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凤荣
(云南省西盟县人民医院 云南西盟 665743)
2009年3月25日我县某小学某班作为勤工俭学,在老师带领下到苗圃地进行育苗袋灌装育苗,54名同学因误食所灌装桐油籽造成集体中毒,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经我院积极救治54例误食桐油籽中毒患者全部治愈,现报道如下。
我院2009年3月25日收治因误食桐油籽出现中毒症状的小学生54例,误食桐油籽少者2~5粒,多者20多粒。
全部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头昏、腹痛、腹泻、发热、心慌、胸闷等症状,其中7例病情比较危重,一度出现心律失常等症状。
根据GB 14938-94《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1]及WS/T 6-1996《桐油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2]的规定,本次集体中毒事件认定为由桐油籽引起的食物中毒。
患者入院后立即组织医护人员给予口服1∶5000高锰酸钾溶液洗胃,灌入20%甘露醇导泻;输液纠正水电解质平衡,轻度脱水者口服补液,中重度者给予静脉补液,同时给予静滴大量维生素C,口服烟酸、葡萄糖醛酸内酯,腹痛口服颠茄合剂等对症治疗。54例患者经以上治疗后,病情逐渐缓解,症状消失,均治愈出院。
桐油籽主要含有桐子酸和异桐子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属于低毒或微毒的有机酸类物质,误食桐油籽后可致急性中毒,进入体内通过-氧化而代谢,首先形成脂肪酰辅酶A,后经转化分解生成乙酰辅酶A,使脂肪酸脱去2个碳原子,乙酰辅酶A大部分进入三羧酸循环,多余的缩合为乙酰乙酸,进入其他合成代谢。急性中毒的潜伏期为0.5~4h[3],毒性作用表现为对胃肠粘膜的强烈刺激和吸收入血后对肝脏、心脏、胃脏及神经系统的损害。轻者仅表现为恶心、头晕、胸闷,中度中毒可出现恶心、呕吐、剧烈腹痛、腹泻,因呕吐、腹泻导致失水、低钾等水电解质平衡失调,重度可出现肾病样肾损害,尿中出现蛋白、管型和红细胞,肝脏受损致中毒性肝病样表现,如肝区疼痛、肝大,肝代谢异常,此外,还可能出现肌肉疼痛、头晕、头痛、乏力甚至呼吸困难、昏迷、休克、心脏麻痹及惊厥等[3]。本组54例中毒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头昏、腹痛、腹泻等症状,提示桐油籽中毒可出现强烈的胃肠道刺激症状。
抢救集体食物中毒患者时有秩序地组织抢救工作对抢救的成功起着非常重要作用。我院急诊科主任、护士长接到抢救任务后立即组织人员先进行抢救,上报院领导,通知有关人员赶赴急诊室,护理部并从各科室抽调护理骨干组成临时抢救护理组。对参加抢救人员进行分组,合理分工,注意人员调配,以便及时有效的抢救患者。同时向各科室和药房调集抢救物品与药品,作好抢救准备。迅速调集各科观察床,在候诊室、输液大厅和门诊大厅设立临时抢救床,并准备好抢救物品。同时联系病房准备好急诊抢救工作。患者陆续入院时按中毒程度将其分轻、中、重度分别安置,做到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紧张快捷地进行有效抢救。
治疗时应视病情给予催吐、导泻、补液及保护胃粘膜等对症支持,重者需保护肝、肾功能及抗休克处理。通过本组病例观察提示,桐油籽中毒如能早发现、早诊断,治疗上及早应用保护细胞膜药物、护肝、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营养心肌等对症支持治疗,可以很快康复。
3.3.1 催吐、洗胃 催吐、洗胃是抢救的关键[4],争取以最快的速度将尚未被吸收的毒物从胃中迅速排出,对进食时间短、意识清醒,能配合的采取催吐洗胃法;必要时对进食量多、症状重者给予洗胃。患者入院后立即教会其用压舌板刺激咽喉部而达到催吐作用,效果不佳者给予口服少量硫酸铜后再刺激咽喉达到催吐目的,必要时可给予温水洗胃方法迅速清除。
3.3.2 建立静脉通道,促进毒物排泄 静脉输液可稀释和促进毒物排泄。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大量快速输液,并应用药物治疗,以达到解毒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
3.3.3 保护胃枯膜 洗胃后禁食6~8h,给予患者口服新鲜消毒牛奶、蛋白水之类保护胃粘膜,而后根据患者情况逐渐恢复正常饮食。此外,遵医嘱应用保护胃粘膜药物治疗。
3.3.4 对症处理 桐油中毒无特效解毒剂,主要是防止毒物继续吸收,其次以补液处理为主,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补液不能过量过快,以免发生急性肺水肿,并要注意患者腹部保暖。
3.3.5 加强心理护理 急性中毒患者因突然发病,自觉症状明显,病情发展迅速,因此护理人员在急救过程中应沉着、冷静,忙而不乱,解释桐油籽中毒的有关知识,操作技术应熟练,操作之前给患者作适当的解释。抢救中发现患者对插胃管恐惧心理很明显,惧怕痛苦,应向患者解释洗胃的重要性,告诉其如何配合插管和洗胃,不能动作粗暴,以免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洗胃及补液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患者病情观察,洗胃中注意患者有无面色苍白、脉搏细速及血压变化,观察洗胃液的性状以防发生胃粘膜出血、胃穿孔等[5],导泻后了解排便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
由于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呕吐、腹泻,或发热、出汗,体内因大量水分丢失而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脱水和低钾血症,应鼓励患者多饮淡盐水,不要因害怕而不喝水,饮食以面糊、红糖稀饭或蛋清等半流质为主,有严重消化道出血者应禁食12~24 h,同时加大输液量。
儿童家长和学校老师必须加强对儿童行为的严密监护和管理,加强对儿童的饮食卫生和饮食安全的指导和教育,提高儿童的饮食卫生和饮食安全意识,使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不随便吃食来源不明的食物,从而有效地杜绝上述类似事故的发生,确保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卫生监督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严格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对取得卫生许可的经营单位的食品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卫生知识培训并加强宣传,严禁把非食品作为食品使用,引导公众树立健康、卫生、安全的消费理念。加强对学校集体食堂及学校周围餐饮业经营单位的经常性卫生监督,切实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医务工作人员在学习、处理常见食物中毒的诊断、救治知识的基础上也要加强对稀有、罕见物品食物中毒诊断救治知识的学习,丰富知识、积累经验,以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桐油籽急性中毒治疗上无特殊解毒剂,主要是对症处理,对凡误食者无论有无中毒表现均应以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温水洗胃或药物催吐,硫酸镁导泻等以排除毒物。大量补液,适当使用利尿剂加速毒物的排泄,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保护肝肾功能等,只要早期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急性桐油籽中毒的预后良好。
[1] 食品卫生国家标准汇编(5).G B 14938-94.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9:289~291.
[2] 食品卫生国家标准汇编(5).WS/T 6-1996.桐油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9:297~298.
[3] 赵燕,白亚军,易秀英,等.71例桐油中毒病人的救治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37.
[4] 高观敏,谢利,燕东盛.一起小学生桐油中毒的调查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6,22(10):756~757.
[5] 董贤明,沈洁,魏红玲,等.抢救79例桐油集体中毒临床体会[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1):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