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成勇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社科部,江苏 南京 210031)
论邓小平南方谈话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
——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
迟成勇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社科部,江苏 南京 210031)
邓小平南方讲话内容丰富,意蕴深刻。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及“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邓小平南方谈话,既是对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是对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借鉴和汲取;既是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的全面总结和理论提升,也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正面回答和系统解读。邓小平南方谈话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论;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深化和提升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南方谈话,既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传承,也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
邓小平;南方谈话;马克思主义理论;贡献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相继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及“三个有利于”标准等光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都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丰富,意蕴深刻。概括起来主要有下列要点:第一,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路线,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第二,提出了改革开放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思想。第三,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第四,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即“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第五,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六,提出“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的思想。“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第七,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论断。“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第八,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希望大家通力合作,为加快发展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多做实事。”第九,“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既要抓改革开放又要打击各种犯罪;既要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又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第十,提出“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想。第十一,提出选定接班人的思想。“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于人。”因此,要注重选拔年轻人进领导班子。第十二,提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精髓”的思想。“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第十三,提出坚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最近,有的外国人议论,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第十四,提出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思想。“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我们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第十五,提出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历史责任,即领导人民“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
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及“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性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邓小平南方谈话,既是对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是对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借鉴和汲取;既是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的全面总结和理论提升,也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正面回答和系统解读。邓小平南方谈话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本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便由新变旧,走向自己的反面。马克思说:“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成果,人们在他们的交往[commerce]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①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或者表现为促进作用或者表现为阻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尤为突出。列宁说:“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更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②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决定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各民族的交往越来越多,人类历史逐渐由“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在人类历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③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论十大关系》、党的八大及《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是对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进行有益探索而取得的理论成果。但是,由于我们党对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对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缺乏深刻的认识甚至有错误的认识。事实上,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阶级斗争虽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但已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解决。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经典命题。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邓小平认为,经济增长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滞在很低的水平不能叫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发展尤其是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邓小平认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最高的价值标准或评价标准。他说:“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④“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⑤“三个有利于标准”,无疑凸现了“生产力”、“人民群众”、“国家综合国力”的历史唯物主义因素。“发展生产力”是根本标准,“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基本标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最高标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的出发点和归宿。可见,“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高度,把发展生产力的根本标准、增强综合国力的基本标准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最高标准统一起来。有研究者指出:“在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结构体现中,‘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矛盾运动,体现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客观规律。而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最终价值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体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⑥可见,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主张通过发展和解放生产力来实现共同富裕,也就是把社会主义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起来。总之,“三个有利于”标准和社会主义本质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2、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政治经济学,虽然没有直接使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概念,但他们对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的分析与研究,实际回答了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市场调节问题。他们对未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同样回答了在产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计划调节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使用资源配置的概念,而他们的论述中实质上都涉及到资源配置的合理和有效问题。马克思关于个别资本的循环与周转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从本质上都是揭示社会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方式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即市场来调节,同时,他们还设想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经过一个短暂的过渡时期,就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实现了全社会单一的社会所有制,商品货币关系就消除了,市场和价值规律都退出历史舞台,社会生产形式进入了产品经济时代,资源配置只有通过计划来进行调节。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第一次使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概念,并明确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斯大林在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则把计划经济上升到社会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高度,不仅在理论上强化计划经济姓“社”,市场经济姓“资”的观点,而且,在实践中坚定不移地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全世界树立起社会主义是同计划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样板。
