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莲英,陈兰芝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上海200241)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战略命题。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主要着力点。笔者结合目前学术界对“党的建设科学化”内涵的理解,基于逻辑学和认识论研究视角,从本然条件、时空置位、内在矛盾和价值取向四个方面解读该命题。
对内涵的把握是进行分析、解释和研究的逻辑起点。目前,学术界已经从多种视角对“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内涵进行了解释,概括起来主要有规律论、过程论、系统论、联系论、价值论等几种主流观点。规律论者把党的建设科学化视为发现、认识、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过程,并将规律性的认识提升为理论。过程论者认为党的建设科学化是推进党的建设走向科学化轨道的动态范畴,旨在通过科学理论、科学制度、科学方法的运用使党的建设体现时代性、富于规律性和创造性。系统论者把党的建设看做一个由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制度等各个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联系论者认为党的建设是由其内部各个层面的要素、环节与外部环境构成的有机体,这些作为部分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价值论者把党的建设科学化视为一种执政理念、价值原则,提倡科学化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综合上述几种观点,笔者认为,从逻辑学研究视角审视,“党的建设科学化”命题的提出至少包含并具备了三个本然性条件:
1.该命题的提出以相应的理论预设为前提。
这种预设包含着“满意”与“不满意”的问题指向,并且“不满意”在其中具有重要意义,并以“不满意”的形式警惕这种“不满意”所指情况的发生和扩散。“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意味着在该问题的理论预设中承继了马克思主义传统和党的优良传统,必须坚持党的指导思想、性质、宗旨等本质规定性毫不动摇,必须坚持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毫不动摇。党的领导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主民族革命斗争的基础上奠定的,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党的执政合法性首先来源于革命合法性,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仰和拥护基于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实绩及其在其中获得的利益满足。但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的,过去、现在拥有,不等于将来拥有。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当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如部分党员干部党员意识、宗旨意识淡薄,组织纪律观念淡化、理想信念动摇等,严重影响着党的执政形象和执政地位,消解着党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危及党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与血肉联系。上述消极现象的存在构成了“党的建设科学化”问题指向的“不满意”方面。这种“不满意”一方面来自于民情民意,另一方面来自于党的自识与反思,即党对于巩固执政地位,坚持长期执政、科学执政和科学治党治国的深刻自觉,党要在自我批判反思中建构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总体布局、驾驭党的建设科学发展的走向,保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
2.该命题的提出具备逻辑上的直接周延性。
党的建设科学化问题所关联的不仅仅是该问题本身,还应包含问题的外延拓展,即该问题的提出、分析、处理和解决隐含着这个问题域中由该问题所引起和所关联的所有问题,并且问题的提出不是着眼于问题的某一方面或局部,而是它的全部或整体。从建设的具体内容看,党的建设科学化是系统与要素的统一,涉及思想、理论、组织、作风、制度建设等各个有机联系的层面,党的建设作为一项整体工程,不能偏废任何一面。同时,党的建设科学化也涉及政党、社会、国家的三维关系,三者在冲突协调中实现各自的功能与价值整合。党的建设科学化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党的先进性、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紧密相连,它们在目标指向上具有一致性,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使党的建设更加符合客观规律,使党能够自觉把握和遵循党建规律、执政规律、治国规律,从而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推进党的自身建设与社会建设、国家建设和谐发展。
3.该命题提出时已经预设了问题的答案域。
在党的建设科学化问题的预设中既包含某些确定的内容和要素,又包含尚不明确、有待确定的内容。然而,这些有待确定的内容往往在问题提出之时就被纳入了问题范畴与问题域之中。问题的提出表明就该问题关联的已知和未知、理论和现实之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距,在平衡差距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确定的求解与未知的求解。就党的建设科学化问题而言,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理论与价值立场等是已知的具有确定性的内容,而顺应时代发展、国际形势变化,从理论、制度、方法三个维度促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提高,其具体内容、途径和方式具有不确定性,需要在党的执政实践、党领导人民进行建设、改革的实践中逐渐总结经验、反思教训、认识规律、普及方法、凝练理论、建构制度。
恩格斯说:“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1]事物总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的思维和行动都不具有终极性的结果,事物的发展表现为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运动。党的建设科学化是一个发展着的过程存在,但不是一个自发过程,而是中国共产党的自觉自为行为。党的建设科学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展现方式如下:
1.时态演进。从时态演进的动态角度考察,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蕴含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历时性时态,是阶段性与连续性、历史性与时代性的辩证统一。第一,过去完成时:是党对自身90多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党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也是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过程。党在幼年时期力量弱小,政治上比较幼稚,在工作指导方针上犯了“左”倾错误,但党内以李大钊、毛泽东、刘少奇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始终坚持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进行坚决斗争,保证党坚持了正确的政治方向、保留了革命的组织、高举了革命的旗帜,避免了被消灭和分裂的危险。党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坚决斗争中、在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发展壮大,并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以实现民族复兴与国家富强为己任,90多年的艰苦奋斗,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相继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二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是进行了改革开放,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充分证明了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自身建设是贯穿于革命、建设与改革过程中的一条红线,是三件大事得以顺利完成和推进的重要保证。