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与现代德育关系三题*

2012-08-15 00:44:42罗立军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管仲教化论语

罗立军

文化传承与现代德育关系三题*

罗立军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520)

基于文化传承的现代德育构建是我们当前在理论与实践上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它包括效用限度问题、经典阐释问题以及隐性教化问题三大方面,论文力图回答现代德育的功能是什么,以及如何在内容上承继传统文化的精华,如何在形式上吸收传统文化的有效德育方法等。

文化传承;现代德育;效用限度;经典阐释;隐性教化

政治共同体不仅仅是利益共同体,更是一个意义共同体。在共同体意义的建构中,道德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意义之源,就是历史文化,强调发挥历史文化之价值本源功能。孔子所谓的述而不作,事实上就是通过对历史文化的创造性阐释,回归历史文化母体,开显历史文化之价值本源功能。更为重要的是,孔子开显历史价值共源的方式是一种德性觉悟的人文方式,而非宗教方式。伴随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普适性的现代意义无根问题与现代化进程中改革不彻底导致的各项利益问题相缠绕,导致当前的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现象严重。当然,这是前进中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而不能简单地厚古薄今,认为世风日下。因此,本文准备探讨如何基于文化传承而开展现代德育构建这一问题,并分为现代德育构建的效用限度、经典阐释以及隐性教化三个子问题。

1 效用限度问题:硬德育与软德育

效用限度问题就是要探讨文化传承为现代德育构建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发挥什么功能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来讨论:①现代德育本身能发挥什么样的功能?②文化传承对现代德育构建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为了讨论的方便,笔者先把德育区分为硬德育与软德育。硬德育是指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它以强制性的手段,规范性的形式,直接保护公民个体的权利,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硬德育是软德育的制度基础;软德育是指道德教化,它不解决个体权利、社会利益问题,而是通过教育启蒙的形式,换回人的良知良能,实现小我向大我的人生超越,我们这里所说的现代德育主要是指的软德育,即道德教化。

现代德育本身能发挥什么样的功能呢?无可置疑,现代德育构建能增强道德教化的实效性,唤醒个体的道德良知,把个体培养成一个社会的文化人。但是,现代德育不能解决整体性道德滑坡问题,我们不能夸大现代德育的功能,让它承担它所不能承担的任务,否则反而会干扰我们正确判断社会道德问题的原因及改善途径。当前中国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道德热点事件一个接一个,如搀扶老人事件、小悦悦事件、深圳公务员打骂亲生父亲事件等,令人目不暇给。温家宝痛心指出,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①参看2001年4月14日温家宝在同国务院参事以及中央文史研究馆员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于这种整体性的道德滑坡,我们不能完全把罪责归之于现代德育的缺失,而出现这种后果的根本原因是转型期各项制度建设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社会没有形成良好的利益分配机制、表达机制以及协调机制,这些乃是硬德育的问题②达成此共识很重要,这样可以防止出现一种处理问题的泛道德主义,也可以防止出现自谓担道的文人的自负与自恋,以掩盖真正的问题,拖延问题的真正处理。,硬德育的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

当然,从个体而言,软德育是可以实现对硬德育的超越的,所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个体为了自身道德的高洁,完全可以通过或隐或现的方式与当前的社会开展互动,维护自身的道德尊严;但从德育功能的整体发挥而言,硬德育无疑是软德育的制度基础。马克思认为,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包括法律制度及其实施在内的上层建筑又决定意识形态。“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他们相适应的意识形态便失去了独立性的外观,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生存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1]30”所以,真正对社会的道德状况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明白此理,我们才能不夸大不缩小地认识软德育的功能、作用与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德育不是书本的空谈说教,它具有实践性,直接指向实存的现实生活,具有生存的现实基础[2];作为整体性的德育功能的有效发挥,不能忽略硬德育的建设,必须积极推动公平公正的制度建设。

