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的清醒意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2012-08-15 00:52马继奋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陈云建设

马继奋,房 中

(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上海201715)

胡锦涛在陈云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在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伟大进程中,陈云同志作出了重大贡献。”陈云之所以能够做出重大贡献,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始终保持清醒的意识。 他多次指出:“同志们!头脑清醒些”,[1](P1665)“不要害怕这个清醒的健康的调整”,[2](P282)对他们要 “敲敲警钟,提醒那些不很清醒的干部”,[1](P1602)等等。 因此,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做到:清醒地回顾历史,清醒地认识现实,清醒地面向未来。

一、清醒地评价历史与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受历史的影响。只有认清历史本质,把握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才能进行理论创新,才能推动社会发展。然而,历史常常笼罩着一层迷雾,让人很难认清其真面目。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又处在“向何处去”的关键时刻,回答和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就是如何清醒地评价党的历史,特别是清醒地看待新中国成立后近30年的历史,其核心就是清醒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而影响人们清醒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迷雾就是 “两个凡是”。陈云之所以能够在这个问题上保持清醒的意识,至少具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陈云1930年就进入党的中央委员会,1934年当选政治局委员和常委,一直处在党中央的核心领导层,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有着切身的感受和深刻的认识;二是陈云一生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十五字诀,从而能够拨开历史迷雾,看清历史本质;三是陈云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是党的事业,国家的事业,从不感情用事,在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上,指出:“要平心静气,要掌握分寸,慎重考虑,不能感情用事。这不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世界的问题”。[3](P238)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场革命与以往的无产阶级革命在形式上也有相似之处,这种形式上的相似之处就在于 “它在破除一切对过去的迷信以前,是不能开始实现自己的任务的。……从前是辞藻胜于内容,现在是内容胜于辞藻”。[4](P587)“两个凡是”对粉碎“四人帮”后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作出了回答,但它不是正确的回答,而是错误的回答,它把人们的思路禁锢在个人迷信、盲从和落后之中。“两个凡是”的推行,“既给揭批‘四人帮’划定了界限,也使得为天安门事件平反和邓小平恢复工作这两个问题的解决遇到了障碍”。[5](P991)陈云清醒地认识到,必须打破“两个凡是”的禁锢,中国才能发展,就在“两个凡是”提出一个月后,陈云率先向“两个凡是”开炮。1977年3月,陈云出席了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为天安门事件平反和支持邓小平恢复工作。由于他的发言同“两个凡是”的方针相抵触,结果未能在会议简报上刊登。

为了进一步驳斥“两个凡是”的方针,陈云以纪念毛泽东逝世一周年为契机,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坚持实事求是的革命作风》一文,指出:“实事求是的革命作风,不是一个普通作风问题,而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根本思想路线问题”,“是否坚持实事求是,是区别真假马列主义、真假毛泽东思想的根本标志之一”,“报刊上有些文章不懂得区别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字句和实质,不是满腔热情地去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宣传毛泽东思想的实质,用它作为分析具体问题的指南”。[3](P215)这篇文章系统、全面、深刻地阐释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强烈地呼吁恢复党的优良传统,为不久后兴起的思想解放运动定下了基调。1978年5月10日,中共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首先刊登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公开发表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从基本理论上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进行了批判和否定,引起了一场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陈云也十分赞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精辟概括,常常把它写成条幅,广为传播。 ”[1](P1466)更为重要的是,陈云还积极为十年“文革”造成的冤假错案平反,用实际行动来反对“两个凡是”,他积极地推动对陶铸、王鹤寿、刘少奇、瞿秋白、萧劲光、潘汉年等人的平反。

