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虎
(中原工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部,河南郑州450007)
高等学校的“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不仅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关键,也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关键。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已经成为目前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迫切任务。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是目前“两课”教学发展的根本策略与途径。
“两课”教育与其他专业课教育不同,“两课”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理论知识,还承担着塑造学生灵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重任,其特殊作用是任何其他专业课教师替代不了的,这就要求“两课”教师必须在以下几方面发挥自己的主导性作用。
1.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性质决定了我国高校的培养目标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较高的政治素质,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科学而系统的理论体系,需要政治理论教师精心的组织和系统的传授,学生才能完整掌握和正确认识,否则,仅靠学生自己学习、理解和掌握,很难达到预定的目标。这就要求发挥“两课”教师的主导性,使“两课”教师成为“两课”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以此引导学生向有利于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的方向发展。
2.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的重大变化,大学校园出现了各种各样思想观念的交锋,一些不健康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思潮对大学生产生了相当大的消极影响,使一些大学生在社会意识形态和道德价值观的取舍上极易困惑和迷茫甚至出现道德沦丧。“两课”教师作为培养人才的主教官,在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责任感和自律意识方面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在对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程序的设计、教育方法的更新等方面理应体现出自己的主导性。
3.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的新课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前途和未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这方面,“两课”教师责任重大,应该自觉担当学生的心理医生、心理卫生保健指导者的角色,在“两课”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的优势,在塑造学生健康心理方面发挥自己的主导性作用。
4.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人类进入21世纪后,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变革不断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已成为共识。在这方面,“两课”教师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两课”教师理应站在素质教育的前沿,充分发挥自己主导性的作用,成为素质教育的有力推动者。
社会环境的变化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传统的“两课”教学模式和方法,在以下几个方面影响了教师主导性作用的发挥。
1.学生方面的因素。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目前,“两课”教学的主要问题是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态度消极、被动。学生对“两课”缺乏学习兴趣,在我国各高校普遍存在,某高校关于“两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调查显示,34%的学生对“两课”的学习态度不认真、没兴趣,56.2%的学生对“两课”的学习兴趣一般,两者之和超过90%,学习“两课”基本上是为了应付考试。由于对“两课”缺乏学习兴趣而造成大学生显性逃课和隐性逃课的问题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高校“两课”的教育教学效果,也使“两课”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无处发挥。
2.“两课”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方面的因素。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理论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发挥其指导实践的力量,否则,便会显得苍白无力。当代大学生求知欲很强,关注社会、关心现实,如贫富分化问题、“三农”问题、腐败问题、朝核问题等社会热点问题,但无论是现行教材还是教师讲课都很少涉及这些方面的内容。另外,我国现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与中学思想政治课内容重复多、衔接性差,并且忽视“两课”课程之间、“两课”课程与其它课程体系之间的逻辑联系和相互衔接问题,课程之间存在着内容简单重复和逻辑关系混杂的现象,导致高校学生学习“两课”的过程中没有新鲜感、缺乏学习兴趣。
3.“两课”教学方法方面的因素。当今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校网络普及使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和范围不断扩大。然而,面对新形势、新情况,高校“两课”教学仍大多沿用“一块黑板一枝笔、一本讲义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方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高校扩招之后,受学生人数和教育经费的影响和制约,“两课”教育的教学实践环节缺乏相关的支持和保障,使教学实践环节基本无法开展。教学方式方法的落后、单一和脱离实际,严重影响了当代大学生学习“两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两课”教师自身的因素。从授课教师看,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教师由于受当代社会思潮和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淡化了对理想的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产生动摇,明辨是非的能力降低。有些青年教师甚至在课堂上发表一些偏激、错误的观点,因而很难从情感层面对学生施加影响。也有个别教师整天忙于自己的课题和科研成果而在教学上得过且过,敷衍塞责。另外,由于现在评职称要有一定的教学工作量,致使某些学校在“两课”教师的选用上,不重质量。有一定行政级别的人,教不了其他专业课的人,就到“两课”来寻找课时充数,“两课”教师素质的不平衡,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1.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有机结合。