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高度概括了中共四代领导集体科学建党的宝贵经验,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始终保持党开拓前进的精神动力;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任人唯贤、广纳人才,以事业感召、培养、造就人才,不断增加新鲜血液,始终保持党的蓬勃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正视并及时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始终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历史中凝聚着经验,经验中蕴藏着规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命题的提出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与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第二,现在进行时:是党对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提出挑战和考验的积极回应。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世界局势看,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凸显,世界多种政治力量分化重组使得世界形势在和平发展中又存在局部冲突,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思想文化相互碰撞、非传统安全威胁急剧上升,国际形势的新变化给我们国家、社会、党的发展与建设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从国内形势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相对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同时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如社会利益主体的多样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发展的区域性与不平衡性等问题的存在也给我们党与国家建设带来了挑战。从党的自身状况看,党的规模在日益发展壮大,党员的数量大幅增加,党员的阶级阶层成分日益复杂,党员的流动性增大,党员干部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其肩负的责任相适应,但也有部分党员对党的方位、使命缺乏清醒认识,理想信念虚无化、宗旨观念模糊化,使党的执政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面临严峻考验。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党的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总之,时代发展浓缩了自己的问题域,提升了党的问题意识和忧患意识,为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培植了土壤。党的建设科学化彰显了时代发展对党的自身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是党对“时”与“势”变化的积极回应。第三,将来完成时:是党今后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过90年的奋斗,党的历史方位已经发生了重要转变,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革命党,发展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执政党;由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发展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在阶级、国家消亡之前,政党发挥着掌握政权、参与政权、整合社会资源与表达维护利益的重要功能,社会主义也作为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而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处于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中,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普及化、政党政治普遍化、国际关系复杂化等因素在发展进程中既有确定性也有不确定性,这使得政党、社会、国家的建设充满风险与安全隐患,如何在将来的历史发展中把握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成为我们党今后生存发展必然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党的建设科学化描绘了党的建设的发展前景。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要“以不变应万变”、“以变应变”,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政治立场、价值立场、本质规定性不变的前提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制度改革和建设为保障,以创新方法为媒介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使党能够顺应时代、社会、国家发展不断提出的新要求,与其肩负的历史使命相适应。
2.空间格局。空间格局反映着事物在生态和地理要素意义上的分布与配置。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包含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的有机体。党的科学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即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制度、作风、反腐倡廉五位一体建设)必然由党的各级组织来执行贯彻,党的三级组织之间是上下级的从属关系,因而科学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在三级组织之间具有不同的地位和层次要求。高级层次的科学化建设重点在党的领导层,主要解决的是党的发展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即党团结和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理论发展创新、道路正确选择和重大战略制定等。党的核心领导层的科学建党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是保证党具有正确分析判断形势和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中间层次的科学化建设主要针对党的高、中级干部,通过科学理论的宣传教育、各项制度的监督、科学方法的引导让党的骨干掌握、服从和贯彻党中央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然后通过地方党组织的工作动员和团结全体党员,有力贯彻和执行中央的决策。基础层次的科学化建设主要针对广大党员包括基层干部,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培育广大党员和基层干部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动广大群众自觉为党的事业而奋斗。党的建设科学化空间布局的三个层次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各个层次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发挥的作用虽然有所不同,但三者统一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总目标与总任务,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大局。
