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组织在现代社会建设中的价值与使命

2012-08-15 00:45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社区

□ 张 勤

志愿者组织在加强社会建设、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生活、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中发挥着重大而独特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公民社会发展进程的逐步推进,志愿者组织独立发展的趋势大大增强。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这为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空间。

志愿者组织(Voluntary Organization)作为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独特的社会功能和效用。志愿者(volunteer)一词源自于拉丁文中的“voluntas”,其意为“意愿”,它是指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奉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人。一般认为,志愿者是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在不计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服务的人员。志愿服务是一项以自觉自愿和不计报酬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的高尚的社会公益事业,是促进社会进步、推动人类发展的全球性社会事业。志愿服务体现着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反映着社会的文明进步水平。志愿服务在参与社会建设事业中领域宽、渠道广,能够广泛动员社会资源,有效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为政府分忧、为社会解困,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社会氛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加社会的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

一、志愿者行动是和谐社区建设的积极推手

社区志愿服务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了建设和谐社区的现实需要,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是社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满足社区居民物质文化需求的重要手段。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单位的社会职能逐渐转移到社区,社区的作用愈加凸显。社会弱势群体和失业人员不仅需要物质的帮助,而且也需要精神的慰藉。扶弱济困、关爱老人,虽说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无论政府怎样完善社会服务系统,也终究无法完全解决这些问题。因此,社区志愿服务行动是一种有效弥补政府服务缺失的办法。

1986年民政部首次提出“社区服务”。后来,这一提法在20世纪90年代被“社区建设”所替代。所谓“社区建设”是指“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以政府“指导”为主的志愿服务体系。在我国社区志愿服务正在从实践上升为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一种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从零星的、无序的、自发的具体志愿服务行为,逐步发展成为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一种时尚活动,并开始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迈进;正在由陶冶情操、实现自我价值的个人行为,转化为对他人、对社会应尽的一种义务和责任。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在社会转型发展的新时期显得尤为重要。社会保障制度完善要依靠政府部门增加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但要把这些帮扶措施和手段真正落到实处,更多的还需要依靠社会力量的支持。社区志愿服务以关爱弱势群体为本色工作和服务重点,充分发挥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平衡功能,突显提供服务、反应诉求、规范行为的调节作用。社区志愿服务可以激发社会活力,动员整合居民群众中蕴藏的建设热情和能量,实现帮扶活动组织化、有序化。近年来经过一系列自然灾害救助和大型活动之后,志愿服务精神已经深入人心,这是任何常规教育和宣传都无法达到的效果。可以说,公民对公共生活的热忱与关注在最近几年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期。

目前社区的专业服务主要由物业提供,志愿者通过物业技术人员有计划的专项培训,可以在处理社区一些重大突发事件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时,物业管理企业要为社区志愿服务提供学习培训和开展活动的必要场所,尽力提供必要的援助,在社区大力弘扬和培育志愿文化,加大宣传发动力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社区志愿服务要充分利用社区报纸、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传播志愿理念、弘扬志愿精神,提升社区居民的知情和参与。“上为党和政府分忧,下为居民群众解愁”,社区志愿服务要在社会建设中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推动新时期建构新型的人际关系,弘扬中华民族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有利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有3000多万志愿者参加了不同形式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有来自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2个城市、120个城区使用了社区志愿者电脑注册系统,社区志愿者注册人数达到600多万人,每天约有50多万人次在使用这套电脑注册系统。[1]中国的志愿服务以社区为开端,志愿者在社区服务的基础上逐渐开始参与大型志愿服务活动,成为抢险救灾、扶贫济困的中坚力量,在社会建设中为社区居民服务,为社会福利事业、公益事业和社会进步服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二、志愿者行动在扶贫济困、关爱老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志愿服务是传统慈善事业的发展,其直接功能就是关心、帮助困难人士、弱势群体。目前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贫困群需要社会的扶助。如孤寡老人、残疾人士、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农民工、农村困难家庭等,帮助贫困人士和弱势群体,政府承担着主要的责任,但志愿服务行动应该而且能够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它在消除贫困、促进就业、改善教育状况、提供医疗服务和实施法律援助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促进了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