在如何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上,陈云也有着清醒的认识。胡乔木曾说:“陈云同志讲,一定要在我们这一代人还在的时候,把毛主席的功过敲定,一锤子敲定,一点一点讲清楚。这样,党的思想才会统一,人民的思想才会统一。”[6](P75)陈云在敲定毛泽东的功过是非时,既不搞个人崇拜与“两个凡是”,也不丑化和否定毛泽东,而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在谈到毛泽东的历史功绩时,陈云说:“我们党从一九二一年成立,到现在(指1979年——引者注)已经快五十八年了。中国共产党是胜利了的执政党,是毛泽东同志领导我们党取得了伟大胜利。邓小平同志对毛泽东同志的功绩概括得很清楚。他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毛主席,我们党很可能还在黑暗中苦斗。民主革命胜利以后,恢复经济和社会主义改造,都很成功”。[2](P242)这段话从党史的角度对毛泽东作出了总体评价,肯定了毛泽东的历史功绩。1981年,陈云又指出:毛泽东的一个无可比拟的功绩是从遵义会议到抗日战争胜利,为我们党培养了一代人;包括我们在内以及“三八式”的一大批干部。他正确处理了西安事变,并制定了抗日战争期间我们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毛泽东的一整套理论和政策,是总结了陈独秀、李立三、王明的错误教训得出来的,对中国革命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在党内的威望,是通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建立起来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坚决地反对否定毛泽东的丰功伟绩,诋毁毛泽东的伟大形象,玷污毛泽东思想这面光辉旗帜的人。为了让人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毛泽东的功绩,陈云还建议在《历史决议》中“专门加一篇话,讲讲解放前党的历史,写党的六十年。这样写,毛泽东的功绩、贡献就会概括得更全面,确立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也就有了全面的根据。 ”[3](P270)

同时,陈云也谈到了毛泽东所犯的错误,他说:“要求革命领袖没有缺点、错误是不可能的,是空想。这不符合辩证唯物论,也不符合毛泽东同志本人的意见”。[2](P242)对毛泽东晚年的错误,陈云也作出了清醒的分析,他说:“毛主席的错误问题,主要讲他的破坏民主集中制,凌驾于党之上,一意孤行,打击同他意见不同的人。着重写这个,其他的可以少说”,“毛主席的错误,地方有些人,有相当大的责任”。[3](P260)陈云多次讲到“文化大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党内民主集中没有了,集体领导没有了”。也正因为如此,在新时期,陈云强烈呼吁: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要多听听反面意见等。

其实,早在1954年的中共七届四中全会上,陈云针对有些人把党内不出张国焘这类人物的希望寄托在“毛主席万岁”上,就指出:“‘毛主席万岁’这是一个政治口号,但是毛主席在生理上是不能万岁的。”陈云进一步指出:党内“出大乱子出在什么地方呢?就在这几百个人里面,首先是在座诸公,穿黄衣服的,穿黑衣服的,党头、政头、军头这几百个人”,“只要这几百个人头脑十分清醒, 革命胜利就会有保证。 ”[7](P232-233)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声望如日中天、地位超然的时候,陈云说出这样的话需要巨大的勇气,这也表明陈云是一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当前,有少部分人在评价历史上存在实用主义、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从而扰乱了人们的历史观,尤其对一些历史知识不完备的人更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这是历史的教训。因此,陈云强调:“青年人不知道我们的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这件事情现在要抓,以后也要抓,要一直抓下去”。[2](P285)当然,我们也要避免另外一种极端,那就是看不到历史的发展变化,主张回到过去的时代,从而阻止或者否定今天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对历史作出清醒的评价,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现实所借鉴。正如胡锦涛指出:“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是为了加深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是为了更好地面对现实,立足现实,指导现实。 ”[8](P298-299)

二、清醒地认识现实与经济上的拨正航向

清醒地认识现实,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衰成败。正如列宁所说:“在纲领中,我们应当以现实的东西为出发点,我们应当以确切的东西为出发点。 ”[9](P302)陈云也指出:“现实的情况,是制定建设蓝图的出发点。”[2](P250)然而,现实既是客观复杂的,又是动态发展的,这就要求人们必须认真反复地去调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认清现实,使得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那么,“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现实呢?陈云对此进行了清醒的分析,指出:“中国的特点是有九亿多人口,耕地面积只有十五亿亩,其中还要用一部分耕地种植经济作物。……中国耕地少,人口多,是个基本矛盾”。[1](P1470)针对大量借外债来加快工业建设,陈云说:“有些同志只看到外国的情况,没有看到本国的实际。我们的工业基础不如它们,技术力量不如它们。只看到可以借款,只看到别的国家发展快,没有看到本国的情况,这是缺点。”[1](P1473)陈云还指出:“建国快三十年了,现在还有讨饭的,怎么行呢?要放松一头,不能让农民喘不过气来。如果老是不解决这个问题,恐怕农民就会造反,支部书记会带队进城要饭。 ”[1](P1498)“九亿多人口,百分之八十在农村,革命胜利三十年了还有要饭的,需要改善生活。我们是在这种情况下搞四个现代化的。”[1](P1558)可以说,这些论述深刻地阐释了我国的国情,鲜明地体现了陈云实事求是的思想,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前提。

