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民
分泌性中耳炎临床治疗分析
李卫民
分泌性中耳炎;单纯性鼓膜切开;鼓膜切开术加灌药冲洗
截选2009年3月至2012年2月间来我院就诊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54例。诊断标准参照参考文献[1,2]。以鼓膜切开术加灌药冲洗组为观察组,共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6~70岁,平均(25±4.3)岁;其中左耳患病者3例,右耳患病者4例,双耳患病者23例;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达5年;上呼吸道感染16例,鼻部炎症5例,腺样体肥大5例,扁桃体炎3例,腮腺炎1例,糖尿病2例。
以行单纯性鼓膜切开患者为对照组共24例,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7~68岁,平均(24±4.5)岁;左耳患病者2例,右耳患病者4例,双耳患病者18例;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达3年;其中,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2例,鼻部炎症4例,腺样体肥大4例,扁桃体炎2例,腮腺炎1例,糖尿病1例。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单纯的鼓膜切开治疗,具体如下:在局麻或全麻状态下,行后下象限切开鼓膜,并抽吸鼓室内的分泌物,术后常规抗生素治疗3~5 d。如头孢孟多,6~14岁者1.0 g,15~17岁者1.5 g,≥18岁患者2.0 g。
观察组在对照组单纯鼓膜切开抽吸鼓室内分泌物的基础上,加用5 mg地塞米松+20 ml(0.9%)氯化钠溶液在鼓膜切口处向中耳腔内反复冲洗,直到冲洗液清晰或者患者感到鼻咽部有药液为止,冲洗完后按压耳屏数次,再在鼓室内灌注10万单位尿激酶并在外耳道塞棉球,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用药同对照组。随访6个月至3年,询问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变情况。
2.2 疗效标准 参考文献[1]。临床痊愈:切口愈合,临床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听力恢复正常,咽鼓管功能恢复,鼓膜运动恢复,骨气导差≤10 dB,声导抗A型曲线。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大部分消失,听力改善,骨气导差>10 dB,但较术前缩小≥10 dB,声导抗由B型恢复成C或As型;C型恢复成As型或仍为C型。无效:临床症状与体征前后无明显变化,纯音测听无改善,声导抗无改善。
观察组30例,53耳,其中临床治愈耳数37耳,有效2耳,无效14耳,临床治愈率69.81%,总有效率为73.58%。对照组24例,42耳,其中临床治愈耳数20耳,有效4耳,无效18耳,临床治愈率47.62%,总有效率57.1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显示,观察组临床治愈率与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并以听力下降、耳痛、耳鸣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其病因十分复杂,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数人认为咽鼓管阻塞及咽鼓管功能不良是其发病和复发的重要原因[3]。除此外,细菌感染和免疫因素也是导致分泌性中耳炎发病主要原因,本案中显示,其多并发上呼吸道感染及鼻炎等。
本案临床疗效显示鼓膜切开后并进行冲洗灌组,患者的病情改善明显优于单纯鼓膜切开组患者,分析原因在反复冲洗咽鼓管能将咽鼓管内的炎性物质冲出,有利于咽鼓管黏膜的恢复。再者,冲洗液地塞米松为糖皮质激素,它可降低中耳炎分泌物的黏稠性,稳定细胞膜上的磷脂,并可有效抑制花生四烯酸及相关炎症物质的形成,并增强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并促使咽鼓管周围淋巴组织萎缩,以达消炎之目的[4]。最后灌入的尿激酶为蛋白水解物可以有效溶栓和降解纤维蛋白原[5]。综上所述,分泌物抽出后,能否营造一个好的环境也是其是否全愈的关键,本案疗效显示,分泌性中耳炎通过鼓膜切开并灌药冲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有效提高患者听力水平,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好方法,值得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1] 刘利敏,罗军,董明敏.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疗效观察.中华耳科学杂志,2009,7(2):126-129.
[2] 刘兴,汪常伟,指导:陈协云.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泌性中耳炎20例临床观察.2005,11(7):47+61.
[3] 黄选兆,汪吉宝,孔维佳.实用耳鼻喉头颈外科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48-855.
[4] 付慧红,张爱民,王凤荣.d-糜蛋白酶、地塞米松液在分泌性中耳炎中的疗效观察.中国药物与临床,2006,6(5):394-395.
[5] 刘佳辉.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进展.河北医药,2009,(2):57-58.
453000 新乡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
分泌性中耳炎(简称SOM)是耳鼻喉科常见病,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单纯性鼓膜切开与鼓膜切开术加灌药冲洗临床疗效,探讨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治疗方法,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