党的建设科学化作为一个问题的提出,包含着认识主体、认识对象和认识过程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国共产党是由现实生活中的党员组成的政治性集团主体。在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辩证矛盾运动中,中国共产党是党的建设的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党的建设问题伴随着党的创立、发展过程的始终,作为党对自身认识和改造的客观对象而存在,“科学化”蕴含着主体实践活动的目标指向与绩效期望,是衡量党的建设好坏与否的尺度。主体意识的有无强弱对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具有决定性意义。党的建设科学化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外化为党的建设实践和党的建设实践经验内化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双向互动过程。中国共产党是实现这种双向转化过程的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党与党的自身建设之间存在着认识与被认识的认识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党在认识、改造自身的过程中逐渐破解党的建设的内在矛盾,从而实现认识与实践上质的飞跃。主体意识具有能动性,党的能动创造性浅层次体现为党对自身方位、使命的清醒认识,深层次则体现为党的理论建构、创新能力,并将理论用于指导实践的实践能力。党的建设科学化既是认识规律、创新理论的问题,也是有效实践的问题。提高治党实践、执政实践的有效性必须引入方法论范畴,即要使认识对象达到主体的预期必须借助科学方法。毛泽东指出:“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过程变化,旧过程和旧矛盾消灭,新过程和新矛盾发生,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因之而不同……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遵守的一个原则。”[2]“科学化”意味着主体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能够自觉从主体自身所处的客观情形出发,从分析矛盾入手,运用科学的理念、方法去解决不断发展变化的矛盾与问题。方法是联接主体与客体的中介,是被用来自觉地有计划地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方法体现了合工具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主客体之间的内在矛盾必然规定着方法的发展方向,制约着方法的科学水平;同时方法的科学化与否也影响着主客体内在矛盾的解决抑或恶化。毛泽东是我们党内注重科学运用方法、总结方法的典范,在《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矛盾论》、《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等著作中,他从多种视角阐释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在他看来,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工具,划分为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方法运用的结果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和生活世界。总之,党在90年的风雨奋斗征程中积累了科学建党的成功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认识方法,包括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与原则、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如,毛泽东利用矛盾分析方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成功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问题,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刘少奇将矛盾分析方法运用于党的建设,理论而又实际地处理了党内斗争、党性修养问题。另一类是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具体实践方法,如,坚持把加强党的建设与党的事业和中心任务相统一、坚持调查研究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等。如,毛泽东特别强调一切实际工作都应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在实践中检验方针决策是否正确,是否与群众要求相适合。同时,时代发展、社会变迁、阶层分化、信息普及等也促使党的建设要与之适应,要积极运用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组织学、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方法,借鉴国外政党建设的经验,促进党建工作的创新发展。近年来,一些红色网站相继出现,基层党组织党建网站也相继完善,网上党员爱心社区、社情民意电子直通车等新的电子信息形式已成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
马斯洛说:“科学是建立在人类价值观基础上的,并且它本身也是一种价值系统。人类感情的、认识的、表达的以及审美的需要,给了科学以起因和目标。任何一种需要的满足都是一种价值。”[3]价值表征着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及二者之间的效用关系,价值取向决定着主体的利益选择,并规制着主体实践的行动方向。一个充满活力、富有创新精神的不断进步的政党,必然崇尚科学精神,善于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性,形成真理性的认识,正确指导社会实践。“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论断彰显了党中央领导集体将追求真理与实现价值相统一的高度自觉性。这种理论与实践上的自觉性在价值目标上是与主体利益紧密关联的,不同的主体因利益不同会产生冲突。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两个先锋队”的质的规定性意味着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过程也是协调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社会利益的矛盾并使之相统一和谐发展的过程。我们党在自身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党的性质与宗旨不动摇,从而保证了自身建设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刘少奇说:“人民的利益,即是党的利益。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党再无自己的特殊利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即是真理的最高标准,即是我们党员一切行动的最高标准。”[4]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者。党尊重党员个人的利益,但党员个人利益要受人民利益、国家法律与党规党纪的制约,党员个人利益在任何时候都要无条件服从党的整体利益与人民利益。当前,受市场经济、多元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党性观念和公仆意识淡薄,奢侈享乐、贪污枉法,成为社会蛀虫。腐败现象的存在严重侵蚀着党群关系的和谐稳定,与党的建设科学化要求背道而驰。党必需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解决好“为谁建设、为谁发展”的问题,从严治党管党,推进党的科学化建设,坚守先进性。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4.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11.
[3][美]马斯洛.人性能达的境界[M].林方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112.
[4]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