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合作在西藏长治久安中的作用研究综述*

2012-08-15 00:45成为杰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对口西藏研究

成为杰

地方合作在西藏长治久安中的作用研究综述*

成为杰

西藏的长治久安是理论界面临的重大问题,目前学术界关于长治久安的策略、西藏地区的发展与稳定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探讨。西藏的地方合作行为可以分为对口援藏和互利合作两种形式。关于对口援藏的意义、政策、绩效等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但是在互利合作方面,尤其是在地方政府合作对于西藏长治久安的作用方面需要进一步探讨。从学术界研究现状和维护和实现西藏长治久安的政治视角看,学术界需要注意到西藏在地方合作方面出现的新变化及其对西藏长治久安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

地方合作;长治久安;西藏;援藏

一、西藏的长治久安研究

1.长治久安的策略研究

长治久安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胡鞍钢、王绍光1993年共同完成的《加强中央在市场经济转型中的主导作用——关于中国国家能力的研究报告》将其作为最重要的改革目标和发展目标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逐步深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学术界关于中国社会和政治长治久安策略的分析,逐步形成了很多关注点。其中,与西藏研究比较相关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中央与地方关系。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中央与地方关系是关系长治久安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尤其是省区政府)的独立性和自主权迅速扩大,已经成为具有独立经济社会利益和独立发展目标的利益主体。中央与地方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由过去以行政组织为主要基础的行政服从关系,转向以相对经济实体为基础的对策博弈关系。[1]“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大量存在。而且中央与地方关系长期没有制度化,如果处理不当,或者形成了不合理的制度,会对长治久安造成威胁。

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我国幅员辽阔,而且“老少边穷”与经济发达地区差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扩大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减少地区差距,是一大问题。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出两个大局的思想,一个大局就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使之先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大局就是当发展到一定时期,那时,就要拿出更多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在“两个大局”的改革布局中,如何走第二步越来越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2]

经济增长波动对于社会和政治稳定的不良影响。市场经济的缺陷之一在于经济波动,这是无法避免的。尤其是2006年世界金融危机后,中国实体经济受到冲击,经济增长波动对于长治久安的不良影响及其研究成为迫切需要。[3]

贫困与“相对剥夺”问题并存。我国一方面存在大量的绝对贫困问题,也就是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与有限资源满足之间的矛盾问题。同时,又面对着脱贫过程中存在的“相对剥夺”问题。亨廷顿认为“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的政治动乱在很大程度上是渴望和指望之间差距的效应,而这一差距是渴望升级造成的。”[4]在反贫困过程中,出现的强烈的社会期望受挫现象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5]

民族宗教矛盾与冲突。我国少数民族大部分信仰宗教。少数民族宗教问题往往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发展、稳定紧密相联,是一个关乎全局的大问题。新世纪新阶段处理好少数民族宗教问题,必须做到:加强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依法管理宗教活动场所;加快培养爱国爱教的新代表人物;正确对待和处理少数民族宗教之间、教派之间、教派内部的一些问题;提高对民族分裂主义的认识,有效抵御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的渗透。[6]

2.西藏地区的发展与稳定研究

上述研究主要从国家这个宏观层面上展开,具体探讨西藏地区的发展和稳定问题的研究散见于民族学者和区域经济学者的论著,民族学者主要从西藏的人口分布、民族关系、民族文化等方面分析西藏的社会发展和政治稳定问题;[7]区域经济学者主要从促进西藏的经济发展入手,探讨西藏应该采取何种发展措施,制定何种发展战略;[8]还有部分学者侧重研究国家对口支援西藏的制度和政策。[9]

总体来看,我国学术界对于国家长治久安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西藏长治久安问题上,尤其在政治学角度的研究上,仍然十分薄弱。

二、西藏的地方合作行为

1.对口援助

当前西藏与其他地方政府的合作实践主要采取对口援助的方式。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援藏的社会政治意义,援藏政策的变迁,援藏的绩效,存在问题与调整之策等几个方面。

在援助合作的重要意义方面,学者普遍认为西藏自治区脱胎于封建农奴社会,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又地处反分裂斗争前沿,助推西藏经济发展可以提高民族凝聚力。对口援藏极大地改善了西藏的基础设施条件,促进了西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密切了西藏与内地的联系,增进了民族团结,增强了党的感召力、祖国的向心力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在中央对西藏政策变迁方面,有研究者研究了中央四代领导集体援藏的思想认识和政策沿革、特别是新时期几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决策部署。中央先后召开了五次西藏工作会议。其中在第一、二次主要是中央组织,各地参与。而在第三次开始,内地各省市开始直接参与到援藏中来,在“全国支援西藏”工作上有了重大突破。会议确定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援藏方式,全国15个省市(第四次西藏工作会议又增加了3个省)对口支援西藏7个地市,中央各部委对口支援西藏自治区各部门。2010年10月,拉萨召开了“全国经济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座谈会”。全国17个援藏省市、17个援藏中央企业有关负责人与西藏自治区有关部门和7地市的领导同志围绕经济对口援藏相关具体政策措施进行了座谈并对地方援藏机制方面进行了探索。[10]

