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娟,刘明亮,李 娟,安 智,程延娜,高爱民,雒 华,王妍妮,刘华刚
世界卫生组织于1997年明确宣布肥胖是一种疾病。据估计,全世界有近3亿肥胖患者;在我国,肥胖症的发病率也迅速增加。流行病学资料显示,1998年在我国14~64岁的人群中,超重人数已逾1亿,并且呈现不断增长趋势[1]。无论是前瞻性研究还是回顾性资料分析均表明,肥胖是许多疾病的起源,肥胖不仅容易导致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脂、脂肪肝、胆石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恶性肿瘤等,还能导致肾脏疾病。由肥胖所致的肾脏疾病称为肥胖相关性肾小球病 (ORG),包括肥胖相关性肾小球肥大症 (OBGM)和肥胖相关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OB-FSGS)。该病由Weisinger等[2]于1974年首次报道。近年来随着肥胖患者的日渐增多,ORG发病率也迅速增加,Kambham等[3]于1986—2000年对6 818例肾活检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发现ORG所占比例由1986—1990年的0.2%上升至1996—2000年的2.0%,且与肥胖发病率升高密切相关。国内陈慧梅等[4]报道,2002年2月—2006年11月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肾脏病研究所经肾活检确诊的ORG所占比例由0.62%上升至1.0%。
患者肥胖,肾病起病隐匿,早期仅表现为微量清蛋白尿,多数患者在就诊时已经发展为显性蛋白尿,尿蛋白量为少到中等量,部分患者的尿蛋白可达肾病综合征范围,有些患者在就诊时就出现中、大量尿蛋白。肾小球滤过率 (GFR)逐渐下降,而后血肌酐水平升高,本病镜下血尿发生率低,不出现肉眼血尿;水肿程度较轻,半数患者合并高血压、高尿酸血症或高脂血症等,此外还有一些患者伴有糖代谢异常 (如糖耐量降低)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表现。
光学显微镜检查是确诊本病的关键,并能清楚区分OBGM和OB-FSGS,其共同病理表现为肾小球体积增大;其中OB-GM仅见肾小球肥大,OB-FSGS在肾小球肥大的基础上出现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3,6-13],且多呈经典型,即门部FSGS,但也能出现其他类型[3]。免疫荧光检查OB-GM常呈阴性。而OB-FSGS与原发性FSGS相似,在病变肾小球的受累节段上可见到IgM和C3沉积。电镜检查在大量蛋白尿患者中可见节段性肾小球足突融合[3,7]。
3.1 诊断 对于ORG,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谌贻璞[14]认为可参考以下标准进行诊断:(1)肥胖;(2)临床以蛋白尿为主,从微量清蛋白尿直至出现大量蛋白尿,但是大量蛋白尿患者很少出现肾病综合征,OB-GM患者早期GFR可增高,OB-FSGS患者晚期可出现肾功能损害;(3)病理检查可见肾小球肥大,伴或不伴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4)能排除其他肾脏疾病。
3.2 鉴别诊断
3.2.1 良性小动脉硬化性肾硬化症 又称高血压肾硬化症,因为高血压可造成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害而出现微量清蛋白尿,进一步发展可出现蛋白尿及肾功能损害,故需与本病鉴别。前者蛋白尿较轻,起病前有较长的高血压病史 (一般≥10年),肾小管功能损害早于肾小球功能损害,肾脏病理检查可见小动脉硬化,即入球小动脉玻璃样变,小叶间动脉及弓状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及增厚,而后者为肾小球弥漫性肥大或局灶节段性硬化。
3.2.2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损害I期患者肾脏病理检查即可见肾小球肥大,Ⅱ、Ⅲ期时可出现微量清蛋白尿,随病程进展可出现大量蛋白尿及肾功能损害,肾脏病理检查可见结节性或弥漫性肾小球硬化,且患者血糖明显升高,而ORG活检则多呈节段性,增生性病变不明显。
3.2.3 继发性FSGS 肾单位减少 (如反流性肾病、肾脏发育异常、孤立肾等)、HIV或二醋吗啡相关肾病等均可引起FSGS,可依据病史及原发病特征做出鉴别。
3.2.4 特发性FSGS 特发性FSGS起病年龄较轻,临床表现为典型的肾病综合征,水肿及低蛋白血症较突出,行肾活检病理检查鉴别,OB-FSGS起病年龄较大,水肿及低蛋白血症不明显,但动脉粥样硬化严重。
目前发现部分OB-FSGS能缓慢进展至ESRD,尽管其进展速度比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慢[3,7,9-11,13]。Praga等[9]报道,OB-FSGS患者5年及10年肾脏成活率分别为77%和51%,预后与确诊时患者的血肌酐水平及肌酐清除率相关,也与肾穿刺活检病理检查球性硬化肾小球百分比、肾间质纤维化及肾小管萎缩程度有关,故一旦确诊ORG即应给予积极干预治疗,以阻止或延缓肾脏病进展。
