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茹
(河南省方城县中医院 河南南阳 473200)
脑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病,除了能导致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外,还引起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表现为睡眠障碍、焦虑、易激怒、绝望等,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的恢复。我们对44例脑中风后伴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的患者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旨在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脑中风后焦虑抑郁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中风后伴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的患者88例,其中男51例,女37,年龄43~76岁,脑梗死47例,脑出血16例,腔隙性脑梗死25例。所有患者均经CT或MRI证实,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脑中风的诊断标准[1]。患者均无精神病史、家族史及严重精神症状,SDS标准>52分,SAS标准分>50分。
(1)8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脑血管病药物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综合性干预方法:①患者健康信念的培养与建立:首先制定健康教育培训计划和培训方式,由健康教育护士每周2次对各病房患者集中进行健康信念的培养与教育。向患者详细讲解有关脑血管病的临床表现、病因、药物治疗等基本知识。针对患者实际情况对其认知、心理、情绪等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强化患者应激情况的处理能力,保持乐观情绪,减少悲观、自责、失望等负面情绪的影响,使患者感受到健康教育带来的好处,增强其战胜疾病的自信心和决心;引导、鼓励患者向护士、医务人员及亲朋好友倾诉,以便及时获得有效的心理疏导与安慰。②实施温情护理模式:营造温馨的住院环境,保持病房环境卫生清洁、空气清新、温度适宜,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人性化护理及规范化服务。③家庭护理干预:对家庭成员的不良心理进行干预,避免家属把抑郁、焦虑、紧张、担忧、恐惧等不良情绪感染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现家属对患者过分保护或过分焦虑应及时给以解释,患者与家庭成员之间发生冲突和隔阂时,应从利于患者健康的角度,适当做调节工作,为患者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指导患者及家属学习疾病的有关知识及预防复发的常识,提高他们应对问题及化解问题的能力,避免和消除不良情绪的出现。④音乐疗法:每周定时在病房内播放清新舒缓的音乐,每次30min,患者全身放松,轻闭双眼,可坐可卧,在播放特定背景音乐的同时由健康教育护士对患者进行语言诱导,诱导语言的节奏、内容、声音的大小应与治疗目的相匹配,2周为1个疗程。具体诱导方式按以下几方面进行:以音乐为背景的积极性暗示的语言诱导、催眠的语言诱导、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的语言诱导、呐喊与宣泄的语言诱导、对母爱的感恩的语言诱导、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的语言诱导等。
(2)评价方法[2]:治疗中抑郁状态的轻重程度变化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来评定,焦虑患者的主观感受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来评定。
2组治疗后SAS、SDS评分均比治疗前大幅度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治疗后SAS、SDS评分下降程度比对照组下降程度大,与对照组治疗后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脑卒中所伴发的神经系统症状对患者生理功能造成的影响,限制了患者的社会活动,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及人际交往,患者的角色功能不能很好的履行,会有一种挫败感,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加重患者的躯体症状,有学者经研究后证实[3],卒中后的焦虑、抑郁状态会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和神经功能的康复,且焦虑、抑郁缓解越慢、程度越重者日常生活能力越低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也越严重。心理干预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有学者认为[4],音乐可调节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缓解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紧张度,从而促进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的恢复。本研究对44例脑中风伴焦虑、抑郁的患者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采用的音乐疗法是干预方法之一,结果表明音乐对患者情绪稳定、提高自信等方面效果显著,明显改善脑中风患者中风后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进而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在治疗的过程中,我们同时对家属的负性情绪也进行干预,从而减少了来自家庭的不良刺激,改善了患者家庭环境中的人际关系,促进了患者的心理康复。
总之,以家庭情感支持、音乐疗法、健康信念的培养、温情护理等为主要措施的综合性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患者脑中风后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进而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1] 中华神经学会.脑血管疾病分类诊断·临床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4):376~381.
[2] 汪向东,王西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7,194~195,235~236.
[3] 王昕,贺燕.肖春玲,等.帕罗西汀并心理干预治疗卒中后抑郁和焦虑共病者8l例临床观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8):564~566.
[4] 顾红.音乐干预的特征[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8):164~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