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山彦
(文山学院,云南文山663000)
今年是我国近代体育的开拓者、体育界的一面旗帜、著名体育家马约翰先生 (1882~1966)诞辰130周年。他在昆明的体育实践是其耳顺之年体育理念的写照,因此在其诞辰130周年之际对其在昆的体育理念及其实践进行探究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受 “战时教育平时看”教育方针的影响,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奉命南迁长沙,组建长沙临时大学。马先生放弃了国民党高薪聘请他出任国立体育专科学校(位于四川江津)校长的机会,随清华南迁长沙临时大学并担任体育组主任,主持体育教学事务;同年12月南京沦陷,武汉告急,临时大学危在旦夕,教育部决定临时大学再次西迁昆明,翌年2月临时大学师生分三路西迁昆明,于1938年4月抵昆,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并于1938年5月4日正式上课。马先生随队西迁,担任西南联大体育部主任。在除了担任联大的教学任务外,他还积极组织群众开展体育运动,极力普及体育,为战时学校体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极大地促进云南近代体育的发展。
战时北方高校纷纷内迁,当时迁往昆明的就有清华、北大、南开、同济、清华物理研究所等北方权威高校,昆明成为战时后方的文化重镇。马先生抵昆后通过一段时间的细心研究,发现当时的云南体育存在如下不足:“一、一般对体育不注重,二、对体育活动没有兴趣,三、体育教员对体育缺少学理的依据,四、缺少新的而合理的教材教法,五、缺少运动精神。”[1]马先生认识到包括他本人在内从北方高校南迁的老师和学生对体育的认识较云南普通民众来说要高一些,譬如:“当时云南的篮球传递方式只有头部传一种,而联大教师牟作云来了后才有所谓的头顶传球,高举过头使人不易断掉,称作 ‘顶上开花',因而使我的传球功夫更上一层楼,同时因为抗战,北方精英南来,使云南体育有所提高。”[2]当时联大体育部教师马约翰、夏翔、黄忠孚、牟作云、侯洛荀、王英杰以及1944年联大心理学毕业留校任教体育的马启伟等人都是当时有名的体育人物,马先生充分利用南迁高校的体育资源,于1939年组建了西南联大、云南大学、同济大学、空军军官学校等四所大学体育联合会,并通过运动比赛来唤起普通青年对体育的认识,增强青少年对体育的兴趣。在四大学体育联合会组建后昆明的运动风气有所改善,普通民众特别是青年对体育逐步加深认识。马先生为推动大众体育的发展相继组织了昆明市游泳比赛、昆明市运动会、中美田径运动会等大型体育赛事。
其中,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当属昆明市运动会,从1941年到1945年共举办了5届,1941年的双十国庆纪念日,在昆明东郊的省立拓东体育场举行第1届。“马约翰任总裁判,牟作云任副总裁判,夏翔任总干事,西南联大、云大、航空军官校、中央军校第五分校 (云南陆军讲武堂)等50多个团体580名选手参加,参赛项目有田径 (男子19项、女子10项)、球类 (篮、足、排)、团体操及一些表演项目”。[3]其中1943年10月10日在昆明拓东体育场举行的昆明市第3届运动会规模尤为壮观:“云南及昆明地方军政要员、社会名流、市府各级长官、中华体育协进会总干事董守义出席了运动会的开幕式。西南联大、云大、空军官校、中央陆军第五分校 (云南陆军讲武堂)等43个团体2 000多名选手,比赛项目设田径和球类两大项,分高、中、初3个层次组进行,有20个项目破纪录”[3]。1944年以后随着美军不断来华助战,有当时全国体育协会云南省分会组织,邀请中美两国军人选手参加了田径运动会。“邦盟空军人员联合运动会昨日下午1时半于拓东运动场举行。美空军十四航空队司令陈纳德,昆明防空司令杜聿明,空军第×路航空司令晏玉琮,联大常委梅贻琦莅场参观,参观到场着数千人。”[4]“云南体育协进会及基地服务组辩之中美田径运动会于昨日下午一时半假拓东体育场举行。参加中美双方选手约近百人,美方撑杆跳高国手甘斯林上尉亦赶到参加!裁判有马约翰、黄中孚、伊万斯 (期)等十余人,中外亲乐到者约近一万。情况颇为热烈、节目在欢悦协调下举行。双方皆充分表现运动家之风度成绩表现异常良好。计有二百二十码径赛等四项打破上次十大记录。”[5]诸多文献记录了马约翰等人筹办的运动会的盛况。
马先生在昆明倡导体育的过程中非常重视运动员的体育道德 (sportsmanship)。马先生青年时期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较早地接受西方近代体育教育,到清华任教后又先后两次到美国春田大学进修体育,并著有 《体育的迁移价值》等学术文章。马先生较为系统地接受了西方自然主义体育思想,重视体育对人全面发展的意义,重视运动员的sportsmanship精神。
西南联大因在极端艰苦条件下为祖国培育出大批杰出英才而蛮声海内外。在昆明期间就有 “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的美誉,在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涌现出了群社、冬青文艺社以及铁马体育会、金刚体育会、悠悠体育会、喷火体育会等26个学生自发组织的民主自治团体,每个社团都聘请老师作指导,而马先生是当时联大影响力最大的铁马体育会的指导教师。从马先生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他重视sportsmanship精神。联大学子张世富先生回忆当初马先生教导联大学生的场景:“我跟马老看过不少联大同学参加的各种比赛,我永远记得他跟同学讲得最多的一番话是,运动员有胜利和失败,但是在失败或是不顺利的时候,对自己的失败找种种借口,把失败的原因都推给客观,是不对的。应当正确看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能有勇气敢于正视自己失败的真正原因,有了改正,就有了进步,也一定会受到尊重,比赛失败不要紧,为失败找种种借口才是不光彩的坏事。”[6]“马先生在带领西南联大学生参加课余运动竞赛时,体育精神是他强调的首要问题。我记得每次赛前,马老总要给联大排球校队打气,他说,校队是代表西南联大的,一定要用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劲头打球,他还强调要以 ‘体育精神'征服对手,要胜利,要公平竞争,要以礼相待对手。他一贯反对赛时运动员粗暴无礼,有越轨动作和出言不逊。”[6]