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活动。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在“未富先老”、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形势下发生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传统孝道的退化、计划生育、人口流动等因素导致了家庭结构改变,增加了家庭赡养的难度。我国已经明确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辅助的养老模式。但目前空巢现象所折射出的传统养老方式的困境包括: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机构养老有待完善;护理服务亟需发展。中央文明办提出“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行动”以来,全国各城市按照要求,统一部署,把关爱空巢老人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以社区为依托,组织志愿者特别是身体健康的低龄老年志愿者,采取结对帮扶的办法,为高龄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应急救助、健康保健、法律援助等服务。

关爱老人是加强社会建设,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且正在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是同期人口增速的五倍多。预计到201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15亿,约占总人口的15%;2020年达到 2.43亿,约占总人口的18%。同时,与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特点不同,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绝大部分老年人生活在农村,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养老问题十分严重。[2]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公众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刻不容缓。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49个城市举办了“百万空巢老人关爱志愿服务行动”启动仪式,1000多个社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募集活动资金6000多万元。[3]各地开展的活动内容也极为丰富。如在山东烟台,根据个人的时间开展集中服务和个人服务联动服务,专门组建了情系老人项目服务队,每两人一组分别结对帮扶在辖区的空巢老人,定期照料老人生活,使众多的老人受益;南京市则在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活动中,广泛招募了社区身体健康的低龄老人做志愿者,低龄老人与高龄老人之间由于拥有较多的共同语言和生活环境,比较容易建立信任关系。烟台市的慈善义工分会根据设立的13个服务项目自行组织活动,注册义工自愿结合加入到项目服务中来,通过定期到社区开展文娱活动等方式,丰富了众多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

给老人提供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志愿服务在参与中感受友谊和谐,看到社会美好,更好地推动形成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把关爱空巢老人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既要做好社区志愿服务站(点)建设,更要把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医院和社区活动场所等公共服务资源整合起来,积极开展延伸服务和便民服务,实现社区管理与志愿服务的有效对接。

三、志愿者组织是现代社会公共危机治理不可或缺的力量

现代社会公共危机的不确定性带给人们以极大挑战,危机与风险的传播是全球性的,它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扩散并传播到整个社会甚至是全球。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风险社会》一书里系统地阐述了风险社会的思想,他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人类正生活在文明的“火山口”上。正像19世纪现代化消解了封建社会的结构并且产生了工业社会,今日之现代化正消解工业社会并且正在产生另一种现代性。因此他指出:“工业社会的中轴原理是分配财富,分配好处;而风险社会的中轴原理是分配坏处,分配危险。”

现代公共危机治理是一个政府与社会互动的过程,该过程依托于政府与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互动与合作。在一些突发事件中,危机事件的不可预知性往往会加剧政府权力“失灵”。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风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但在公共危机治理过程中志愿者服务恰恰是对两者失灵的有效补充。志愿者组织在现代公共危机治理中不仅对于灾难救援和灾后重建发挥出巨大作用,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体现,也在危机治理中加强了社会能力建设。在公共危机治理过程中,政府往往注重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一些缺乏利益表达渠道的弱势群体极有可能被忽略,从而给社会发展带来潜在的不稳定因素。相比之下,志愿者组织则更多地服务于社会边缘群体及弱势群体,并提供相应的救助与服务,以维护社会的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因此,志愿者服务是以一种迅速、灵活和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公共危机治理过程中,以形式多种多样、方式灵活便捷而适应社会结构、公共危机治理、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新特点,来关爱他人、服务社会。

在现代国家公共危机治理过程中,志愿者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私营企业一起,共同构成了政府之外的重要治理主体。美国经过多年实践,在法律上形成一套规范志愿者参与应急管理的制度,对我国志愿者参与公共危机治理问题有着较好的借鉴意义。例如美国大量存在的公共健康志愿者组织在推动政府采取措施防治传染病、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动员民众关注健康、进行社会调查,以及在洛杉矶大地震、“9·11”恐怖袭击这样的危机事件的受难者救助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05年7月7日,伦敦突遭连环爆炸袭击,英国红十字会立即在全市派出急救志愿者和救护车,并开设国际追踪、信息服务,提供心理支持和其他救援。爆炸后,社区安全基金参与负责伦敦各社区安全,伦敦市市长和英国红十字会联手设立伦敦爆炸救济慈善基金为受害者募捐,家庭援助中心开始全天候运行,社区工作者、救世军、皇家志愿服务等诸多非营利部门也纷纷向受害者的亲人和朋友提供情感支持和其他支援。尽管事件危害严重,英国整体反应的及时和冷静却是令人惊叹,这与英国发达的50万志愿者组织是不无关联的。

