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及路径选择

2012-08-15 00:43杨书群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

杨书群

(中共佛山市委党校经济学部,广东佛山528000)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全球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迅猛,并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把握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势,深刻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动因,积极探寻我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具体路径,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1.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日趋融合。制造业的国际营销网络的形成,就是聚集营销人才、进行研发产品、产品运输与储存、广告、保险、会计和法律服务等开发市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的每一环节都伴生服务需求。换句话说,工业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正在变得越来越密切,这主要表现是制造业投入中服务的投入大量增加。在近10年间,多数OECD国家产品生产中的投入发生了变化,服务投入增长速度快于实物投入增长速度,工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某些经济活动特别是制造业的界线越来越模糊,经济活动由以制造为中心已经转向以服务为中心,最为明显的是通讯产品。而且,某些信息产品也可以像制造业一样进行批量生产。制造业部门的功能也日趋服务化,主要表现为:一是制造业部门的产品是为了提供某种服务而生产的,例如通讯和家电产品;二是随产品一同售出的有知识和技术服务;三是服务引导制造业部门的技术变革和产品创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许多跨国企业已经认识到保持企业原有高额的利润率只有向服务型企业转型这一趋势。近年来,许多原有的制造型企业通过大规模的进入或兼并工业生产性服务业来整合原有的业务,如GE通过进入金融业为其客户提供贷款,来刺激产品的销售;HP公司通过兼并服务性企业,从而能够为客户提供从硬件到软件、从销售到咨询的全套服务;IBM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成功由制造型企业转型为服务型企业等均有力说明了工业生产性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的关系日趋融合。

2.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表现出服务外包化。服务外包是众多生产经营业主将服务流程以商业形式发包给本企业以外的服务提供商,以减少或消除其在该方面的费用和管理成本,从而集中精力于其所擅长的、最具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重点经营价值链上自己优势最大的环节,以实现更高的利润。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纷纷将商务业务、研究开发、咨询分析、顾客服务等生产性价值链的一些业务外包给专门的服务供应商来完成。近年来,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的强劲发展,推动着全球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更多地转向生产性服务外包。生产性服务外包正在成为外包业务的核心,外包业务主要包括商务流程、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软件设计、研发设计、财务管理、数据管理、呼叫中心、后台服务、客户交易以及专业服务等。据统计,2007年全球生产性服务外包市场规模达1.5万亿美元。从外包涉及的行业看,软件、金融等行业的外包发展尤为突出。2007年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达600亿美元,预计未来几年将以20%以上的增长率快速发展。金融外包的范围涵盖了银行、保险、证券、投资等,主要发包市场在美、日、欧等国家。

3.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重视创新。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种技术创新活动及创新成果的应用,创新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推动作用日益显现。目前,世界各国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研发投入不断增大。美国是世界上研发投入最多的国家,2008年研发投资额占世界的45%,占其GDP的2.6%,其中大部分投入到金融、软件等生产性服务业。日本研发投资额占GDP的3.4%,主要集中于银行、通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欧盟一直很重视研发的投入,根据“欧盟第七研发框架计划”总预算下达的研发费用,2009支出为49亿欧元,2010年支出为57亿欧元;2011年将支出64亿欧元,分别比2009年和2010年提高了30%和12%。其中主要用于信息和通信研发、医疗卫生等服务业领域。此外,欧盟委员会2010年推出的“欧洲2020战略”建议方案提出了构建“创新型联盟”的设想。为提高创新能力,欧盟要求到2020年将其研发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3%,特别要增加企业的研发投入,建立衡量创新的指标体系;到2013年,全面普及宽带网,到2020年所有互联网接口的速度将达到每秒30兆字节以上。发达国家研发投入占比的提高和资金的大幅度增加推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

4.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方式呈现虚拟化、网络化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生产性服务业的虚拟化、网络化成为可能,这种服务方式也日益凸显其优越性,促进企业智能化水平明显提高。在一个虚拟化的框架中,高效地“整合”或“疏散”传统上认为的“内力”和“外力”资源,并让这些相关联的结构性要素发挥市场价值,充分体现企业的现有优势。