在援藏的绩效上,多数学者认为国家扶持、对口援助改善了西藏的基础设施条件,促进了西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增进了民族团结。“和平解放以来的援藏工作无可辩驳地证明,正是中央扶持和全国支援,才使西藏在民族区域自治的发展中增强自我积累和发展的能力,现代化建设实现由快速发展到跨越式发展,经济、文化落后状态得到根本改变,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谐发展。中央扶持和全国支援,符合西藏实际和西藏各族人民的愿望,是西藏与全国其他地区、藏族与其他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所必须的。”[11]

西南民族大学潘久艳认为自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中央政府一直对西藏采取持续援助的政策,并创造性地形成了中央关心、全国援助的全国援藏机制。中央政府的目标在全国援藏决策过程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全国援藏的政治目标是为了社会稳定与民族团结,经济目标是为了缩小差距,实现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中央第4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是全国援藏政策形成并演化完善的标志。坚持推进“全国援藏”是治藏的基本国策,加大全国援藏的力度和深度,提高援藏效率是我们关注的问题。他认为,如果援助政策不能保证建立起与地方经济优势密切关联的产业结构,从而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再优惠的政策也不能改变落后地区的面貌。援助重点应由城市转向农牧区,夯实西藏稳定的基础。在对口支援西藏的政策实践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如项目配套资金到位不及时,项目前期工作深度不够、科学论证不足、效益发挥不好等。今后对口支援西藏政策要建立援藏干部选派的长效机制,做好对口支援西藏建设的统筹规划,加强援藏资金的使用和项目管理,有效提高援藏效率。[12]

西藏当地干部关于援藏也有相关研究。武汉援藏干部、乃东县县委书记苏霓斌《探寻科学援藏的新模式》一文指出如何做到既为当地作出贡献,又不浪费国家的钱,民生是重点,民勤更重要。援藏的根本,在于如何真正实现西藏从“输血”向“造血”转变。

然而,也有学者对于对口援藏的绩效有不同的评价。目前影响最大的是中央党校靳薇《西藏——援助与发展》一书。靳薇认为援藏强化了计划经济,投资饥渴与能力过剩并存,熬成了低效、浪费,损害发展能力,减弱创新变革的动力,产生了“援助依赖”;[13]2010年4月,靳薇会同来自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央党校、中央民族大学、国家民委的专家学者及西藏自治区基层干部等20余人举办了“西藏援助与发展研讨会”。学者们在变输血为造血,援藏项目资金需向基层倾斜,民生工程,社会项目,务求实效等方面达成了共识。宋朝阳也指出援藏存在着严重的资金利用效益低下的问题,资本要素的投入没有促进质的提高;[14]一些国外学者(M ichael C.Davis; Thomas P)认为中央对西藏的持续大规模的支援可能增强中央的控制力,但同时也会弱化西藏的自治、压缩西藏的文化空间等。[15]

综上所述,省际政府间对口支援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因为对口支援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发达地区用本地区人力、物力、财力为受援地区发展提供全面支持,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转移支付制度。目前的援藏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干部援藏太艰苦,经济援助投入太大,效率不令人满意。目前从政界到学术界都不满足于现在的成效和机制,希望能够创新机制,寻求突破。

2.互利合作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青藏铁路的开通,在特定领域西藏已经具备参与经济分工的基本条件,急需适时调整对藏工作的思路,立足西藏优势产业积极发展与其他地方政府间的平等合作。

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从平等互惠合作的层面探讨西藏与其他地方政府合作问题的成果尚不多见。主要体现在对于川藏合作和青藏合作两个方面。

有学者从资源和地理区位的角度勾画了川渝藏经济圈,对于川藏合作,尤其是以香格里拉旅游合作为案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目前,以原西康地区(包括川滇藏交界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康巴学逐渐兴起,并有《康藏研究新思路——文化历史与经济发展》(罗布江村编)等论文集出版,除了大量的对于藏彝走廊(费孝通提出的概念)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历史文化研究之外,也有部分经济分析研究出现。“论构建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经济区”(泽波)对香格里拉旅游问题进行了论述。“关于‘稳藏必先安康’的经济学思考”(王怀林)一文提出,原西康地区发展对于西藏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关于香格里拉地区经济合作方面的研究是川藏研究的重点。有学者对藏东南(林芝、昌都)、川西南、滇西北交界地点发展大香格里拉旅游区的开发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并指出地方政府的作用,在中间特别强调了地方政府合作的作用。[16]