由于深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与社会制度关系的影响,也由于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实践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实践的影响,长期以来,无论是资产阶级经济理论学家,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家,都一致认为,凡是实行计划经济就是搞社会主义,凡是实行市场经济就是搞资本主义。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深受苏联,特别是斯大林关于搞计划经济就是搞社会主义观点的影响,实行计划经济是顺理成章的。与此同时,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毛泽东认为,在社会主义经济占优势的条件下“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可以搞资本主义”;⑦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邓子恢等提出农业生产要实行生产责任制的观点等。但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运作的实际情况来看,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的生产经营被统统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原来还在一定范围内起促进作用的市场调节基本退出经济领域,形成以指令性计划为主要特征的计划经济的一统天下。实践证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使得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得不到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与计划经济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计划经济只是一种调节手段。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在深刻分析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和我国改革开放实践中新经验的基础上,就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列新的论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早在1979年,邓小平说:“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⑧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开辟了道路。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了“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邓小平对此作出高度的评价,即该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1987年,邓小平还指出:“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⑨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⑩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断,从理论上破除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社会制度的陈旧观念,从根本上解除了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的传统思想束缚,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党的十四大根据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突破。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把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长处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们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找到了一种新的实现形式,为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了强大而持久的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作为市场经济,它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在运行规则上有相通或相似之处。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的,它要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以前,党把公有制、计划经济与按劳分配等界定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改革开放以后,逐步突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采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公有制由原来纯而又纯的单一所有制形式,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形式;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相结合,成为我国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其中,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大创新,也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重大而独特的理论贡献。
3、深化和提升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马克思说:“从这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⑪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科学地提出共产主义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经过两个阶段:低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以发达资本主义为前提,设想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具有下列特征: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根据社会需要,有计划地调节生产;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扣除后,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没有商品生产,没有货币交换;没有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国家开始消亡但尚未完全消亡等。但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的限制,特别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经过社会主义的实践,故他们当时没有形成完整的论述,某些论断同社会主义的现实也不够吻合。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则明确地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列宁说:“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科学区别,只在于第一个词是指从资本主义生长起来的新社会的第一阶段,第二个词是指它的下一个阶段,更高的阶段。”⑫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对社会主义特征的新认识:实行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和民主制度等。
新中国建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缺乏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的正确认识。在所有制结构方面,我们只是抽象地从社会主义一般原理出发,而没有切实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出发,搞所谓的“一大二公三纯”的所有制结构模式;在分配制度方面,不论在国营经济还是在集体经济中,在理论上都明确要实行按劳分配,但在实践中,常常背离按劳分配原则而带有相当程度的平均主义色彩。我们在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方面,认为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范围越广、程度越高,越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结果,反而远离我们的初衷。邓小平曾说:“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共同落后,共同贫穷。”⑬在生产力方面,我们只注重发展生产力而忽视了在新的生产关系下还要解放生产力。毛泽东说:“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⑭更为遗憾的是,不久之后,毛泽东不仅不注重发展生产力,反而把阶级斗争当作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而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悲剧,结果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受重大的挫折。在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上仍然讲阶级斗争理论和“党内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动力,从而决定了毛泽东不可能对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认识统一到生产力标准和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上来。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深刻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经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要“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进一步指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⑮可见,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位,充分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忠实继承。第二,邓小平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起来,认为只有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并在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条件和必然要求。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区别资本主义的一个显著标志。把生产力和生产力关系统一起来,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完整概括,也是对马克思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第三,邓小平把基本任务与根本目标统一起来,认为只有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如果只讲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而不讲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那就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而只能是资本主义的少数人的富裕。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总之,把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与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统一起来,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时代提升,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不仅澄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而且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视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和提升了人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具体而言,“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一方面是针对过去只着重于关注巩固和扩大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把它当作目的本身,而忽视了更为基本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另一方面则针对改革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少部分人富而大部分人穷的贫富分化和其他消极现象。这两种情况都不可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⑯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明确地回答了“什么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回答的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问题,体现一种认知理性;“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则是回答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如何实现的问题,则体现一种实践理性。因此,社会主义本质论体现了认知理性与实践理性的有机统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则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可见,社会主义本质论,又体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总之,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和时代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基本问题,为在实践中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综上所述,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卓有成效的探索,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了新的历史境界。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契机,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历史上的第二次思想解放,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跨入了一个历史新阶段,再次显示了理论创新引领社会进步的强大威力。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说:“一九九二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在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邓小平始终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性精神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开放实际相结合,既反对轻视甚至背离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又反对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和静止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既坚持和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对南方谈话的丰富和发展。邓小平南方谈话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3页。
②③《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09页。
④⑧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8、236页。
⑤⑨⑩⑬《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 63、364、373、155 页。
⑥迟成勇:《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哲学解读》,《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6期。
⑦《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0页。
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6页。
⑭《毛泽东选集》第 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 377页。
⑫⑮《列宁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10、623页。
⑯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21页。
⑰《江泽民文选》,第 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 10页。
A849
A
1671-2994(2012)02-0024-05
2012-02-08
迟成勇(1966- ),男,安徽合肥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副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哲学与儒家文化。
责任编辑:刘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