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庸庆
白口姜是四川省犍为县地方品种。为了更好地满足生产和市场的需求,2003年福建省福安市种子管理站从四川省犍为县引进白口姜品种,2004~2005年在福安、霞浦、周宁、蕉城等地多点试种,该品种表现为姜块芽长、肥厚适中、色泽润、肉质脆嫩、纤维少、辛辣味适中等优良性状,与当地品种福安竹姜相比产量高,经济效益好。2006年在4个县市10个乡镇进行生产示范推广,到2011年累计种植1400hm2,目前已成为宁德市生姜主栽品种。2012年4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品种认定。
2003年从四川犍为县引进白口姜,在福安市溪潭镇城山村进行品种比较试验,以福安竹姜为对照。白口姜每667m2产量1836.5kg,比对照福安竹姜增产20.6%。2004和2005年分别在福安市、蕉城区、霞浦县、周宁县进行多点试验。白口姜两年平均每667m2产量分别为1786.8kg和1681.6kg,比对照福安竹姜增产18.7%和16.9%。
2006年在福安(溪潭、康厝、甘棠、溪柄)、霞浦(长春、柏洋)、蕉城(赤溪、霍童)、周宁(李墩、七步)4个县市10个乡镇进行生产示范,建立示范区15 hm2。白口姜每667m2产量1542~1862kg,比对照福安竹姜增产15.3%~20.2%。2006年6月,福安市植保站对福安溪潭、溪柄、康厝、甘棠白口姜生产示范区田间病害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白口姜姜瘟病、炭疽病平均丛发病率为2.56%、4.40%,分别比对照福安竹姜低1.44%和0.40%。至2011年,白口姜在福安市及周边累计种植面积达1400hm2,已成为当地主栽品种。
白口姜姜芽稍细长、肉质脆嫩、色泽润、纤维少、辛辣味适中,既可供应福安市及周边地区鲜食,也可加工成盐汁姜、糖醋姜,销往全国各地、东南亚及日本。以白口姜为原料,开发生产的“爱妻牌”、“辣妹牌”糖醋姜和盐汁姜以及其他系列产品投放市场以来,倍受消费者的青睐。同时,白口姜丰产性好、抗病,在福安、霞浦、周宁、蕉城等地示范推广期间,深受广大姜农好评,每667m2产量比福安竹姜增产15%~20%,按8元·kg-1计算,每667m2可增收1800元以上。白口姜的引进推广,不仅改变了福安市生姜品种单一的现状,而且带动了生姜加工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姜农收入,对福安市生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推广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白口姜植株生长势强,耐高温。平均株高93cm,地上茎粗约1.3cm,单株分枝数9个。主茎叶片数23片,叶片披针形,深绿色,最大叶长32cm,叶宽3.2cm左右。姜块肥厚适中(径粗约2.5cm),单层排列,呈不规则掌状,表皮及姜肉为淡黄色,鳞片呈紫红色,芽粉红色,一般单株根茎质量400g左右;肉质脆嫩,纤维少,辛辣味适中。一般每667m2产量1500~2000kg。经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中心实验室品质检测,每100g含VC2.27mg、天门冬氨酸121.51mg、谷氨酸46.61mg、水分95.90g、粗纤维0.80g。
4.1 选种催芽 选择姜块肥大、节位短、质地较硬、不带病、不脱水、无冻害、姜质老的姜块作种姜。1月上旬催芽,催芽前将挑选好的种姜晒2d(天),然后用甲基托布津1.25g·L-1浸种10min(分)。苗床在大棚内按3m做畦,畦高10cm。畦面先铺上20cm厚的稻草并充分淋湿后撒上2~3cm厚的肥土。将处理好的种姜均匀排放于苗床上,每667m2堆放1400 kg种姜。然后盖细土5~10cm厚,干稻草10cm厚,再用薄膜盖紧。若苗床温湿度适宜,约15d(天)种姜长出1~2cm的幼芽时,将种姜取出,每块留1个壮芽,抹除其余幼芽。将壮芽按长短分两类重新排放于苗床,密度为每667m2放500kg种姜,用稻草和薄膜盖紧。在苗床内放置温湿度计,控制苗床温度为20~24℃,湿度以覆土湿润为宜。如温度过高可揭膜通风或浇水降温。经过30d(天)左右,苗长5~10 cm时即可移植。
4.2 整地起垄施基肥 选择土壤有机质丰富,土层深厚,pH值6.5~7.0,且3a(年)未种植姜的田块,经冬翻晒白后,人工深挖细整成畦,畦宽2m,畦高40cm,畦面平直。同时,挖好中心沟和环边深沟,做到畦沟与边沟相通,利于排水。移栽前挖好姜沟,姜沟深35~40cm,要求沟壁坚实,沟内疏松待栽。结合精耕深翻,每667m2使用腐熟厩堆肥1000kg、优质复合肥(N∶P∶K为15∶15∶15)20kg,分别施于姜苗之间。
4.3 合理密植 选择晴天进行移栽,在姜沟内双行种植,大棚种植行距15~20cm,株距10~15cm,每667m2种植8000~10000株,用种量600~750kg;露地栽培每667m2种植5000~6000株。移栽时按姜苗的长短、强弱分开种植,以便于管理。移栽后每667m2在两行种植沟间施复合肥(N∶P∶K为15∶15∶15)20kg,同时闭棚保温保湿。
4.4 田间管理 生姜喜温暖,耐阴湿,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8~28℃,气温高于38℃或低于15℃对其生长不利。早春气温低,要提高棚内温度,有条件的可在棚内加盖小拱棚,以利于保温保湿,但在晴好的天气下,棚内温度会急剧上升,要及时揭膜通风,以免高温烧苗。生长初期对水分要求不大,以保持土壤湿润为宜。
生姜早春栽培,全生育期为160d(天)左右,追施2~3次速效肥即可。移栽后18~20d(天)即完全叶新展时进行第1次追肥,并结合除草,每667m2施硫酸铵4~5kg;隔8~10d(天),第2次追肥结合培土,每667m2施硫酸铵5~6kg;收获前20d(天)左右,可再施1次重肥,每667m2用硫酸铵10kg、尿素5kg施于近根系部位。姜块进入膨大期(分枝1~2个),需水量增大,如遇土壤干旱应适量浇水,保持土壤湿润。追肥一般结合中耕培土进行。姜根分布浅,中耕时要掌握浅耕表土的原则。整个生育期一般培土3~5次。第1次培土时间在姜苗高15cm左右,培土时把垄上土往种植沟内培。间隔10d(天)主茎与两侧分蘖茎高度持平时,进行第2次培土,厚度10~12cm,之后10d(天)进行大培土,培土厚度为土层高于肉质茎10~15cm,为肉质茎形成创造条件。培土结束时原来的种植沟变成垄,而原来的垄变成沟。
4.5 防治病虫害 生姜病害主要有姜瘟病和腐败病。姜瘟病用姜瘟净或42%三氯异氰尿酸1.0g·L-1灌根,每隔7~l0d(天)防治1次,田间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并对病穴撒石灰消毒。腐败病用40%代森铵1.0g·L-1防治。虫害主要有螟虫和地老虎,防治方法是在生姜移栽时,每667m2用5%辛硫磷2kg撒施于姜沟中,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4.6 适时收获 早春大棚姜栽培主要以增加栽植密度,适当早收提前上市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其收获期不是产量最高期,而是经济效益最高期。一般在5月下旬根茎旺盛生长期,植株旺盛分枝,形成株丛时开始挖,趁姜块鲜嫩,提前收获,即嫩姜。新姜组织鲜嫩,辣味轻,含水量高,适宜于加工腌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