自然需要积极参与政治,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必然要求。现阶段,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稳步发展,要求当代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有效的政治行为投入,这也是保证大学生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向着“四有”新人的目标主动迈进的时代要求。

二、地方高校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状

为了深入了解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实际情况,笔者所在的课题组组织了此次调查。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问题的形式主要为单选式、多选式、自写式。基于调查的可操作性和可信度考虑,这次调查主要安排在山西师范大学所有在校18280名统招本专科生中进行,共发放问卷502份,有效回收447份,有效回收率89.04%。

从调查研究的结果来看,地方高校大学生在政治参与过程中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态度比较积极。首先,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热情度较高。当代大学生传承了我国知识分子热衷于政治这一鲜明特征,政治参与的热情度较高,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手段又为他们积极了解和参与政治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和便利的条件。调查显示,除了仅有的5.2%的大学生对政治不感兴趣从不参与外,其余绝大多数学生都对政治表现出了较高的热情。其次,对国家政治发展及重大时事政治问题关注度较高。调查显示,大学生对诸如党代会、两会、台湾问题以及国际时事等政治问题的关注程度较高,如在两岸关系和祖国统一问题上,67.5%的同学明确反对台独,22%的认为祖国肯定会统一且困难较少,而89.1%的同学认为祖国会统一但困难较大。

第二,参加党团组织和社团组织成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群体性参与或团体参与是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一个重要特征。大学生是一个高度密集的社会群体,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力是非常强的,包括他们政治参与行动的相互影响。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仅是大学生最有效的政治参与形式,也是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最集中体现。调查显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学生人数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8%,另有75.2%的学生已经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作为中国共产党后备力量的中国共青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调查显示,加入中国共青团的学生人数占被调查总数的89.4%。从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党团组织在大学生心目中有着重要的政治地位,参加党团组织成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之一。大学生中虽然也有人加入民主党派,或者未加入任何组织,但他们所占比例极少,分别只有0.9%和4.3%。另外,高校中的各种学生社会团体和组织在吸收大学生参政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大学生参政的一种主要形式,如学生会、法律社团、青年政治社团等组织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政治问题以及参与高校民主管理、构建和谐校园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电子传媒和网络是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主要渠道。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电子传媒和网络给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影响。通过电视、网络等参与政治成为当代大学生中的主流渠道。调查显示,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传媒参与政治的大学生占了被调查总数的82.2%,而其中通过网络了解和参与政治的人数占到了65.2%。可见,网络的“第四大媒介”作用和传媒的“第四种权力”作用在当代大学生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对大学生政治生活的影响不可小视。

第四,高校管理制度是影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改革最大的动力不仅需要关爱和奖惩,更需要民主和制度。民主意味着挣脱陈腐镣铐后的自由和解放,制度可以保证民主的发展和方向的正确。高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和规定对大学生实现政治参与起着不容忽视的制约和影响作用。调查显示,虽然有32.1%的学生认为目前所调查学校的管理不够民主,对学校开设的“校长接待日”的做法仍然有8.4%的同学认为有无都行,但当问及如果学校为大学生参政提供多种参与途径,你会选择哪种时,56%的学生表示愿意通过学校提供的途径来参与。

当前,地方高校大学生在政治参与过程中也存在以下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一,大学生政治参与效能感低,动员参与居多,参与渠道单一。这一问题首先表现为大学生政治参与效能感低。大学生在现实社会关系中往往只是受控于社会权力支配的相对弱势群体,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社会影响力低的状况,导致其政治参与信心和动力不足、缺乏效能感,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其政治冷淡心理的形成。调查表明,有31.5%的学生在选举时对投票持无所谓态度,有21.3%的学生选择了随便选、应付差事,7.9%的学生则选择了投弃权票。其次,由于我国的民主政治体制尚不够健全和完善,使得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参与渠道缺乏。目前我国对于大学生政治参与还没有健全的制度给予引导和规范,导致很多大学生想参与却无从下手。调查中被问及为什么不愿参与时,有25.6%的学生回答不知道如何参与,32.79%的学生不愿意回答,这一比例远高于其他选项。再次,动员参与居多。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甚至有的学生有政治冷漠的倾向。大学生在参与大型选举投票活动、学校政治生活、班级事务活动时,大多数是在受动员鼓励的情况下参与的。在问及政治态度时,冷淡被动和应付差事者占到了64.5%。

当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看,地方高校在政治参与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漠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而造成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思维方式单一、专业面狭窄、社会实践缺乏等密切关联。另外,大学生缺乏政治知识、政治技能、政治经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政治参与的实效性和水平。