在危机事件发生后,志愿服务工作可以提供社交和互相帮助的机会,加强人际间的接触及关怀,减低彼此的疏离感,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4](PP11-12)2011年7月23日晚动车追尾事故发生后,温州市各医疗机构紧急行动,投入救治伤员过程中。那天夜里,温州全城通宵未眠,来温州中心血站鲜血的志愿者们,也为这座不夜城增添了亮点和光辉,他们要让现场救援者冒着生命危险抢救出来的宝贵生命延续下去。截至7月24日17时,温州血站共采血926人次1476单位;调血入库红细胞947单位,血浆近14万毫升。[5]这些志愿者的行为,既是志愿者精神的真实写照,更是一次全民心灵世界的总迸发和大展现。正是在突发事件和危机状态中政府应对的失灵和志愿者组织发挥出的重大作用,促使人们开始反思传统的应对机制和管理模式,并积极探索政府与志愿者组织之间的合作与协调的新模式。

四、志愿者在服务西部计划中传承文明、服务社会

为进一步提高扶贫接力计划志愿服务的水平和层次,通过志愿服务社会化动员方式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锻炼成才、贡献力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高校毕业生健康成长,团中央、教育部自1999年共同组织实施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截止2008年底,这个项目从全国83所高校招募派遣了10届共3529名青年志愿者赴中西部20个省(区)的82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含西藏4个地区),开展为期一年的扶贫支教工作,在促进中西部教育事业发展、培养青年优秀人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国家西部计划实施以来,通过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由中央财政支持的全国项目计划选派了17600名左右西部计划志愿者,主要围绕西部基层社会公益、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法律援助、扶贫开发等公共服务需求及党政、司法、综合治等工作需要开展服务。

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是共青团组织在扶贫开发领域长期实施的一项重点工作,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具体措施。这项计划通过采取公开招募和定期轮换的方式,动员和组织青年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到贫困地区开展为期半年至2年的教育、农业科技推广、医疗卫生、乡镇企业发展等方面的服务工作,服务期满后,由下一批志愿者接替其工作,从而形成接力机制。扶贫接力计划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锻炼了一大批青年,带动了全社会参与扶贫开发事业。扶贫接力计划在智力扶贫、科技扶贫等方面的积极行动,抓住了扶贫的根本和长远,为贫困地区注入了自我发展的活力,为形成青年人力资源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有序流动的机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组建和派遣扶贫接力计划志愿团,让广大青年学生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载体,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服务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广泛实施,不仅缓解了中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医疗、农业科技等方面人才缺乏的困境,促进了当地教育、医疗、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志愿者在服务的同时,也努力传承着现代观念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当地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也起到了文明使者的作用。志愿者通过不辞劳苦、无私奉献、扎实工作,他们的服务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服务的对象、影响着周围的人们,这本身就是一个文明传递的过程,有助于推动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社会建设环境的形成。扶贫接力计划的实施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且还吸引了国外有志青年的关注和参与。2000年3月,来自新加坡的华裔教师林贞吟前往青海大通支教,她成为第一个参加扶贫接力计划的外国志愿者。2001年8月,来自马来西亚的青年志愿者何佩彬到甘肃榆中参加扶贫接力计划,担任榆中县一中英语教师,成为第一位来甘肃参加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国外志愿者,她对自己服务西部计划工作非常满意,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还利用课余时间把不同班级、不同年级的学生组织起来,建立英语角,举办英语歌唱、讲故事比赛,专门辅导口语和进行外语综合练习。她帮助受援单位形成了活跃的学习英语的气氛,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同时,志愿服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日益广泛,2005年3月,18名中国青年志愿者赴东南亚海啸灾区,首次参与国际救援服务;2007年5月,9名中国青年志愿者首次前往拉丁美洲国家服务。据资料报道,全国已累计向亚、非、拉等19个国家派遣了476名援外青年志愿者,在教育教学、农工科技、社会发展、国际救援等多个领域开展志愿服务。

