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批尔雅义疏》同族词疏证七则

2012-08-15 00:43胡世文
关键词:广韵古音尔雅

胡世文

(浙江海洋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舟山 316000)

黄侃(1886-1935),字季刚,湖北省蕲春县人,近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手批尔雅义疏》(以下简称《手批》)是黄氏从事语源研究实践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其批语中系联了大量的同族词。由于没有经过系统整理,且大多缺乏验证,因而其中有很多还未为世人所知晓。笔者选取其中部分未被现当代学者证实的同族词进行了疏理和考证,以证明它们彼此之间确实存在同源关系。

一、荎︰挃

《释木》“:藲,荎。”黄侃《手批》“:荎之言挃也。”①

语音上“,挃”古音为端纽质部开口三等短入,“荎”古音为定纽脂部开口三等,二者定端旁纽,脂质对转,有音转关系。词义上“,挃”为刺“,荎”为刺榆,它们有共同的意义核心“刺”,故为同族。

疏证:挃,《广雅·释诂》“:挃,刺也。”王念孙《疏证》“:《说文》‘:,刺也。’……《玉篇》‘:,挃也。’挃与声近义同。”荎,《尔雅》本经郭注“:今之刺榆。”《广韵》“:荎,刺榆。”今按,从“至”声之字多有“刺”义,如,《广韵》“:,鱼名。”鱼的背鳍上有8 根硬刺,并由此而得名[1],可知“”有“刺”义。,《集韵》引《字林》:“,刺履底也。,《广韵》“:,,爱触忤人也。”今按,顶撞、骂人给人的感觉就象被刺一样,故“”有“刺”义。,《说文》“:,刺也。”段注“:刺者,直伤也。”以上诸字皆从“至”声而有“刺”义,可知黄说不误“,荎︰挃”为一组同族词。

《释虫》“:螜,天蝼。”黄侃《手批》“:《本草》陶注:‘蝼蛄自腰以前甚涩,自腰以后甚利。’案,《说文》:,犬属,腰以上黄,腰以下黑,食猴。是腰上腰下异色,与螜腰上腰下异性同,故同从声矣。”②

三、睔︰棆

《释木》:“棆,无疵。”黄侃《手批》:“《说文》:‘棆,毋杶也。从木,侖声。’从侖声有大义。睔,大目也。见《管子·地员篇》。”③

语音上,“睔”为见纽文部合口一等,“棆”为来纽文部合口三等,二者文部叠韵,声纽依王力《同源字典》音转规则相隔较远。但《广韵》“睔”有三音:古困切、卢本切、胡本切,郑张尚芳先生拟其上古音分作:Kuuns、gruunɁ、guunɁ。而其“棆”的拟音为run[2]。依此,二者古音可以形成音转关系。语义上,“睔”为大目,“棆”为大木,它们有共同的意义核心“大”,故为同族。

疏证:棆,《说文》:“棆,毋杶也。”《尔雅》本经郭注:“棆,楩属,似豫章。”邢疏:“棆,美木也,无庛病。”《玉篇》:“棆,木名。”《广韵》:“棆,木名。”今按,《山海经·西山经》:“其木多枏豫章。”郭注:“豫章,大木。”“棆”似豫章,亦大木也,故邢昺谓之“美木”,美亦大也。睔,《说文》:“睔,目大也。”《玉篇》:“睔,大目也。”《广韵》:“睔,大目也。”今按,从“仑”声之字多有“大”义。如轮,高大貌。《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郑注:“轮,高大也。”纶,粗大的丝线。《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孔颖达疏:“纶粗于丝。”《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刘勰《文心雕龙·情采》:“固知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玉篇》:“纶,宽也。”“宽”亦“大”也。以上诸从“仑”声之字在“大”义上构成一组同族词。则黄说是,“睔︰棆”为一组同族词。

四、憋︰鷩

《释鸟》:“鷩雉。”黄侃《手批》:“《释名》:鷩雉,山雉也。鷩,憋也。性急憋不可生服,必自杀也。潘岳《射雉赋》:山鷩悍害。《方言》:憋,恶也。注:憋怤,急性也。……”④

