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彩霞
(中共蚌埠市委党校 综合教研室,安徽 蚌埠 233040)
树立正确的公共安全理念
饶彩霞
(中共蚌埠市委党校 综合教研室,安徽 蚌埠 233040)
正确的公共安全理念对建立公共安全体系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传统的经济第一、单方治理、重视事后处理等公共安全理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加强社会管理,建设公共安全体系,必须树立零容忍、安全发展、多方治理、预防为主等新的公共安全理念。
公共安全;零容忍;安全发展;多方治理;预防为主
公共安全问题始终与人类社会共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一问题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因此,中共中央“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纲要都用专门一章来强调公共安全体系建设问题。认识是行动的先导,理念是指导实际工作的基本态度的共识,理念决定着个体和群体的行为。理念的形成需要经过认知、整理、概括、反馈的循环作用。正确的公共安全理念是对惨痛教训的总结,是对安全规律的认知,是人类智慧的积累。正确的理念能使工作事半功倍,偏颇的理念能使工作事倍功半。公共安全事故的发生,究其原因,除了“天灾”之外,都是因为人的不规范、不正确的行为和因素所至,都可算在“人祸”的账上。现在各地方各行业不能说没有公共安全规章制度,也不能说没有公共安全理念,但缺的是正确的安全理念,缺的是在正确的安全理念指导下的安全管理活动和生产经营行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首先要树立与当前公共安全形势相适应的新理念。
公共安全的最高境界是“零事故”,公共安全的最高要求是“零容忍”。公共安全涉及大多数人的生命、健康、财产安全,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民生,理应实行最苛刻最严厉的措施。一起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可能在瞬间点燃公众的不安全情绪。唯有建树“零容忍”的安全理念,才能令公众对所处环境获得一种前置性的安全感。否则,公共安全事故不断发生,公众就会对所处环境有一种“不安全”的心理确认,对政府部门的安全履责投以“不信任”。当然,有了这样的理念、制度和方法,“零容忍”未必会完全实现,但事故发生率必将大大降低,最终使公众获得前置性的安全感,即使突发公共安全事故,也能获得公众谅解。
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对食品药品安全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例如,美国早在上世纪后叶就基本建立了食品的“国家安全”战略,对食品安全风险实现了从“田地到餐桌”的全覆盖。21世纪初,又将食品安全纳入反恐体系中,对外来食品“严阵以待”,充当着全球食品安全的“警察”角色。加拿大联邦食品检疫局所拟定的卫生标准,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严格的,如所有微量元素成分都须在包装上严格标明,对本国生产的农畜产品则从源头一直跟踪到市场。由于对食品卫生问题处罚严厉,厂商一旦发现自家产品有问题,为避免更严厉的处罚往往主动采取措施。法国只要卖过期食品立刻就被关门。韩国只要发现制售有害食品,10年内将被禁止在《食品卫生法》所管辖的领域从事经营活动。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对食品药品安全采取零容忍的态度,我国应在公共安全领域建树“零容忍”的安全理念,真正做到安全至上、安全第一,使任何人都不敢、不能、不愿做任何一点危及公共安全的事情。
1、要加大对公共安全事故零容忍理念的宣传力度。每一个公共安全问题的背后,往往存在着对于非法利润的追逐,都有生产者故意违法违规的问题。因此,既要宣传公共安全事故对人民生命、健康、财产安全的危害,又要宣传责任追究制度和对违法违纪现象的处理,还要宣传涉及公共安全的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应具备的道德良心,目的是为了提高政府和公众对公共安全的要求和认识,使“零容忍”的观念和态度逐渐扩散,并为更加广泛的人群所接受。
2、要从严执法,加大对公共安全事故的惩戒力度。树立零容忍理念的关键在于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我们必须用铁的标准、铁的面孔、铁的手腕,坚决查处公共安全领域各类违法行为,严肃追究事故责任。发现一起危害公共安全的事故就处理一起,绝不姑息迁就。对于食品安全这样的危及大多数人和子孙后代生命、健康安全的违法违纪案件,法律和制度禁止做的,一点也不能做,做一点也要受到最严厉的处罚和惩戒。
3、配套措施要跟上。例如,对涉及公共安全的企业设立红黑榜,对进入黑名单的定期曝光,对红名单则在资金、项目上倾斜,对优秀个体从业人员给予贴息贷款。在全社会形成从资金到精神上都支持良心企业和优秀企业更好发展的良好氛围。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十六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了安全发展概念,把安全发展与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并列,系统地、完整地反映了国家关于资源、环境、安全等方面的基本政策。安全发展,就是坚持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安全为基础、前提和保障,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和健康为代价的原则,使各领域、各行业、各生产经营单位的发展,建立在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安全生产状况持续改善、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切实保障的基础上,做到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实现安全保障下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牢固树立3种观念:
1、树立以安为基的科学发展观。要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协调安全和发展的关系,安全发展是各种发展的基础、前提和保证,只有在安全发展的前提下,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因此,政府必须将安全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考虑,对公共安全进行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协调发展,把公共安全管理与政府公共管理的方方面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制定具有全局性、长远性的公共安全管理的战略和政策。
2、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价值观。以人为本,首先要以人的生命为本。就是在发展过程中把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发展权、救济权等始终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当安全与发展、安全与管理、安全与教育、安全与生产等发生矛盾时,安全优先。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安全发展的核心。
3、树立全面衡量的安全政绩观。发展经济是政绩,抓好安全生产也是政绩。安全发展既是“快”的保证,又是“好”的要求。我们要正确把握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在制定发展规划时,不仅要有经济增长指标,也要有安全生产工作目标;在招商引资、兴上项目时,不仅要考虑到产值利税,更要考虑到安全以及资源、环保等民生问题,严格市场准入,促进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家应明确规定,各地区在制定整体发展战略的同时必须编制公共安全专项规划,并把公共安全纳入官员政绩考核范围,在干部政绩考核、职务升迁、评先晋级上,加大安全生产的考核。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公共安全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必须将其置身于“系统工程”理念之下来加以认识,决不可就安全而抓安全,也不能简单认为安全只是个别部门的事,与己无关;要求各系统、各行业、各部门、各社会群体齐抓共管,强调“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管理新模式。当前,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就是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党委领导是根本,政府负责是前提,社会协同是依托,公众参与是基础。通过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实现政府、社会、公民的共治,已成为各国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有效途径。