五、志愿服务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涵

志愿服务是社会服务的主要实现形式,社会服务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加强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既需要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更需要发挥包括志愿服务在内的社会服务机制的作用。志愿服务是加强社会建设中政府服务与市场服务的重要补充。市场的激烈竞争必然会产生一些困难群体,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志愿服务以扶贫济困为行动目标,为困难群体、困难地区提供必要的援助和服务,及时弥补了政府和市场的缺失,缓解了由于社会群体分化所带来的利益冲突,是社会建设中的“减压阀”、“润滑剂”,在维护公平、正义、凝聚人心、促进和谐、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志愿服务充分尊重参与者的主体选择,强调自觉自愿,能够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参与热情,具有很强的社会感召力和吸引力。志愿服务所具有的灵活多样的服务方式,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成为当代青年主动追求的一种社会时尚、生活方式乃至价值观念。在党和政府的广泛动员和积极引导下,一种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现代志愿服务事业已悄然兴起,并得到快速健康的发展。具体地说,就是以公共社会的重大或危机事件为志愿服务的优先目标,以扶困济弱、追求社会公正平等为常规性的志愿服务的基本目标,通过广泛持续的志愿服务,缓解社会不公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总结的又一种“中国经验”。

近几年来,缘于一系列重大的社会事件: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建党90周年庆典等一系列大型活动,特别是2008年以来,以“鸟巢一代”、“海宝一代”为代表的青年志愿者以辛勤周到的工作、细致入微的服务、无私奉献的精神,向世界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的时代风尚和精神风貌。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开启了中国志愿者事业的新时代,成功探索了中国志愿者服务“有特色、高水平”大型国际赛事活动的实践模式。北京奥运志愿者规模达170万人,分别由10万余名赛会志愿者、40万名城市志愿者、100万名社会志愿者和20万拉拉队志愿者构成。上海世博会成功探索了服务超长周期、超大人群的大型活动志愿者工作模式。200余万志愿者经受住了184天、7300多万客流的考验,为世博会筑起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广州亚运会注重对59万志愿者责任意识和岗位技能的培育,精心凝练以“志愿彩、志愿礼、志愿歌”为标识的时尚、艺术元素,表现出了志愿文化与城市文化融为一体的特有景致。[6]

结 语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志愿者队伍建设和志愿服务事业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志愿者组织在我国既有悠久的道德文化传统资源,又还处在一种尚未充分发育、急待促进、提升和推广的关键时期。根据有关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注册的志愿者队伍人数为3047万人,这些志愿者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志愿者服务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需要指出的是,志愿者组织和志愿服务事业虽然得到了可喜的发展,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广泛地普及志愿理念,大力弘扬志愿精神,不断提高志愿服务的社会认知度,不断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推动形成关心、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环境仍然是今后面临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推进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中,要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组织志愿者奋力投身各项社会建设事业,保障志愿服务事业的社会化和可持续性发展,实现志愿服务活动由阶段性向经常性转变。在志愿者组织发展的实践中,要明确党政推动是志愿服务快速发展的关键,优化体制是志愿服务快速发展的保障,社会参与是志愿服务快速发展的动力,典型引领是志愿服务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1]台盟中央.关于健全和发展社区志愿者组织的提案[EB/OL].http://cppcc.people.com.cn/GB/71578/10967047.html

[2]民政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EB/OL].http://money.163.com/11/0211/16/6SKGKT5S00252G50.html.

[3]中央文明办.坚持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EB/OL].http://www.china.com.cn/news/gongyi/2010 - 09/19/content_20963480.htm.

[4]丁元竹.志愿精神在中国[M].纽约: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

[5]从温州献血者通宵排队说起[EB/OL].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jryw/2011 - 07 -25/content_3299059.html.

[6]青年志愿者行动引发社会变革成新时期道德时尚[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 - 12/06/c_12852176.htm.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社区
志愿者
以志愿,致青春
我是志愿者
社区大作战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