语音上,“憋”与“鷩”古音同为帮纽月部开口三等。语义上,“憋”为恶,“鷩”为急性且恶的鸟,它们有共同的意义核心“恶”,故为同族。

疏证:鷩,《说文》:“鷩,赤雉也。”《尔雅》本经郭注:“似山鸡而小冠,背毛黄,腹下赤,项绿色鲜明。”《本草纲目·禽部》:“鷩,性憋急耿介,故名。”《山海经·中山经》:“(岷山)其鸟多翰鷩。”郭注:“白翰赤鷩。”《文选·潘岳<射雉赋>》:“山鷩悍害,猋迅已甚。”徐爰注:“鷩,其性悍戾憨害,飞走如风之猋也。”憋,《方言》卷十:“憋,恶也。”《广雅·释诂》:“憋,恶也。”王念孙《疏证》:“是凡言憋者,皆恶之义也。”《后汉书·董卓传》:“羌胡憋肠狗态,臣不能禁止。”李贤注:“言羌胡心肠敝恶,情态如狗也。《续汉书》敝作憋。《方言》云:‘憋,恶也。’”《玉篇·心部》:“憋,急性也。”《广韵》:“憋,急性貌。”今按,《说文》:“敝,一曰败衣。”段注:“引申为凡败之称。”“破衣”令人厌恶。故“敝”含“恶”义。从“敝”声之字亦多含“恶”义。如獘,《说文》:“獘,顿仆也。”段注:“俗又引申为利弊字。遂改其字作弊。训困也,恶也。”《周官·司弓矢》:“句者谓之獘弓。”郑注:“獘,犹恶也。句者恶,则直者善。”弊,《吕氏春秋》:“土弊则草木不长。”高诱注:“弊,恶也。”蹩,《说文》:“蹩,跛足也。”彆,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彆,弓戾也。引申为不顺。”“跛足”、“不顺”皆令人厌恶也。嫳,《说文》:“嫳,易使怒也。”《慧琳音义》卷二十六:“嫳,性急疾姤也。”《广雅·释诂》:“嫳,怒也。”胡继明以“獘、憋”为同源,指出:“‘獘’、‘憋’从‘敝’得声……可把‘敝’看作这组同源词的源词”[3],甚是,惜未系联“鷩”等从“敝”声之字,实则前述诸字皆当同族。“憋︰鷩”为一组同族词,黄说不误。

五、跳︰狣

《释畜》:“绝有力,狣。”黄侃《手批》:“狣之言跳也。与奋、迅同意。”⑤

语音上,“跳”为透纽宵部开口四等,“狣”为定纽宵部开口三等,定透旁纽,宵部叠韵,二者古音有音转关系。语义上,“跳”为双腿或单腿用力使身体突然离开原位,“狣”为体壮力大的狗,它们有共同的意义核心“高远”,故为同族。

疏证:狣,《尔雅》本经邢疏:“(犬)壮大绝有力者,名狣。”《广韵》:“狣,犬有力也。”《玉篇》:“狣,绝有力。”跳,《说文》:“跳,蹶也。”钱坫《斠诠》:“《通俗文》:‘超踊曰跳。’”《楚辞·九辩》:“见执辔者非其人兮,故駶跳而远去。”洪兴祖《补注》引陆德明《释文》:“跳,徒聊切,跃也。”今按,“兆”声可表“长远”义(在词义中具体可表现为“长、深、高、远、大”等义)。如铫,《集韵》:“铫,长矛也。”《吕氏春秋·简选》:“可以胜人之长铫利兵。”高诱注:“铫,读曰苇苕之苕。”,《玉篇》:“,长也。”桃,《集韵》:“桃,长枋,可以抒物于器中者。通作‘挑’。”窕,《说文》:“窕,深肆极也。从穴,兆声。”王筠《句读》:“深肆,盖即深邃。”《尔雅》:“窕,肆也。”王引之《经义述闻》:“窕、肆,皆谓深之极也。”眺,《集韵》:“眺,远视。”《礼记·月令》:“是月也,毋用火南方,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絩,《集韵》:“絩,缯长貌。”以上诸从“兆”声之字或含“长”义,或有“深”义、“远”义、“大”义等,皆当同源。“跳”为双腿或单腿用力使身体突然离开原位,这个动作从纵向看有“高”义,从横向看有“远”义。“狣”为狗之强大者,而狗好奔跑跳跃,体壮力大的狗,其跳跃亦高远也。“狣”之强大与“跳”之高远同意,它们与前述诸从“兆”声之字同源。“跳︰狣”为一组同族词,黄说不误。

六、串︰贯︰毌

《释诂》:“串、贯,习也。”黄批:“串为毌字之变体,是串、贯亦同文。”⑥

语音上,“串”为昌纽元部合口三等,“贯”和“毌”古音同为见纽元部合口一等,它们韵部皆属元部,昌纽和见纽依王力《同源字典》古音通转规则相隔较远,但我们认定二者可以通转,故它们古音有音同或音转关系。语义上,“串”为穿,又为连贯而成的物品,“贯”为钱贯,又为穿,“毌”为穿物持之,它们有共同的意义核心“连贯”,故为同族。

