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明冲,李茗茗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300071)
重温南方谈话,我们不禁钦佩邓小平巨大的政治魄力和理论勇气,更加坚定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的决心与信心。主义就像一面旗帜,旗帜树立了,前进才有方向,发展才有目标。南方谈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树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支撑,是邓小平理论成熟的重要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奠定了坚实基础。
“什么叫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首要的基本的问题,也是应对世界变幻和时代发展所亟待回答的重要课题。早在1984年,邓小平就曾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1]1978年以后,中国的拨乱反正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丰硕成果,但时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身处国际上发生的苏东巨变、国内严峻的政治风波、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峻考验的关键时刻,邓小平深入剖析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冷静对待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困惑,明晰曲折、失误和困惑产生的原因,归根到底都在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破题是解题的前提。邓小平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一首要问题,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论,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
在科学概括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基础上,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首次将“解放生产力”加以重点强调,并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联系在一起作为社会主义本质来讲。他指出,“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3]。由此可见,邓小平所说的把两方面都讲全了则是对过去离开生产力水平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反思,厘清了误以为只要是改变生产关系,提高公有化程度,就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错误根源。此外,他还指出,我们过去也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这就是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是统一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摆脱贫穷现状就必须谋求发展;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要加快发展步伐就必须解放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邓小平从生产关系方面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揭示,同时也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邓小平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揭示社会主义本质,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问题。在中国具体条件下,在生产力还没有充分发展以前,仍然会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存在剥削现象和出现两极分化的可能。但是,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要克服平均主义就必须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要避免两极分化就必须鼓励先富带后富。
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将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基于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而形成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从理论上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论断的继承与创新。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科学地、精辟地阐释社会主义的本质,使我们在更深层次上认识了科学社会主义,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新中国成立后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一直处于封闭半封闭的状态。而“世界天天发生变化,新的事物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我们关起门来不行,不动脑筋永远陷于落后不行”[4]。面对日新月异的国际国内发展形势,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全面开放。通过对南方谈话精神的解读,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揭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动力元素。
解放思想,就是要破除一切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邓小平一直强调解放思想,提出中国要高速发展、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胆子要大一些,要敢于试验,大胆地闯。不解放思想就会羁绊改革和发展的步伐,“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5],思想僵化、固步自封就会导致生机停止,就要亡党亡国。在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要义和逻辑线索时,有的学者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逻辑起点[6]。从实践层面上来剖析,解放思想也可以说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准备和精神动力,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动力之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强调革命在历史中的作用,他们认为“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7],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8]。然而,面对现实的中国情况,在应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曾遇到过的新问题时,邓小平把改革视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特别强调改革对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动力作用。改革同样是推动中国社会历史进步的重要动力,是因为“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9]。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就是革命性的变革。在讨论社会主义发展动力方面,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革命、改革与生产力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深入的诠释。他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10]。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的动力,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要全力深化改革还应该解除改革所面对的顾虑,培养敢于实践的精神,“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缩手缩脚、畏首畏尾。看准了的事情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正如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所说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11]。在当前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状况下,实现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着实需要邓小平这种战略家的气魄与胆略。
开放是从事物发展的外因来分析和解读,而内部改革和对外开放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就已经提出,近代世界史已经表明“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互相依赖所代替了”。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邓小平在冷静分析国际、国内发展形势,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指出:“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12]南方谈话精神强调继续推进对外开放,不争论、不强迫,循序渐进构建改革开放的新局面。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我国逐步确立了全面对外开放的新局面,确立了由农村到城市、由沿海到内陆改革开放的新格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也正是思想解放、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构成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南方谈话后,中国共产党人更加坚定地依靠这一动力系统,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精神,全面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步伐。
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部分。特别是南方谈话中对计划和市场关系的厘清,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了更加明朗的路径可循。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进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前无古人的探索。
关于如何看待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社会主义能不能搞市场经济、怎样搞市场经济等一系列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并没有给予明确的回答,甚至于对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持否定态度。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设想,未来的社会将实行计划经济,商品货币关系将要消失。马克思认为,“在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的社会中,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用在产品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这些产品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为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存在着”[13]。恩格斯指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14]列宁认为,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相对立的资本主义剥削制度[15]。这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条件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都将被排斥。基于上述的认识,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曾一度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后来,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承认社会主义时期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但又认为计划经济是排斥商品和价值规律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国曾一度照搬苏联模式,把计划经济看做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共二十大之后,毛泽东提出了探索属于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建设的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历史任务。但是,由于当时国际局势和历史条件等因素的局限,未能真正探索出一条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之路。
1979年邓小平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16]之后,他多次强调,“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17]。1987年,邓小平在与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进一步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18]。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明显减慢,其要害是有关姓“资”姓“社”、计划与市场关系的争论不休。中国的改革开放应该朝着什么样的方向继续进行,如何做到发展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长期不变的基本国情相结合,这是摆在党和国家面前重要而亟待解决的问题。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着重阐述了计划和市场关系的问题,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计划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邓小平在分析我国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按照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行为准则,从根本上解除了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南方谈话所阐释的这一理论是邓小平经济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范例和缩影,它为我国确立并逐步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自邓小平南方谈话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以来,我国不断探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途径,经济建设注重发挥计划与市场的双重调节作用,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有目共睹,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凸显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鲜明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南方谈话的精神实质和价值内核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实践都是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针对当时普遍争论的姓“资”姓“社”问题,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直指社会主义的本质,给出了判断改革开放成功与否的标准,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归宿和根本目的。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英雄史观一直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中国共产党正是沿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在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开拓实践的基础上,把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和根本指导思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如毛泽东所讲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0]。在我国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创造性地提出了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相统一的思想,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路线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和行动指南。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进一步强调群众路线与群众观点的根本立场。邓小平说:“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人民群众,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在邓小平看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改变人民贫穷落后的生活现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为了使人民达到共同富裕,先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然后先富带后富,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等无不体现着以人民群众为本位的思想。尤其是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再次着重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与愿望,将“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评判改革开放和评价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和政治立场的标准。看到农村改革取得的成就特别是“广大农民购买力增加了,不仅盖了大批新房子,而且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手表‘四大件’和一些高档消费品进入普通农民家庭”[22],更是坚定了邓小平肯定发展是硬道理,鼓励放开手脚谋发展的决心。由此可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理论先导和逻辑起点,也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着眼点和宗旨所在。
“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开放成败得失的标准。邓小平在对新的历史条件进行深刻剖析后得出的“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3]。南方谈话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把生产力的发展同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直接联系起来,更加鲜明地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宗旨,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此外,通过全面剖析“三个有利于”的内在逻辑,我们可以看出,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发展生产力和增强综合国力的最终归宿,也是这一内在逻辑结构的最高点。
南方谈话阐述了坚持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成果要惠及到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等方面。邓小平强调,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24]。正是因为“我们搞了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2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能逐步推进,国家的长治久安才能实现。重读邓小平南方谈话,我们应该做到始终把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和创新精神当成是中国经济社会长足发展的支撑点和力量源泉;重温邓小平南方谈话,我们应该真正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邓小平南方谈话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关于改革发展稳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理论,强调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终极目的和归宿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性,揭示了坚持、发展和稳定大局要始终做到深深相信人民、紧紧团结人民和牢牢依靠人民的真谛。
[1][2][3][4][9][10][11][17][18][19][22][23][24][2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373,370,373,155,370,372,148,203,373,376,372,370,371.
[5][16][2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2,256,368.
[6]秦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3.
[7][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6,512.
[12]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4.
[13][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3,633.
[15]列宁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406 -407.
[20]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