5.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了服务集群化。1990年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首先提出产业集群一词,认为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因为生产性服务业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中,所以,一个企业或城市在世界市场上保持竞争地位的关键是保持“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阶段的服务优势,形成生产性服务业的集群化发展。伦敦作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占有世界金融市场最大的份额。生产性服务业在伦敦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主要包括金融保险、商务服务、创意文化产业等。可以说,伦敦经济的强大优势就是拥有一系列的生产性服务产业集群。至2009年底伦敦有大大小小的产业集群达到了56个,其中绝大部分属于生产性服务业范畴,主要有金融服务业集群,商务服务业集群,计算机、通讯服务产业集群,产权和房地产服务业集群,等等,大都具有相当的国际化程度。

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动因

生产性服务业的产生和发展是现代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近年来之所以获得了快速发展并呈现出融合化、服务外包化、创新化、虚拟网络化和服务集群化的趋势,主要取决于多种因素,概括如下:

1.产业间的有机融合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从产业发展的特点来看,服务业与制造业始终是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的。服务业的兴起和繁荣建立在制造业发展基础上,同时又支持了制造业的发展。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前沿领域。推动工业集约式发展,主要取决于金融、信息、科技、商务、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和配套水平。可以说,没有现代服务业,就没有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工业的发展。同时,服务业形态的发展与变化,又丰富了现代产业体系的内容。如,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工程总包、服务外包、动漫产业等新的生产性服务业态不断涌现,深化了产业分工协作,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也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2.专业化和社会化分工的深化和泛化拉动了更多的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在工业化中后期,随着社会专业化与协作化程度的深化,一些部门加快从原来工业体系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服务性行业,如专业信息咨询业、管理服务、通信服务、技术鉴定服务等,使得产业经济活动中服务业比重逐步上升,附加价值提高,加工制造环节附加价值比重下降。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当第二产业占三次产业的比重达到45%时,制造业专业化水平提高、产业链条延长,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有一个明显的增长。而且,这些服务行业形成单独的产业后,在为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同时,其自身的业务水平得以快速提高,结果必然促进生产和生活领域中自我服务向社会服务的大量转移,从而进一步推进服务产业化的发展。目前我国所处的这一经济发展阶段,与制造业相对应的研发设计、金融、信息、培训、物流、广告宣传、售后服务等生产性的服务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在我国目前产业间的前向和后向关联度较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的情况下,以工业化为依托、建立在工业转轨变型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上的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生产服务业的发展能够获得持久的活力和动力。

3.国际服务产业的转移推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新的特点,服务外包和服务业跨国投资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和吸引服务业FDI也成为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载体。在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中,以软件开发、IT技术支持、数据录入、财务结算、人力资源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国际服务外包迅猛发展。从市场结构来看,全球服务外包业务正逐渐从最基础技术层面的外包业务转向高层次的服务流程外包业务。发包商逐渐倾向于将IT开发外包、商务流程外包和知识流程外包业务捆绑,以满足企业自身技术和业务的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跨国公司在加速向我国制造业领域进行扩张转移的同时,已经启动向我国现代服务业领域进入的步伐,国际产业和资本正加速向我国的服务领域流动,给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必将推动服务业结构的优化,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从而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4.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的形成促使生产性服务业持续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产品生产或其他服务的投入而发挥着中间功能,有助于提高生产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各个产出价值和运行效率。随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本身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这条产业链能够为企业提供从产品立项到产品营销与服务的全方位支持。无论是世界著名的大公司,还是小型企业,都能够在这条产业链条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位置。生产性服务无论是“内化”服务还是“外购”服务,都已成为生产者所生产产品的差异和增值的主要源泉。这条完整的产业链既是市场经济非常重要的发展软环境,是生产性服务业持续发展的源泉。

三、我国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路径

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发展服务业首先需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这既是党中央对全球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的趋势审时度势后作出的重要决策,也是当前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突破口。