1、党委领导。就是在社会管理工作中,党委要加强对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领导,把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放在党委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像抓经济建设那样抓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像经常分析经济形势那样经常分析公共安全形势,结合各地实际,科学制定公共安全的大政方针。既要发挥好党委总揽全局、把握方向、整合力量、统筹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又要组织动员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积极投身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活动,直接服务群众。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落实的领导体制和各部门协作的配合机制,把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纳入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的范围,纳入各地各部门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之中,发挥好各级党委政府在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2、政府负责。就是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更加注重发挥政府在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中的职能和主导作用,落实好各部门的职责;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政策法规,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的保障和监管制度,建立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推进公共安全体制改革,加大对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投入,不断提高公共安全的管理能力,切实对人民负责,体现人民政府的本质。
3、社会协同。就是政府从过去“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公共安全领域逐渐退出,把该市场做的事还给市场,把该社会做的事交给社会,充分发挥人民团体、基层自治组织、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分工、协作以及不同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配合,推进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和法制化。
4、公众参与。就是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有序参与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公众参与既有利于在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中得到群众的支持,又能有效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充分依靠人民管理国家和社会,是我们国家性质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依靠公众参与管理公共安全事务,也是实现有效管理的重要形式。在社会治安方面,群防群治和人民调解都是成功的经验。当前,要扩大基层民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深化政务公开,拓宽群众参与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渠道,健全群众参与机制。同时,也要培养公民意识,提高公民参与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能力。
从煤矿事故到高楼大火,从高铁事故到有毒有害食品,近年一些地方和领域的安全事故,每一次都引起公众的密切关注,当事方和主管方每一次都在事后强调要亡羊补牢,举一反三。从根本上说,这仍然是一种“有病治病”的公共安全治理思路。目前,公众的安全意识增强了,政府的安全理念也要跟上。现时代人流的密集和频繁流动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公共安全问题、隐患、事故亦频繁出现。在这样的形势下,政府的安全理念就不仅要与公众的安全意识、公共安全的实际需求合拍,更应超前,应“未病治病”。很多国家的治理实践证明:最好的危机管理就是避免发生危机,为此,必须将应急管理的关口前移,实行预防为主,尽量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把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即使是无法避免的突发事件,如地震、洪灾、台风等,也可以通过预防性措施减轻其危害。因此,各层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工作,常抓不懈,增强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1、要居安思危。居安思危,是指虽然处在安定的环境中,也要时刻想到有出危险的可能。安全是相对的,不安全是绝对的。今天的安全隐患虽然消除了,明天说不定又会有新的不安全苗头冒出来。抓安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如果安全的时候看不到可能发生的危险,等到危险发生了再去抓安全,那就会陷入被动应付的恶性循环,追悔莫及。居安思危抓安全,就是要看到任何事故的发生都有其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事故往往是许多小情况、小问题的凝聚和爆发。只有防微杜渐,预防为主,随时保持应付意外事故的思想准备,才能从最大程度防止事故的发生。
2、要加强技术防范。要依靠管理、装备、培训等有效的技术防范措施,把事故彻底根除。要严格管理,建立长效机制。一是加强集中整治,针对重要环节和重点品种,通过集中力量,采取联合执法等方式,严厉惩治反复出现、易发多发、容易反弹的突出问题。二是抓好日常监管,重点加强风险监测评估预警、执法抽查、法规标准建设等工作。要建立技术装备保障机制,包括信息通讯保障、运输保障、抢救装备保障。技术装备是地方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保障系统。采用先进科技,优化系统功能,才能实现应急救援的准确、快捷、高效。为此,要加强教育培训。灾难往往使那些最无准备、最无知的人群遭受最严重的伤害。普及急救知识是防灾减灾的重要途径,提高全民的忧患意识,让更多的人掌握应急救护知识及技能,普及灾害中的急救知识,是减轻突发事件造成损失的最有效、最经济、最安全的办法。
3、要责任前置。责任前置是强化预防为主理念的有效途径。虽然当前每一起事故都有领导被问责,但都是一种事后责任追究。看起来责任人受到了严格惩罚,有一定的震撼效果,但是,导致事故的原因和前期管理工作中的漏洞没有彻底消除,事故还会以偶然形态不断演绎和反复发生。因此,责任追究就不仅要着眼于现在,还要着眼于过去和未来,除了事后责任追究,还要进行事前责任追究,要让地方领导者明白,不重视公共安全事前管理,盲目追求经济发展,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透支其政治生命。我们无法根治一些地方官员内心的政绩冲动,去发展“带血的经济”,但我们可以运用制度手段,从源头上将其制止。
D63-31
A
1671-2994(2012)01-0048-03
2011-12-08
饶彩霞(1970- ),女,湖北黄冈人,中共蚌埠市委党校综合教研室副教授、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责任编辑:陈文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