也有论著指出西南经济圈存在的问题。有学者认为西南地区同质性比较强,都是属于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丰富、能源丰富而资本缺乏、技术缺乏的省份,之间对于资本和技术的竞争关系大于合作关系,虽然由于交通的改善而带来一定的成绩,但是总体上帮助不大。如果说这些地区的经济结构已经得到提升,也不是通过这种区域合作进行的物质能量交换所形成的,而是通过对外开放、通过与国际和沿海发达地区的交流和合作、通过中央政府的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和一些大型项目建设、通过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通过东部对西部对口帮扶等形成的。[17]

青藏合作问题学术界也有部分关注。青藏铁路修通后,在西部形成了一条重要交通干线,即西安—兰州—西宁—格尔木—拉萨铁路。这条交通干线的走向与文成公主进藏所走的“唐蕃古道”基本吻合,贯穿陕西、甘肃、青海、西藏四省区,可以说是现代的“唐蕃古道”。青藏铁路的贯通改变了西部的经济版图,使西藏与大西北紧紧连在一起。沿现代“唐蕃古道”可以形成一条新的经济带,即陕甘青藏经济带。通过复兴“唐蕃古道”,加强陕、甘、青、藏四省区的合作,建设陕甘青藏经济带,将会带动陕、甘、青、藏的经济社会发展。[18]

2008年1月,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曹立在“《中国经济观察》双月论坛:2007·中国经济热点调查”中提出,西西合作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一种思路。他认为,青藏两省区,合则双赢,分则两弊。这一思路当时得到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的支持。这方面的论文还有,《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调查报告2: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问题研究》(李克强侯超惠主编)收录“建设青藏铁路经济圈实现跨越式发展”(王天津),2003年《民族工作研究》(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内部刊物)第2期中沃赛(中共中央党校第18期6支部,现任青海省海西州委常委、州政府副州长)“远西部与青藏经济一体化初步研究”等文章。

在关于青藏合作方面,以青藏铁路经济带的角度来分析是其中比较系统的。有学者认为,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巨大外部性的扰动因素,打破了青藏高原经济社会发展的惯性,必将对青海、西藏两省区乃至更大区域范围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集聚、城市化等空间经济结构产生多方面影响,同时对于青海西藏两省区的合作发展具有深远的积极影响。[19]但是由于青海、西藏同属于研究力量比较薄弱的省区,青藏一体化研究资料比较少,论证仍然很不充分,研究也不深入。

但这些研究并未进一步探讨如何构建与西藏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地方合作模式和具体实现机制。另一方面,学者们普遍将西藏与其他地方的合作视为经济问题,还没有从促进地方合作可以加强社会、经济关联及一体化的政治视角来探讨西藏的长治久安之策。

三、评价与进一步研究

从学术界研究现状看,对西藏发展问题的探讨仍然主要集中于如何调整和完善对口支援政策上,这种视角仍将西藏与其他地方的合作定位于较低层次,没有注意到西藏在地方合作方面出现的新变化及其对西藏长治久安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

从维护和实现西藏长治久安的政治视角出发,以地方合作为切入点,一方面探讨如何提升和拓宽西藏与其他地方的合作层次和领域;另一方面,探讨如何构建相应的地方合作模式和若干层级的地方横向合作机制。通过提升地方合作层次,密切经济联系,促进西藏与全国经济社会文化融合,从而实现西藏的长治久安。

[1][3]胡鞍钢,胡联合等.转型与稳定:中国如何长治久安[M].人民出版社,2005.515.6.

[2]康晓光.中国财富分配三大差距的演变及其控制(下篇)[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4]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51.

[5]鞠健.新时期中国政治稳定问题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132.

[6]郭清祥.关于现阶段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民族研究,2004,(1).

[7]马戎.西藏社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

[8]冉光荣.西部开发中西藏和其他藏区特殊性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9][13]靳薇.西藏:援助与发展[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0.

[10]王小彬.中国共产党西藏政策的历史考察[D].中共中央党校,2003.

[11]宋月红.中央扶持和全国支援西藏[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4).

[12]潘久艳.如何下好“全国援藏”这盘棋[N].中国民族报,2010-07-16.

[14]宋朝阳.西藏产业结构研究[D].武汉大学,2005.

[15]The Future of Tibet:A Chinese Dilemma M ichael C [J].Davis January-March,2001Human Rights Review.

[16]丁任重.中国大香格里拉经济圈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254.

[17]汤正仁.“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92-93.

[18]张宝通.“龙”形经济带显山露水[J].西部论丛,2007, (5).

[19]金世洵等.青藏铁路经济带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马晓黎)

book=34,ebook=34

成为杰,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生(邮政编码300071)

F127.75

:A

:1672-6359(2012)03-0097-04

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西藏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地方合作在西藏实现长治久安中的作用研究”(XZ1035)成果,主持人杨龙教授

猜你喜欢
对口西藏研究
都是西藏的“错”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选用对口药剂 适期防治病虫
对口帮扶这一年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从对口帮扶到合作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