1.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开放步伐,全面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生产性服务业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一要加大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和服务业外包的力度,优化政策环境,创新服务业聚集区功能和制度设计,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总部、研发中心、设计中心、营销中心和软件开发,在承接服务业外包的国际竞争中抢占有利位置。二要大力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全面提升与外商投资的合资合作水平,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引进和管理创新。三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适当扩大服务进口,既为国内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生产性服务投入,又引入市场竞争,促进国内生产性服务业质量的改善。四要支持有条件的国内企业包括服务业企业走出去,发展跨国经营,建立海外营销网络,开展海外购并,加强战略联盟,提升与国外高端生产性服务供应商的合作水平。

2.调整传统的产业分类办法和差别性政策,重视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功能。随着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相互融合和一体化,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边界日益模糊。我国传统的产业分类方法和“重制造、轻服务”的产业政策设计面临重大调整。把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创新放在与制造业同等重要乃至相对优先的位置,特别是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改造我国物流和供应链体系、建立市场营销网络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既能提升我国制造业企业自身的生产性服务水平,又能加快打造一大批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供应商。

3.落实好非公“新36条”,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生产性服务业中的比重。《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又称非公“新36条”)的出台,为非公有制经济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一要积极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培育民营经济在服务业发展中的内生动力。要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信贷、税收、上市融资等方面,对私营个体经济实行与国有经济同等待遇,并在技术、管理、培训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帮助,为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增添新的活力。二要按市场主体资质和服务标准,逐步建立公开透明、管理规范和全行业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凡是允许外资进入的行业和领域,要允许国内非公有资本进入,并着力改变生产性服务业垄断经营严重、市场准入限制过严和透明度偏低的状况。三要积极鼓励私营个体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业发展。针对在金融、通信等领域民营资本进入存在种种“玻璃门”或“弹簧门”问题,要积极有序引入战略投资者,鼓励非公企业参与垄断性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改革重组,促进其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

4.加大财政、税收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持力度。

财政、税收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工具,对于一个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但是从目前我国的税收体系来看,企业所得税的工资扣税标准偏低,生产性服务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是计税工资数倍,而且这部分收入还要缴纳个人所得税,造成重复征税,生产性服务业税收负担过重;而营业税的计税方法对服务外包产生了阻碍作用。此外,从税收优惠政策来看,我国已免征农业税,对第二产业也给与诸多税收优惠,而对于第三产业几乎没有优惠政策。从财政投资看,专项国债大部分用于第二产业的发展,而给予第三产业的支持却不足。因此,要合理提高企业所得税工资扣税标准,并可以采用增值税的计税方式来改革营业税,至少要给生产性服务业相当于第二产业的税收优惠。

5.将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些中心城市建设成面向全球的生产性服务中心。我国沪、穗、深等沿海中心城市面临着商务成本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足、土地资源制约加重等不利条件,应发挥这些中心城市服务聚集功能,加快其向服务业转型。沿海中心城市转型不是简单的放弃加工制造业来换取服务业发展,而是在保留其具有优势的高端制造环节的同时,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建成若干面向全球的生产性服务中心,培育一大批以生产性服务为主要业务的专业供应商。

6.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积极作用。随着政府职能转变,一些原来由政府承担的对企业管理、监督、服务等职能,将逐步转移给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地方政府要引导生产性服务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行业协会,在市场准入、信息咨询、规范经营行为、实施国家和行业标准、价格协调、调节利益纠纷、行业损害调查等方面发挥自律作用,切实维护和保障行业内企业的合法权益。强化政府、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之间沟通联系以及服务业各行业间的协调配合。

[1]程大中.中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增长、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基于投入产出的分析[J].财贸经济,2006,(10).

[2]刘杰,何俊.中国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创新之路[J].经济体制改革,2010,(1).

[3]王必锋,王海兰.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影响探析[J].现代财经,2009,(1).

猜你喜欢
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观图释义:《红楼梦赋》与《〈红楼梦赋〉图册》的生产性传播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谈《网络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项目教学实施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产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影响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