4.1 减轻体质量治疗 本病系由肥胖所致,故减肥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减轻体质量能减轻高滤过肾单位的负荷,改善肾小球基膜功能及结构异常,降低血浆肾素及醛固酮水平,同时降低血三酰甘油水平,减少肾损害的发生[15-16]。肥胖的防治需采取综合措施,首先要加强对肥胖危害性及防治策略的宣教,提倡建立科学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减少热量和脂肪的摄入,加强体育运动,预防肥胖的发生。良好的饮食习惯和方式是防治肥胖的关键,无论采用何种减肥方案,在禁食的同时应增加运动量,运动可能有利于肌肉中糖原的储存。中等强度的运动量坚持3个月,可使体质量平均减少2~5 kg。
4.1.1 减肥药物治疗 当上述治疗无效时可考虑应用减肥药物,但不能作为首选治疗,也不能不结合运动、饮食、生活方式等单独使用。目前采用的减肥药按其作用机制大致分为3类:(1)食欲抑制剂,大部分的减肥药属于此类,主要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减少饥饿感而达到控制能量摄入的目的。临床应用后虽显示不同程度的作用,但其效能有限 (一般仅能降低原体质量的5%~10%),且个体差异较大,在综合减肥方案中仅用于辅助治疗,其减肥疗效常在用药后6个月左右达高峰。按其作用机制又可分为3类:①作用于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的药物 (拟交感类),如芬特明、安非拉酮;②作用于五羟色胺神经递质的药物,如氟西汀、盐酸西布曲明等;③作用于内源性大麻酯的药物。(2)增加代谢率、脂肪降解和生热作用的药物。(3)作用于胃肠道,降低脂肪吸收的药物和纤维素,如奥利司他。应用这些减肥药物时,必须注意其不良反应,例如盐酸西布曲明能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奥利司他能导致脂肪泻、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等。
4.1.2 手术治疗 只限于反复使用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和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无效的严重肥胖患者 (BMI>40 kg/m2),手术方式有空回肠分流术、胃分割术或垂直捆绑胃成形术。
4.2 胰岛素增敏剂治疗 胰岛素抵抗在本病的发病中发挥一定作用,故可考虑应用胰岛素增敏剂治疗,包括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及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如吡格列酮)。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进入靶细胞后与核受体结合,激活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PPAR-γ)核转录因子,调控多种糖、脂代谢基因的转录,使胰岛素作用放大,增强胰岛素在外周组织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双胍类药物通过肝细胞膜G蛋白恢复胰岛素对腺苷环化酶的抑制,减少肝糖异生及肝糖原输出,促进无氧糖酵解,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但是用这两类药物治疗肥胖及本病时,必须充分了解其利弊。二甲双胍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表现为口干苦和金属味、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等,但在肾功能不全时禁用,因为该药以原形形式从尿中排泄,肾功能不全时药物在体内蓄积,可引起严重的乳酸酸中毒。噻唑烷二酮类在肾衰竭时仍能应用,而且不需调节剂量,但该药可诱发体质量增加、水肿、高胆固醇血症等。胡伟新等[17]研究表明,大黄的有效成分大黄酸能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及脂质代谢,建议在本病中早期应用。
4.3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治疗 由于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参与了本病的发生[5,16,18-19],所以可应用 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ARB)进行治疗。20世纪至本世纪初的各大临床研究均证实ACEI/ARB除能降低血压外,还能降低肾小球囊内压,具有独立于降压效果之外的肾脏保护作用[7,9,18],可降低尿蛋白;还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脂质代谢,抑制脂质过氧化。
在应用ACEI/ARB的过程中应注意监测肾功能及血钾水平。因为应用后会导致出球小动脉扩张,球内“三高”症状降低,使血肌酐水平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上升幅度≤35%是正常反应,可不停药,但若大于此值则应停药[20-22]。
肥胖的高发病率和高危后果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的杀手,肥胖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系统面临的新挑战,ORG随肥胖发病率的增加而增加,但目前对其诊断意识并不高,故对本病的认识亟待提高。总之,ORG的治疗应首先强调减轻体质量,同时还要针对患者伴有的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胰岛素抵抗、糖尿病、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的各组分进行治疗。