疏证:串,《正字通》:“串,物相连贯也。”《广韵》:“串,穿也。”南朝梁简文帝《妾薄命》诗:“玉貌歇红脸,长颦串翠眉。”贯,《说文》:“贯,钱贝之贯。”《史记·平准书》:“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南朝梁简文帝《菩提树颂》:“红粒盈箱,青蚨委贯。”又为穿。《广雅·释言》:“贯,穿也。”《易·剥》:“贯鱼,以宫人宠。”陆德明《释文》:“贯,穿也。”毌,《说文》:“毌,穿物持之也。”桂馥《义证》引《苍颉篇》:“毌,穿也。”崔枢华以此训中“毌——穿”为声训[4],可从。《集韵》:“毌,穿物也。”《墨子·备城门》:“疏束树木,令足以为柴抟,毌前面树,长丈七尺一,以为外面。”今按,在贯穿义上,“毌、贯”实同一词。与之音近义通者有关(见纽元部),《说文》:“关,以木横持门户也。”《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孙斩鹿门之关以出奔邾。”杨伯峻注:“关为横木,故可枕,今谓之门栓。”“关”为门闩,穿贯闩眼以固门也,故引申为穿。《礼记·杂记下》:“见轮人以其杖关毂而转輠者。”孔颖达疏“:关,穿也。”有(见纽元部),《说文》“:,织绢从糸贯杼也。”段注“:以丝贯于杼中而后织,是之谓。”《玉篇》“:,织缉以丝贯杼也。”《广韵》“:,丝贯杼也。”有擐(匣纽元部),《说文》“:擐,贯也。”《左传·成公二年》“:擐甲执兵。”杜预注“:擐,贯也。”《国语·吴语》“:乃令服兵擐甲。韦昭注“:擐,贯也。”以上“关、、擐”与“毌、贯”音近义通,是一组同族词。又,“串”本为“毌”的变体,“贯”则为“毌”的后起区别字,故黄氏云“串、贯亦同文”。然“串”为穿,又泛指连贯而成的物品,音亦小变,为昌纽元部,属舌音章组,“毌、贯”则为见纽元部,属牙喉音见组。研究表明,上古舌音章组与牙喉音见组关系密切。蕫同龢、李方桂等曾揭示二者有互谐的情况,陈初生指出:“上古见系声母在发展过程中有一种向端系再向照三系(章组)发展的趋向性。”[5]就是主张牙音和舌音之间不能相互通转的王力先生,在其《同源字典》中也有例外。如《后汉书·何进传》“:帝躬擐甲介焉。”马融注“:擐,贯也。”王力《同源字典》引按“:(擐)即今所谓穿衣的穿。”[“6]擐”为见系字“,穿”为照三系(章组)字,王氏以之为同字,亦以其音可转也。此亦其证。则黄说不误“,串︰贯︰毌”为一组同族词。

七、讹︰化

《释言》:“讹,化也。”黄侃《手批》:“讹、化声通同训。……”⑦

语音上,“讹”为疑纽歌部合口一等,“化”为晓纽歌部合口二等,疑晓旁纽,歌部叠韵,二者古音有音转关系。语义上,“讹”为变化,“化”为变化,它们有共同的意义核心“变化”,故为同族。

疏证:讹,《尔雅》本经邢疏:“讹,匡正之化也。”郝疏:“讹者,吪之或体也。《说文》云:吪,动也。动作与变化义近。”《书·尧典》:“宅南交,平秩南讹。”孔传:“讹,化也。”化,《说文》:“化,教行也。”段注:“上之而下从谓之化。”徐灏笺:“按,教化即变化之引申。相承增偏旁,非二字二义也。”《广韵》:“化,变化也。”《大戴礼记·本命》:“化于阴阳。”王聘珍《解诂》:“化,谓变化。”今按,“化”声有“变化”义。如七(晓纽歌部),《说文》:“七,变也。”段注:“凡变化,当作七,教化当作化。”鈋(疑纽歌部),《说文》:“鈋,吪圜也。”段注:“吪,动也,谓本不圜,变化而圜也。”徐灏笺:“今工匠治器凡棱角刓而圜之谓之‘摩圜’,即‘鈋圜’之语转。”(晓纽歌部),《说文》:“,鬼变也。”囮(疑纽歌部),北周卫元嵩《元包经·太阴》:“羣类囮育,庶物甡植。”苏源明传:“羣类囮育,所化者众也;庶类甡植,所生者多也。”吪(疑纽歌部),《诗·豳风·破斧》:“周公东征,四国是吪。”《毛传》:“吪,化也。”货(晓纽歌部),《说文》:“货,财也。”段注:“《广韵》引蔡氏《化清经》曰:‘货者,化也。变化反易之物,故字从化。’……形声包会意。”以上诸字皆含“化”声而有“变化”义,当同族。则黄说不误,“讹︰化”为一组同族词。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黄侃:《手批尔雅义疏》,台北石门图书公司印行,第2222,2272,2227,2408,2491,1407,1622页。

[1]李海霞.汉语动物命名考释[M].成都:巴蜀书社,2005:465.

[2]郑张尚芳.上古音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12-413.

[3]胡继明.《广雅疏证》同源词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2:309.

[4]崔枢华.说文解字声训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13.

[5]陈初生.上古见系声母发展中一些值得注意的线索[J].古汉语研究,1989(1):28-36.

[6]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553.

猜你喜欢
广韵古音尔雅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音在某部”的解析
《韵补正》“不合者”研究
明代韵书《并音连声字学集要》又音考察
周春《尔雅补注》《尔雅广疏》考辨*
王国维《广韵》批校与治学精神
徐宗元尊六室所藏《广韵》及批校题跋辑录
丁子峻温文俊士尔雅男神
作家尔雅《同尘》研讨会顺利举行
落霞(外一首)
从《离骚》看《楚辞补注》与《广韵》反切注音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