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历史进程

2012-08-15 00:49张晓明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现代化特色理论

张晓明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历史进程

张晓明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不仅是我国现代化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阶段组成,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这个整体是运动的、变化的,即是一个历史的整体。我们要用历史整体性的思维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要在遵循客观事物发展的逻辑制约下用一种主观的理性去把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与时俱进;历史进程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以及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都是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1](P244)作为指导中国建设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同样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因此,我们必须全面地以过程性的思维掌握这个过程的集合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与时俱进的历史性考察也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发展的过程性考察。

一、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探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影响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主要是在坚持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探索一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多快好省的现代化道路来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其关于现代化的思想主要蕴含在《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路线》、《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三个经典文献中,其理论基础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指导方针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现代化建设的一些具体方针。其现代化的思想核心是工业化。

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探索的历史进程及其主要成果

说起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起点,人们自然会想到1956年,其实,在此之前这种探索已经开始了。其成果具体体现在毛泽东以下的一系列讲话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毛泽东就对革命胜利后国家的经济建设问题,作过思考和论述。1944年5月22日,在《共产党是要致力于中国工业化的》一文中指出“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须有工业;要使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2](P146)1944年7月14日,在《同英国记者斯坦因的谈话》中提到“中国的社会进步将主要依靠工业的发展。”[2](P183)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就提出过“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主张。[3](P1081)在新中国建立前夕,毛泽东还多次谈到“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问题。1949年3月5日,他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说:在革命胜利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外国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同年6月30日,他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强调: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必须有步骤地解决工业化的问题。1949年9月全国政协一届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1954年9月23日,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他说:“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4](P176)这些论述一方面说明了我们对现代化认识的深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被锁定在“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实现国家工业化”。

1956年,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现代化理论探索引以骄傲的一年。正是这一年,在毛泽东提出的“以苏为鉴”的思想指引下,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取得了两项成果。分别是《论十大关系》的发表;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这两项成果,蕴含着大量的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思考。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5](P44)在这个前提下,相继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这些都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为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奠定了思想基础。

中共八大是我们党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次大会上,结合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后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在大会的政治报告决议中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个任务是很艰巨的,我们必须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采取正确的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利用一切有利的条件,来完成这个伟大的任务。”[6](P341-342)除此之外,还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等一些富有远见的设想。事实证明,中共八大路线是正确的。在某种意义上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就指导思想来说,就是恢复党的八大正确路线。探索并未就此止步。半年后毛泽东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又一突破。这一新的突破,是从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行规律的认识开始的。其中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而且这些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矛盾的学说。提出了在思想领域处理人民内部的基本方法,提出并论述了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总之,《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一文,从理论上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大大前进了一步,集中体现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探索所取得的积极贡献。

1957年下半年到1966年“文革前夕”,毛泽东等从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思想主要有:重新端正从实际出发探索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线;从理论上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阶段问题,就是我国处在不发达的社会阶段问题;提出了发展商品经济的思想;提出了以农轻重为序的工业化发展道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注意搞好综合平衡;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代表中共中央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和两步走战略。实际上,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就已经开始了。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们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经过近十年的曲折探索,中国共产党终于比较完整地提出了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和两步走的发展战略。这是当时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探索的最高成果,也是经验的总结。

2.毛泽东关于中国现代化的理论探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影响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中国八大路线的制定与推进、以及在大跃进后对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形成了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探索的积极成果。这些积极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新中国的继续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思想动力和智慧源泉。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从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现代化思想开始的,是从恢复中共八大关于现代化的路线开始的。这种在总结历史、开辟未来中形成、在恢复坚持中发展、在发展恢复中坚持的辩证关系,把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同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现代化理论、科学发展观中的现代化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同样从毛泽东现代化思想那里汲取理论创新的智慧和养料,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现代化理论、毛泽东现代化思想构成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

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思想动力和智慧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是对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本身作为过程的历史审视

1.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形成的开创性贡献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毛泽东开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了前进。其现代化理论的哲学基础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现代化的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基本途径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邓小平对现代化的理论贡献体现在其揭示了现代化是一个经济体制发生根本变革,政治、文化体制适应经济体制变革,以改革开放为根本途径的现代化整体变迁过程。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形成。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和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

具体而言,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形成的独特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把现代化确定为当今中国的中心任务,并从实现现代化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是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的需要、是祖国统一的需要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意义,解决了中国为何要实现现代化的问题。其次,根据中国国情,揭示了中国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根据邓小平的论述,我们知道中国式的现代化只能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的在和平与发展时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解决了中国所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什么样的现代化。再次,在总结我国以往发展战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代化必须通过分步骤、上台阶来落实,解决了如何实现现代化。最后,还提出了我国现代化的战略重点、政治保障、领导力量。在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问题的思考中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继承了毛泽东对现代化探索的有益成果,又建立在我们新的实践基础之上,还借鉴了世界其他国家的经验,是我们党建设现代化的指导理论。这些理论探索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2.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进一步发展的理论贡献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邓小平的现代化思想,继续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现代化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认识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形成后,进一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在跨世纪的历史关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作出了深入的研究。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做的《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若干重大关系》这篇重要讲话中得以完整体现,具体可以概括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三位一体的现代化目标,也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体现在经济方面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政治方面就是依法治国、发展民主政治,在文化方面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仅如此,还提出了人的现代化,把人的全面发展纳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布局中;制定了跨世纪发展的“新三步走”奋斗目标;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通过创新、以及具有世界眼光等措施和理念来保障现代化的顺利实施。事实证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不负众望,勇敢地担负起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及其理论创新的历史重任。

3.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新进展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一步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科学发展观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明确了现代化的终极目标是以人为本,提出现代化是持续、协调、全面的发展以及由此要处理好五个统筹。科学发展观既是对现代化的深刻认识,也是对我国现代化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现代化认识的新飞跃,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逐步成熟和深化。

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7](P12)这是对科学发展观作出的科学定义,指明了它的思想渊源、理论意义、指导地位。科学发展观本身就是一种现代化理论,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具体从四个方面来体现:从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发展来看,其实,不管是全球化,还是现代化,说到底还是发展问题,还是发展什么、如何发展、为什么要发展的问题;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来看,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化;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来看,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方式;从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来看,体现了如何正确处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关系。

科学发展观继往开来,将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现代化的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紧密的联系起来,为实现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指明了康庄大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与时俱进的发展史,不仅是一部概念、范畴的发展史,更是一部文化史、文明史,我们要从毛泽东使中国人民站起来,邓小平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使中国人民以一种更文明的方式富起来的背后,揭示出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呼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发展的必然性不仅仅是理论之间的必然性,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性。因此重温党的现代化理论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才能从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探索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周恩来经济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5]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7]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D05

A

1672-4445(2012)10-0012-04

2012—08—01

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在探索中走向成熟——从毛泽东现代化思想到科学发展观(项目批准号:11SA025)的阶段性成果。

张晓明(1978—),山西运城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9级博士生;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社会主义现代化研究。

猜你喜欢
现代化特色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特色种植促增收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