但是,大部分人对中国的现实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再加上人们普遍存在着迅速改变生活的急切心理以及“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经济工作中又出现了新的冒进倾向。1978年,在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报告中提出了脱离实际的要求和指标;接着,在七月至九月间召开的国务院务虚会议上,又提出了要组织国民经济“新的大跃进”,强调大量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大量地利用国外资金,来加快我国的经济建设。谷牧曾回忆说:“今年国务院务虚会以后,陈云同志对我讲,现在中央下决心大量引进国外新技术,是正确的,我拥护。但是,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们搞综合平衡的同志越要注意,不要头脑发热……不然又会出现新的混乱。 ”[1](P1473)陈云多次强调:经济工作要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量力而行,不能脱离实际的急于求成。

这种“新的大跃进”虽然加快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但是也加剧了农业和工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积累和消费的比例严重失调。陈云对中国的经济建设一直密切关注,对这些问题有着敏锐而清醒的认识。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陈云明确提出:“要有两三年的调整时期,才能把各方面的比例失调情况大体上调整过来”。[2](P248)陈云还指出,在调整中“前进的步子要稳。不要再折腾,必须避免反复和出现大的‘马鞍形’”。[2](P248)1979 年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讨论了本年国民经济计划和当前调整国民经济的问题。陈云在会上做了系统的发言,详细地阐述了调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会议确定用三年的时间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并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调整方针。

调整方针的确立,是当时经济工作中的重要转折点。但是,由于领导层对于经济的调整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使得调整方针在贯彻中遇到了阻力。针对基本建设规模过大、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陈云深刻地指出:“我脑子里有一条,基本建设搞‘铁公鸡’,一毛不拔。有人说耽误了时间,从鸦片战争以来耽误了多少时间,现在耽误三年时间有什么了不起的。就是一毛不拔,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历史上讲我是右倾机会主义,再机会主义一次。 ”[1](P1599-1600)为进一步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中共中央于1980年底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专门讨论经济形势和调整工作。陈云在会上做了《经济形势和经验教训》的发言,从十四个方面论述了关于经济发展的重大原则,指出了经济调整的目的与手段、战略与步骤等。陈云在发言中指出:“利用外资和引进新技术,这是我们当前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 不过要头脑清醒”,[2](P277)“我们这次调整是清醒的健康的调整,我们会站稳脚跟,继续稳步前进”。[2](P282)这个发言对经济调整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明确了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正如邓小平所说:“这个讲话在一系列问题上正确地总结了我国三十一年来经济工作的经验教训,是我们今后长期的指导方针。”[10](P354)

1980年的中央工作会议,在经济调整中起到了转折作用,邓小平曾指出:“经济工作,应该说,我们真正的转折是1980年那次调整会议”。之后,陈云密切关注着经济调整,并提出了“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经济工作原则,提醒中央书记处的成员要注意全面的调查研究;指出“数目字低了,要补上去,还比较容易,因为我们头脑是清醒的”。[1](P1616)

事实证明,国民经济的进一步调整是正确的,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国民经济调整的三年里 (1979-1981年),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没有下降,而是稳步前进。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资料,1979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达到6175亿元,完成计划的101.5%,比上年增长8.5%;1980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达到6619亿元,完成计划的103.2%,比上年增长7.2%;1981年,在大调整的情况下,我国工农业总产值达到7490亿元,比上年增长4.5%。①参见国家统计局关于1979年、1980年、1981年国民经济计划执行结果的公报,《人民日报》1980年5月1日、1981年4月30日、1982年4月30日。但是,我们仍然要看到,我国的经济建设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尤其是经济效益还很差。有鉴于此,党中央决定用更长的时间来进行经济调整。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提出:“在一九八一年到一九八五年的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11]