1 王吉耀.代谢综合征[M].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08.
2 Weisinger JR,Kempson RL,Eldridge FL,et al.The nephrotic syndrome:a complication of massive obesity [J].Ann Intern Med,1974,81(4):440-447.
3 Kambham N,Markowitz GS,Valeri AM,et al.Obesity-related glomerulopathy:an emerging epidemic [J].Kidney Int,2001,59(4):1498-1509.
4 陈慧梅,刘志红,李世军,等.肥胖相关性肾病患者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病理特征分析[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8,14(1):30-37.
5 徐丰博.肥胖相关性肾小球病的研究进展[J].国际泌尿系统杂志,2009,29(5):709.
6 程虹,谌贻璞,张聪,等.两种肥胖相关性肾小球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08,47(11):946-947.
7 董葆,陈文,程虹,等.肥胖相关性肾小球硬化症的临床与病理表现 [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2,18(6):389-392.
8 Praga M,Morales E,Herero JC,et al.Absence of hypoalbuminemia despite massive protienuria in 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 secondary to hyperflitration [J].Am JKidney Dis,1999,33(1):52-58.
9 Praga M,Hernandez E,Morales E,et al.Clinical features and longterm outcome of obesity-associated 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J].Nephrol Dial Transplant,2001,16:1790 -1798.
10 Adelman RD.Obesity and renal disease[J].Curr Opin Nephrol Hypertens,2002,11:331 -335.
11 Tran HA.Obesity-related glomerulopathy[J].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4,89(12):6358.
12 Srivastava T.Nondiabetic consequences of obesity on kidney[J].Pediatr Nephrol,2006,21(4):463 -470.
13 Ahmed MH,Khalil AA.Obesity-related glomerulopathy:anther nail in the coffin of the the epidemic of end-stage renal disease[J].J Clin Pathol,2007,60(5):582.
14 谌贻璞.肾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1.
15 张波,沈淑琼,胡伟新,等,肥胖与肾脏病[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2,11(3):277.
16 李杨麟.肥胖相关性肾病的研究进展 [J].临床内科杂志,2006,23(9):647-648.
17 胡伟新.肥胖相关性肾病的治疗 [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5,14(4):339.
18 Huang Y,Wongamorntham S,Kasting J,et al.Renin increases mesangial cell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1 and matrix proteins through receptor-mediated,angiotensinⅡ-independent mechanisms[J].Kidney Int,2006,69(1):105 -113.
19 沈雯雯,刘志红,陈慧梅,等,肥胖相关性肾病:体重指数与蛋白尿的关系[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9,18(6):510-512.
20 方玉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4):1159.
21 方玉婷.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5):1510.
22 周飞,钟晓琴.血管紧张素Ⅱ对肾脏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新进展 [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