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现代德育的本有功能主要是面向个体开展有效的道德教化,提供生命价值之源。那么文化传承对现代德育创建究竟能发挥什么作用呢?首先,我们要看历史文化本身有什么样的功能。邓曦泽在《文化复兴论》一书中通过运用“问题+方法+效用”的元方法和严密的分析论证,系统阐述了历史文化乃是中华民族的思想共源与公共交往平台的重要功能与价值。他认为,历史文化不可超越之价值乃在于其公共性价值,即发挥其古今一以贯之作为思想共源与公共交往平台的功能,促进公共交往。历史文化的公共性价值体现为三个层次的重要功能:基础功能、直接功能与间接功能。历史文化的基础功能是作为中华民族现今生活的重要思想共源;其直接功能是在其作为思想共源的基础上,直接有效地形成中华民族的公共价值与公共交往平台,发挥判定功能,并直接有效地实现文化传承与文化复兴;而其间接功能则是提升中华民族的公共道德与公共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家园与精神家园[3]179。这里面指出了两个重要内容:①历史文化不可否定,现代德育构建不能漠视文化传承,否则我们的德育构建就像是在空口说白话,完全陷入一种无根的游谈;②历史文化的基础功能是思想共源,而直接功能与间接功能是由基础功能派生出来的。因此,德育创新能从历史文化中所获取的恰恰是这一思想共源,通过思想共源的接引可以建构个体的精神家园。现代德育构建不可脱离历史文化,历史文化能够为现代德育创建超越性价值共源。那么,我们如何有效发挥历史文化这一积极功能呢?下面我们讨论基于文化传承的现代德育创建的第二个问题:经典阐释问题。

2 经典阐释问题:徵圣与祛魅

新文化运动是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鲁迅等知识人为了救国图强在文化界发起的一场革新运动,它是近代国人面对西方国家的强势入侵,从器物、制度、文化方面一步步反躬自省的必然结果。当时,国人对传统文化开展口诛笔伐,力图突破封建思想对社会的禁锢,如胡适1929年发表《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一文,主张“全盘西化”,一心一意走向现代化。尽管这种“全盘西化”的论调在今天看来有些可笑,而对于胡适本人而言,也仅仅是一种促进西学传播,实现“充分世界化”的策略。因为,历史文化本身不可否定,全盘西化只是个伪命题。但无疑,全盘西化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提出了我们在文化传承中必须小心处理的一个问题:如何在历史文化母体中剥离封建糟粕,发挥优秀历史文化作为思想共源,建构个体精神家园的积极作用?

对于历史文化母体中的封建糟粕,刘明武先生做了黄帝文化与皇帝文化的区分。他说:“源文化为黄帝文化,流文化为皇帝文化。黄帝文化实际是中华先贤集体创造的文化,皇帝文化则是历代皇帝集体创造的文化”,“正是这两种文化造就出了中华民族的前后两种状态——黄帝文化孕育出了一个文明强大的中华民族,皇帝文化孕育出了一个落后挨打的中华民族。[4]10”根据笔者的研究,作为中华元文化继承与发展者的孔子儒家文化,也的确在汉代开展了系统的政治化建构活动[5],最终,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开创的儒学获得了无限的政治荣耀,同时也逐渐丧失了其鲜活的思想元素,成为了禁锢国人思想毒素。那么,如何祛除皇帝文化,恢复中华黄帝元文化的生机呢?对于“以述为作”③中国历代社会变迁反映到思想领域,都采用了一种经典阐释的方式进行文化继承与创新,如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汉代政治儒学文化以及宋明理学文化等,虽孔子自言“述而不作”,实乃“以述为作”。的中华文化传承样式而言,这本身是一个经典阐释问题。

从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来看,为了破除传统封建专制文化对社会的禁锢,在经典阐释上开展了系统的衤去魅化运动,具体表现为在经典文本阐释上“衤去魅”范式对“徵圣”④所谓“衤去魅”,是指去掉神秘的色彩,其内在包含的是一种世俗理性精神;所谓“徵圣”是指通过圣人可以求得道的证验,其内在蕴含的是一种对圣人的信仰。()范式的颠覆。如对《诗经》文本的阐释中,闻一多先生在其《匡斋尺牍》中说:“在今天要看到《诗经》的真面目是颇不容易的,尤其是那圣人或‘圣人们’赐给它的点化,最是我们的障碍。当儒家道统面前的香火正盛时,自然《诗经》的面目正因其不是真的,才更庄严,更神圣。但是在今天,我们要的恐怕是真,不是神圣(其中自有着它的神圣在)!我们不希罕那一点点化,虽然是圣人的。”打破圣人的信仰,揭开“经”的神秘面纱,回归“诗”的本来面目,这便实现了对经典的衤去魅化。但问题是,通过这种文本的阐释方式获得的是文或史,却无关于对义理的领会。作为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经典如果都被还原成文或史的东西,其自然也就失去了文化本有教化大众、安身立命的功能。因此,基于文化传承的现代德育创建必须突破“徵圣”与“衤去魅”二元范式对立,关注历代儒学大师们的建构活动,审视儒学大师如何在其“时遇”中把其领会的文化之道通过经典文本的阐释发用出来⑤笔者拙著《从诗教看〈韩诗外传〉》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正是基于以上研究立场对《韩诗外传》的建构活动本身展开的系统文本分析,读者可参考。。