在进行国民经济调整的同时,陈云还格外地重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他从中国的现实出发,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弊端,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从而为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在1979年,陈云就指出:“在今后经济的调整和体制的改革中,实际上计划与市场这两种经济的比例的调整占很大的比重。不一定计划经济部分愈增加,市场经济所占绝对数额就愈缩小,可能是都相应地增加。”[2](P247)为了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防止人们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偏差,陈云还提出了 “鸟笼说”,指出:“搞活经济在计划指导下搞活,不是离开计划的指导搞活。这就像鸟和笼子的关系一样,鸟不能捏在手里,捏在手里会死,要让它飞,但只能让它在合适的笼子里飞。没有笼子,它就飞跑了。……当然,笼子的大小要适当,该多大就多大。”[2](P320)这就既坚持在计划指导下逐步扩大市场调节的比例,又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稳步发展。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陈云成功地领导了经济的调整,大力倡导经济体制的改革,拨正了中国经济的航向。这一切都是以清醒地认识中国的现实为基础的。正如江泽民所指出:“从我国国情出发,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清醒地科学地分析和判断情况,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踏实细致地开展工作,并下大的决心一干到底、干出成果,这是陈云同志鲜明的工作特点和领导风格。 ”[12](P2)

三、清醒地面对忧患与发展上的科学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史无前例的伟大事业,因此,在实践中总会遇到一些新问题、新矛盾、新忧患。如何来回答问题、化解矛盾、面对忧患就成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新时期,陈云以强烈的使命意识,清醒地面对忧患,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

陈云曾指出:“这次改革涉及范围很广,在进行过程中,一定还会出现一些我们现在难以预见的问题。因此,应当像对待农村改革那样,边实践,边总结经验,以便使改革不断完善。 ”[1](P1686)陈云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常怀忧患之心,从长远出发,从大局出发,清醒地认识到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注意党的作风建设问题;第二,注意干部的交接班问题;第三,注意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第四,注意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第一,注意党的作风建设的问题。改革开放初期,陈云清醒地认识到,党面对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党员的意志力可能下降,可能出现损坏党的形象的行为。因此,陈云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因此,党风问题必须抓紧搞,永远搞。”[2](P273)针对一部分党员利用手中的权利谋取私利,陈云尖锐地指出:“对于利用职权谋私的人,如果不给以严厉的打击,对这股歪风如果不加制止,或者制止不力,就会败坏党的风气,使党丧失民心。 ”[2](P331-332)有的同志把抓党风与经济建设对立起来,认为“经济要搞活,纪律要松绑”,针对这种思想,陈云也明确指出:“党性原则和党的纪律不存在‘松绑’的问题。没有好的党风,改革是搞不好的”。[2](P275)那么,对于违反党纪的人,应该如何处罚呢?陈云在一份关于党员干部参与走私、贪污腐化的信访简报上写道:“对严重的经济犯罪分子,我主张要严办几个,判刑几个,以至杀几个罪大恶极的,并且登报,否则党风无法整顿。 ”[2](P273-274)针对有的同志担心这样做会影响改革开放的思想顾虑,他说:“怕这怕那,就是不怕亡党亡国。”这些论断充分地说明了陈云对党风问题的高度重视,也深刻揭示了党风问题的重要性。

同时,陈云也认为解决好党风问题的重要措施就是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他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内有了民主集中制的气氛,才会有同志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 ”[2](P275)陈云还提出,民主生活要制度化,他说:“我们党内要强调一下,要有民主生活制度。常委多少时间开一次会,政治局多少时间开一次会,要立个规矩。……经常开会讨论,经常交换意见,就不至于出大的问题”。[2](P359)

第二,注意干部的交接班的问题。“党的干部交接班问题历来是党的一件大事。”[13](P50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干部老龄化日趋严重,陈云指出:“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党的干部队伍相当长时间以来就存在程度不同的老化问题,存在青黄不接的问题。这个问题现在不解决,或者解决得不好,共产主义事业在中国就有可能出现曲折。”[2](P314)因此,这就需要大量地提拔中青年干部,但是,有些老同志并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为此,陈云多次提醒:“现在老干部对于提拔中青年干部还不是很清醒”,[2](P299)“在许多老干部中,对干部的青黄不接的状态,没有清醒的紧迫感”。[2](P293)因此,解决好干部的交接班问题,就成为全党的一项重要任务。