第二,大学生在政治取向上存在明显的功利性倾向。部分大学生出于谋求仕途发展、就业等方面的考虑,要求入党的功利色彩非常明显。当然,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参与政治所表现出来的功利性,有其必然性和社会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使政治参与具有某种主动性特征。但是从长期来看,这种政治取向上的功利性和实用性倾向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究其原因,表现为市场经济冲击导致商品意识渗透大学校园,学生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改变,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参与动机和行为。

第三,地方高校缺乏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现有的体制是否为其提供了充分、有效、平等的参与途径。尽管目前部分高校开辟了一些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途径,如通过校长接待日、公开招聘校长助理、学代会等鼓励学生政治参与,但由于制度不完善、激励机制缺乏、形式主义严重,导致参与者无法获得参与的成就感而失去了其功效。调查中有73.1%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校长接待日”是在搞形式,16.1%的学生认为参与不参与无所谓,仅有9.5%的学生参与过并认为效果不错。从以上论述我们不难看出,高校长期以来形成的民主体制还不够完善,尚未形成吸纳广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渠道和功能。同时,高校决策民主化程度不够、透明度欠缺等诸因素也给大学生政治参与带来负面影响,使其政治参与信心与热情下降,从而不利于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良性发展。

根据所调查学校大学生政治参与所表现出来的现状和问题来看,大学生政治参与状况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尽管这项调查未必能够代表全国所有地方高校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状和水平,但对于非省会城市的地方高校尤其是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类似高校仍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三、提高地方高校大学生政治参与积极性的建议

地方高校由于发展条件和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或限制,在实现科学发展的过程中要想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或以生为本,让大学生参与到高校民主化建设和学校的科学发展管理中来,还需付出更多的努力。

(一)拓宽和改进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渠道是基础

改进大学生政治参与途径和渠道单一化的现状,建立多元化的政治参与渠道和途径,是鼓励和调动大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政治参与的基础工程。为此,地方高校要对大学生原有政治参与路径进行改革创新,开辟新的适应大学生知识层次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参与途径和渠道;高度重视传媒、网络、手机等电子媒介在大学生政治参与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更好地满足大学生不断增长的政治利益表达的需求。

(二)制度保障是实现大学生积极有效参与的关键

目前,地方高校在大学生参与管理的方式上存在随机管理多而制度管理少的问题,也就是说,高校大学生参与管理还没有在体制上得到确认。大学生的参与行为不仅受其参与意识、参与态度和参与能力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自身是否具备了良好的参与条件。实践中,大学生在参与高校管理时,由于缺少制度的规范与保障,造成许多大学生产生模糊、动摇和观望的态度。鉴于此,地方高校在制定校内相关制度时,应适当吸收学生代表参与相关问题的讨论,以充分反映他们的政治需求和愿望。另外,地方高校要建立相应的参与激励机制,如果没有激励机制激发和保护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热情,参与活动将会逐渐失去活力。

(三)营造良好的政治参与环境是促进大学生政治参与健康发展的客观条件

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但目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环境不容乐观,如党内存在的腐败现象;法制建设过程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以权代法、权大于法等丑恶现象的存在;高校在管理过程中缺乏一定的民主性,甚至有时与法律精神相违背;等等。以上这些现象都会对大学生的政治参与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我们一方面应教育大学生充分认识我国民主与法制现状,另一方面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校,调动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政治参与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得到健康发展。

(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政治心理素质和参政行为习惯是根本

首先要调整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期望值。调整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期望值,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理智判断和选择能力,防止大学生在政治参与过程中表现出过高的期望和过度的理想主义倾向。这样做有利于避免大学生参政时过于情绪化而导致政治狂热或因其参与动机弱化而产生政治冷淡的极端表现。其次,要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政治参与情感和参与动机。这样有利于避免大学生在参政过程中产生功利化和实用主义倾向。再次,要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政治参与技能和能力,无论是参政期望值的调整,还是政治情感的培养,最终都要通过具体的参政行为表现出来,而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参政技能和能力则有利于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参政行为习惯,增加理性参政的可能性,进而提高他们的参政效率和参政效能感。

总之,地方高校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切实关注学生这一关系到学校生存发展的主体利益之需,真正把包括学生政治素质培养在内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作为学校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促进学校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1〕〔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徐湘林,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2〕〔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美〕罗伯特·古丁,汉斯—迪特尔·克林格曼.政治科学新手册〔K〕.钟开斌,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

〔4〕王德育.政治学定量分析入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G64

A

1009-1203(2012)02-0106-04

2012-02-08

吉志强(1976-),男,山西阳城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文明与生态政治。

责任编辑 芳晔

猜你喜欢
参政政治大学生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颜回之乐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绍兴后期高宗对中枢体制的调整——以汤思退再次“兼权”参政为中心的考察
西夏研究(2016年1期)2016-07-19 10:09:11
为谁参政?
——参政妇女的社会性别意识分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