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美拉唑新三联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幽门螺杆菌再感染的疗效观察

2012-08-15 00:47:13孙立杰
中国卫生产业 2012年2期
关键词:副作用螺杆菌幽门

孙立杰

(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龙凤区东光街道龙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黑龙江大庆 163711)

近年来,许多文献已经证实以奥美拉唑、铋剂为基础的四联疗法对十二指肠溃疡幽门螺杆菌再感染的病症有着较高的疗效,1周HP根除率达到80%以上[1],可是在副作用和HP根除率上的疗效并不十分理想。故本文以奥美拉唑新三联疗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幽门螺杆菌再感染的疗效与之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在对此类疾病的治疗上的新思路和更好的治疗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自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74例十二指肠溃疡幽门螺杆菌再感染复发患者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其中观察组患者男22例,女15例,年龄25~55岁;对照组患者男21例,女16例,年龄27~56岁。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胃镜检查确诊为十二指肠溃疡幽门螺杆菌再感染复发,以上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无服用抗菌药物、质子泵抑制剂等相关药物的情况。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奥美拉唑、左氧氟沙星和克拉霉素进行治疗,给予患者奥美拉唑20mg/次,2次/d口服,左氧氟沙星200mg/次,2次/d口服,克拉霉素500mg/次,2次/d口服;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丽珠得乐、阿莫西林及甲硝唑进行治疗,给予患者奥美拉唑20mg/次,2次/d口服,丽珠得乐220mg/次,2次/d口服,阿莫西林100mg/次,2次/d口服及甲硝唑400mg/次,2次/d口服。2组患者均进行为期1周的治疗,之后继续服用奥美拉唑100mg/次,2次/d口服4周。治疗结束后对2组患者分别进行胃镜检查并统计对比疗效。

1.3 疗效评定

溃疡疗效评定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胃镜检查显示溃疡消失或存在疤痕视为痊愈;胃镜显示溃疡消失但是仍存在炎症视为显效;胃镜显示较治疗前溃疡面积明显缩小视为有效;溃疡面积缩小不明显或较治疗前出现加重视为无效。

1.4 副作用观察

观察并统计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副作用反应,分为4个等级:0级(无副作用);1级(患者需要提醒方能感觉不适,对生活和工作不构成影响);2级(能感觉到不适,对生活和工作造成轻度影响);3级(明显出现副作用,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需立刻停药或调整)。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软件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据计量以(±s)来表示,组间比较则采用t检验;计数量以百分比显示,组件比较使用χ2来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结束后对2组患者进行为期2个月的随访,并复查胃镜。以上患者均能完成治疗及随访,观察组的溃疡愈合率、HP根除率及副作用发生率分别为91.89%(34)、97.29%(36)及10.81%(4);对照组的溃疡愈合率、HP根除率及副作用发生率分别为83.78%(31)、89.18%(33)和21.62%(8)。

3 讨论

由于十二指肠溃疡幽门螺杆菌再感染复发的概率较高,这也导致根除HP成为了治疗溃疡和防止复发的最主要治疗途径。但是随着许多地区HP对甲硝唑、阿莫西林等药物的抗药性产生[2~3],四联疗法的效果开始逐渐降低,尤其是在HP根除率上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而且在副作用发生率上,四联疗法也有一定的改进性。在这两方面奥美拉唑的新三联疗法均相对于四联疗法有着较好的进步,且在HP根除率和副作用发生率上的优势较为明显。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奥美拉唑新三联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幽门螺杆菌在感染的疗效显著,且副作用较小,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和应用。

[1] 刘文忠.幽门螺杆菌研究进展[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

[2] 张万岱,徐智民.幽门螺杆菌研究现状及共识[J].世界华人杂志,2000,8(10):1084~1087.

[3] 史彤,刘文忠,萧树东,等.上海地区幽门螺杆菌对抗生素耐药率的变迁[J].中华内科杂志,2000,39(6):576.

猜你喜欢
副作用螺杆菌幽门
徐长风:核苷酸类似物的副作用
肝博士(2022年3期)2022-06-30 02:48:28
远离幽门螺旋杆菌 分餐真的很必要
中老年保健(2021年5期)2021-12-02 15:48:21
幽门螺杆菌阳性必须根除治疗吗
当心紧急避孕药的副作用
口腔与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中外医疗(2015年16期)2016-01-04 06:51:42
彼格梨
幽门螺杆菌重组蛋白OipA6间接ELISA法的建立
氢化可的松严重副作用1例
西南军医(2014年5期)2014-04-25 07:42:49
不同胃黏膜病变中TFF3表达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