那么,如何来选拔中青年干部呢?陈云明确提出了选拔中青年干部的大方针,指出:“五湖四海,再加一个德才兼备,这是我们提拔干部的大方针”。[2](P359)陈云还进一步指出:“德才兼备,才干固然要有,但德还是第一”,“德才相比,我们要更注重于德,就是说,要确实提拔那些党性强,作风正派,敢于坚持原则的人”。[2](P317)只有提拔了这些人,才能保证‘党的领导权’始终为马克思主义者所掌握。除此之外,陈云还阐述了如何培养中青年干部,就是坚持按级提拔;设立辅助性机构;建立传帮带制度;保持梯队结构等。

第三,注意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有关整个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大问题。”[13](P547)针对社会上只重视物质文明建设,而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现象,陈云明确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他说:“我们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抓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文明一起抓。只要我们的头脑是清醒的,看到这些现象,并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这些消极方面是可以受到一定限制的。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既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也要有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P338-339)1985 年,陈云又指出:“社会主义建设,包含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者是不能分离的。 ”[2](P354)他还提醒全党:必须在思想上纠正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现象,并指出,这种现象已相当普遍,“绝不是一个小问题,全党同志务必高度重视”。[2](P355)

为了更好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清醒地认识到负面事物的消极影响,陈云提醒:“要充分注意对外开放中带来的消极东西”,“严重注意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作风的渗入”因为,“这对我们社会主义事业,是直接的危害”。[2](P355)陈云还提醒:要高度重视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的问题,对这一问题“中央应该切切实实地抓一抓这件大事的时候了。在这方面务必使它不能成为新的不安定的因素”。[2](P374)针对这些负面事物的影响,陈云特别强调:“对此有清醒的认识,高度的警惕,有针对性地进行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教育”,“应当把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四项基本原则的宣传,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内容”。[2](P352)通过这些教育,使全党在改革开放中牢牢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

第四,注意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注重对资源的合理利用,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要坚决地制止过度消耗资源的现象,对此陈云提醒道:“现在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工业生产,都相当普遍地存在着一种掠夺式的使用资源的倾向,应当引起重视。”[2](P366)在看到两份关于环境污染的材料后,陈云给赵紫阳等人写了一封信,在信中说:“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大的国策,要当作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来抓”。[1](P1799)早在 1979 年,陈云就指出:“今后办厂必须把处理污染问题放在设计的首要位置,真正做到防害于先,这是重大问题。 ”[2](P263)陈云还指出:“像植树造林、治理江河、水力资源、治理污染、人口计划等等,都必须有百年或几十年的计划。”[13](P486)可以说,新时期以来,陈云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倡导者之一,他的一系列思想,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在我国的环境保护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具体问题上,陈云强调保护水资源,他指出:“今后工厂的设立必须注意到用水量……即使有水资源的工厂, 也应该有节约用水的办法”,[2](P263)“水的问题始终是一个大问题。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水的问题的严重性”。[1](P1818)陈云还强调要保护土地资源,他指出:“种田必须养地……化肥用得越多 (超过一定数量),土地就越瘦,今后必须大力提倡施用农家肥。要研究现在农民不重视农家肥的原因,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2](P365)

古人云:“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清醒才是自信。在成绩面前,我们必须要具有忧患意识,否则就会迷失方向,裹足不前。陈云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能够清醒地面对忧患,并提出化解忧患的具体措施,彰显出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前瞻性、战略性的思维特征,对于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参考文献:

[1]陈云传: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2]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陈云年谱: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6]胡乔木谈中共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陈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9]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0]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1]胡耀邦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5/65448/4526430.html,1982-09-01.

[12]陈云和他的事业: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13]陈云文集:第3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陈云建设
基于大数据分析与审计的关系研究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My plan for new term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陈云:我党干部的楷模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陈云贵:你是泥土你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