对于现代德育的构建而言,基于文化传承的建构活动就必须实现对经典文本的现代重构,实现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的转型。所谓传统德育,是指建构在差序权力结构上的精神性家园营构;所谓现代德育⑥这里所说的“现代德育”是一个理想类型,特指既契合现代自由、民主等基本价值精神,又融构了传统德育的超越价值的德育整体,这要与指称当前德育实存状况的“现时代德育”区分开来。,是指建构在平等自由个体基础上的价值之源的开拓。前者漠视个体的独立性与平等性,而后者是在尊重个体的独立与平等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道德教化,实现个体对自身小我的超越。这里的问题是,在现代多元价值背景下,有效实现传统德育的现代转型,建立一种基于文化传承的现代德育有可能吗?

从理论上而言,现代德育应该符合四个基本条件:①超越性,即提供本体上的终极价值之源;②现代性,即从发用上能符合现代的行为规范;③成长性,即本体超越的价值的获得依靠个体的不断学习探究,而不是依靠神圣的恩典;④公共性,即现代德育培育的应该是群体的公共价值。综合这四个条件来看,中国传统儒学通过回归原初儒学的本真精神,剥离专制社会的封建糟粕,从现代“时遇”出发,因权制作,是可以建构出立足文化传承的现代德育的⑦近代已降,对于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如何有效发挥其在现代社会的建构功能,学术界提出了诸如中体西用、内圣开新等不同的创建进路,本人倾向于公共儒学的进路,具体理由读者可参考笔者为《文化复兴论》所写的一篇英文书评(参见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11年第4期,(China)Higher Education Press,(German)Sp ringer Press 2010,第656-664页)。。

融构“衤去魅”与“徵圣”范式的文本建构活动,对于现代德育创建而言,必须使传统德育经受现代性的洗礼,使其转化为现代德育,这就是从内容上回答了如何有效地发挥文化传承的本有功能的问题。那么,从形式而言,如何有效发挥历史文化的积极功能呢?下面,我们讨论基于文化传承的现代德育创建的第三个问题:隐性教化问题。

3 隐性教化问题:有形与无形

显性教育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逻辑的方式开展的教化;而隐性教化是与显性教化相对应的概念,它不是直接说教,而是力图通过打破理性逻辑,诉诸情感体验以及文化风化等方式激发主体的道德自觉的一种教化方式。显性教育是一种典型的现代教化方式,而隐性教化则是经典的传统教化方式。下面,我们不妨以《论语》为例,了解传统隐性教化的几种方式:

3.1 因材施教式

《论语·为政上》中谈到几个弟子问孝的事情,孔子根据不同的对象给予了不同的回答: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以上孔子不是对“孝”给予一个普遍性的定义,而是根据学生根器的差异,描述了“孝”的不同面相,力图启发学生对孝的领悟。在这里,高高在上的理性说教隐退了,剩下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生动活泼的对话、交流,普遍性的“孝”的概念隐退了,剩下的是富有生命的“孝”的体验。

3.2 事件点评式

在《论语·八佾上》的开头,孔子就对两件违礼的事情进行了点评。首先,对于季孙氏八佾舞於庭的事件,孔子认为是违反周礼,犯上作乱,他通过“是可忍也,孰不可忍”的感叹,表明了他的批判态度;其次,对于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贡品也命乐工演唱《雍》这件事情,孔子发出了“‘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的讥讽,表现出极大的愤慨。“事件点评式”切入具体事件的点评分析,表明点评者自身的态度,起到了一种隐性教化作用。