任何教育活动都由两部分构成——教师与学生,“两课”教育也不例外。要实现“两课”教育目标,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学生的发展。具体到“两课”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塑造自己高尚的品德和美好的灵魂。要达到这一目的,不仅需要充分发挥“两课”教师的主导性,还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到整个教育过程中。要把教师传授知识、组织教学与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结合,把改革“两课”教学方法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结合,把教师灌输与学生内化相结合,由此创造和保持一种舒适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互动中密切师生关系,达到教师与学生的和谐统一,实现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两课”教育达到预定的目标,使“两课”教师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2.积极探索教学规律,认真改进教学方法。在“两课”教学中,绝不能将理论灌输简单等同于封闭式的“注入式”教育,而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即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变传统的单向灌输模式为开放启发式和双向互动式的灌输模式。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讨论式、辩论式、答疑式、启发式等双向交流的形式,可以实施案例教学,还可以把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结合起来,组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参观访问、考察研究社会问题、参加社会公益行动等。另外,还要注意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两课”教学中的采用。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给学生直观生动的历史镜头和图像资料,改变“两课”教学的呆板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教师是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开发者和实施者。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要用自己对课程与教学的专业理解,创造性地组织教学。主要表现为依据自己的专业判断对教材进行加工、整合,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减、调整,对教学方法进行变革,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与检验。再好的教学改革理论,离开教师的参与,教学改革工作也只能浮于表层而无法深入。教师是教学改革活动的反思者。所谓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按教学的进程,教师的反思可以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增强教师教学主体的意识,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在教学后的反思,是有批判地在教学行动结束后的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通过教学反思,教师不断地提高自我调整、自我监控的能力,从而确保教学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切实采取措施,提高“两课”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在任何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因素是关键,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学质量是难以保证的。教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等。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素质是教育和教师职业的灵魂,教师是否具备良好的素质,不仅直接决定教师本人能否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且关系着整个民族素质的提升。作为一名高校“两课”教师,必须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第一,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深厚的理论功底。“两课”教师必须不断加强理论修养,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同时要时刻关注国家的方针和当今世界政治风云的变幻,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给以科学的解释。唯有如此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厚积薄发,深入浅出。第二,作为“两课”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到既精通课本,吃透教材,又尽可能多地学习和了解经济、法律、历史、心理学、现代教育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只有知识丰富了,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运用自如。第三,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修养和高尚健全的人格魅力。教师良好的职业修养和高尚健全的人格魅力体现在教学中就是具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以及对学生的无限热爱。教师只有以自己公平、正直、诚实、善良等品质影响学生,做到使学生信服,学生才会乐于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
4.注重人的主体性发展,塑造“两课”教师的理想人格。人的主体性发展实质上是指人的各种能力和力量的综合发展,它不仅包括人的各种物质、理性能力,还包括人的非理性精神领域,即人格。主体人格包含了人的独特性、个别性,包括情感、意志、灵感、信念、直觉等诸多方面,它对认识、实践活动起调节作用,能使主体的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而具有转换剂、催化剂的性质。在“两课”教学活动中,应创设一种轻松、民主、自由的教育环境,尊重教师的看法、做法和教师本身,引导教师逐步承认自我、发现自我、发挥自我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两课”教师的独立、完满的主体人格,并使“两课”教师在理想人格的指引下,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实践活动中,既能为人师表,又能教书育人。
总之,教学改革活动中的教师,是进行适应和调整的不断追求的人,是有着独立价值和尊严的人,是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和教学改革实践活动的主体。培养发展“两课”教师的主导性是“两课”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主题,也是深化“两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同时,“两课”教师只有投身于“两课”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活动中,其主体性才能得到良好的培育与发展,才能在“两课”教学中更好地实现和发挥其主导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