3.3 回归经典式

孔子自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述而》)因此,在《论语》中记载了大量孔子通过回归传统经典开展道德教化的案例。如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评《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论语·八佾》);甚至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尤其在《论语·季氏》中还谈到其弟子陈亢找孔子的儿子孔鲤淘家传秘诀的有趣案例:

陈亢问於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

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

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陈亢显然是想淘点私家宝,哪知道淘的都是一些孔子日常经常向自己弟子强调的古代经典的学习,因此不由发出了“闻诗,闻礼。又闻君子远其子”的感叹。这不仅深化了陈亢对诗、礼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更加深了陈亢对老师为人的了解,感受了一次老师伟大人格的教化。

3.4 自我表露式

《论语》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整个《论语》就是孔子在和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成长中的心得体会。因此,《论语》中孔子多次自我表露心迹:如谈到自己的人生修炼历程时,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足俞矩。”(《论语·为政》)谈到自己好学时,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谈到自己的致富观时,他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通过自己的学习,获得独特的人生成长体会,然后与学生一起分享,孔子这里的言传与身教完全融为一体,我们通过孔子的夫子自道看到的是一个人生不断刚毅追求、奋发向上的活泼生命。

3.5 人物素描式

人物素描式在《论语》中有两种典型表现:一种是对现实人物的点评描述,如在《论语》中,孔子分别在《八佾下》(1次)以及《宪问》(3次)共4次对管仲进行了点评描述: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 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於沟渎而莫之知也!”

在以上第一处描述中,孔子批评管仲不知礼、不节俭;在第二处描述中,孔子对管仲的施政能力给予了正面的评价,认为管仲的确算得上是一个人物;在第三、第四处描述中,孔子以管仲所作出的历史功业着眼,给予管仲“仁”的好评。这些描述给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活灵活现的管仲形象,从中可感受大仁的教益。

另一种是对理想人物的形象勾勒,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不器”,“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等等。理想人物的勾勒具体指向的是一种价值判断上的“应该”,如“孝”应该如何,“仁”应该如何,“富贵”应该如何,“贫穷”应该如何等等。

从以上几种隐性教化的方式可以看出,在传统文化中,德育主体不是一个被动的主体,而是一个能动的主体;同时,德育主体是一个包含知情意的综合个体,而不是单一的理性抽象体。因此,现代显性教育方式应该吸收传统隐性教化的智慧,打破当前德育理性与情感、言传与身教、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乃至教化文本上的文史哲的学科界限等问题,整体构建现代道德教化模式。

4 结 语

上述关于效用限度问题、经典阐释问题以及隐性教化问题的讨论意味着,即便我们基于文化传承而进行现代德育构建,亦应知道现代德育不能替代公平公正的制度建设,直接解决利益问题。同时,基于文化传承的现代德育构建应对文化经典文本进行现代性的重构,创建与现代文明价值理念相融构的经典文本,改变当前理性化的德育教育体系,构建基于知情意整全人性的现代德育教化模式。

[1]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G]//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罗立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及言传与身教的制度基础[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51-52.

[3]邓曦泽.文化复兴论——公共儒学的进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刘明武.黄帝文化与皇帝文化[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0.

[5]罗立军.韩诗外传的政治想象及其出路[J].理论探索,2007(3):129-131.

On the Three Question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Heritage and Modern M oral Education

LUOLijun
(Guangdong Food and Drug Vocational College,Guangzhou 510520,China )

The modern moral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cultural heritage is our current task that must face to in theory and practice. It includes utility limit problem,classics interpretation problem and recessive education problem.The thesis answers the questions as what is the function of modern moral education,how to inherit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and how to absorb the effective method of moral educ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cultural heritage;modern moral education;utility limit;classics interpretation;recessive education

G412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2.04.013

1673-1646(2012)04-0058-05

2012-05-05

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儒学公共交往理论研究”(10YJA 720022)

罗立军(1975-),男,博士,副教授,从事专业:思想政治理论。

猜你喜欢
管仲教化论语
Calibration of quantitative rescattering model for simulating vortex high-order harmonic generation driven by Laguerre-Gaussian beam with nonzero 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管仲买鹿
趣味(语文)(2020年9期)2020-06-09 05:30:42
清華簡《管仲》帝辛事迹探討
《孔雀东南飞》女德教化主题探析
古希腊悲剧的教化旨归探析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
点点和小e / 管仲之器小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