继1939年组建四大学体育联合会后,马约翰1940年1月便组织了昆明市体育学术研究会。“继第一步工作之后为联合各级体育教员的感情及提高研究学术的兴趣起见,特组建了体育学术研究会,从事研究各种教材使大家对体育有共同观点,籍着学术研究会来以各校体育教员联络后又与教育厅合办暑期体育训练班。参加者甚为踊跃,约百余人之多,且均为中小学校体育教员,本人籍着这机会讲解体育的价值,原理,及运动道德,使大家有一共同的认识,然后又讨论研究新的教材与教法使之离班后将这些新的教材教法带到各级学校去推动,达到体育在教育上的效果,目前一般学校能有今日之发展,这不能说不是当时暑期训练班的功劳。”[1]1942年马先生整顿了云南省体育协进会,并请联大体育部教师黄中孚、牟作云任常务理事至抗战胜利三校北返。1944年在马先生及当时云南省政府的努力下成立了云南省立体育专科学校,并附设体育师范班。昆明市体育学术研究会、云南省体育协进会、云南省立体育专科学校等机构的设立,极大地促进了云南体育人才的培养,而马先生功不可没。
马先生对联大青年教师的成长非常关心。1941年西南联大教师有出国留学的机会,马先生得知后亲自上书梅贻琦常委,为年轻教师夏翔申请到了前往美国春田大学留学的奖学金,为夏翔出国深造赢得了机会。
尽管战时物质条件极度匮乏,马先生在昆明工作8年,对体育工作从不懈怠,从始至终,秉承了他所主张的Fight to the finish and never give in(干到底绝不松劲)的体育精神。马约翰先生1939年9月在 《西南联大公祝会上的答辩》中说:“我忠实地遵循了这样一条体育原则:Fight to the finish,and never givein。”[7]而相同的一句话是马先生在清华普及体育时提出的:“我在体育的普及中,特别强调一种精神,即普遍的、活跃的、自动的、勇敢的精神;强调 ‘干到底,绝不让步,别松劲'(Fight to the finish and never give in)的精神。”[8]
西南联大是外来的 “移民户”,校舍分散,设备简陋。各类学生在不同地点上体育课:联大新校舍的同学在北院,女生在南院,师范学院在原昆华工校操场,工学院在拓东路一块不大的操场,1938年设文法学院于云南蒙自 (一学年后迁昆明),1940年设四川叙永分校 (一学期后迁昆明)。各校区场地大多一致:一幅简易篮球架,一块空旷而不规则的田径场,一间集教研、休息、堆放器材为一体的简陋房屋,师生在那里办公、上课。场地虽然很分散,但是在马先生的统一要求下,体育教学目标和体育教学内容是一致的。联大学子张世富先生回忆当时马先生对西南联大学生在体育方面的要求:“马老说,联大不是培养运动员的地方,但要有运动的常识和掌握基本运动的技能。马老坚持联大同学要学会基本的体能训练,学会几种运动技能,了解一些体育运动知识,学会组织与管理体育运动活动。联大体育教学目的很明确,即学生应有健康的身体,学会一两种运动技能,锻炼身体和培养良好运动习惯,也应该会组织群众体育活动。”[6]西南联大体育课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各项基本运动技能的学习,其中主要有篮球、足球、排球、田径、手球、垒球等。据张世富先生回忆:“我在联大读书期间,除了打过足、篮、排球之外,还练习打手球和垒球,田径方面除了短跑以外,还上过跳高、跳远、掷铅球、铁饼、标枪的课。”[6]体育考试内容也有统一规定:800~1 500 m跑,跳高、跳远或立定跳远、铅球掷远、投手榴弹、垒球或自制沙袋掷远,每项均有一定的测试要求。联大学子张源潜先生回忆起1943年春季学期体育考试的内容:“1943年暑假前,体育考试三个项目:跳高、跳远、垒球掷远。”[9]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教授 (联大1943级学生)曾经回忆考试800 m跑的情况:“当时他和后来闻名世界的数理逻辑学者王浩上体育课分在同一组,考试前,有人向他介绍经验,说前400 m不要跑第一,跑第一的人怕被人赶上,心情紧张;最好是跑第二,等第一名跑不动了,再超过他……”[10]
从西南联大的体育教学场地、体育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可以看出,马先生对待体育工作的一丝不苟,没有因物质条件不如战前的清华而有所懈怠,体现出马先生fight to the finish and never givein的体育精神和崇高的爱国品质。
在昆工作8年中,马约翰首先通过联大、云大、同济、空军军官学校四大学体育联合比赛来唤醒普通青年对体育的认识,通过组建体育学术研究会来提高教员特别是中小学体育教员的体育科学知识。在这两者均已见成效的基础上才进一步组织昆明市运动会、游泳比赛等大型体育赛事,成功地推进了云南近代体育的发展。
[1]马约翰.在昆工作八年之回顾 [N].正义报,1946-09-10(3)
[2]黄清.解放前的云南体育概况 [J].云南西南联大校友会校友通讯,2007:26
[3]昆明市地方编纂委员会编.昆明市市志·第九分册 [G].人民出版社,2002:667
[4]无题 [N].云南日报,1939-02-03(4)
[5]邦盟运动会昨日热烈举行——空军学校获团体冠军 [N].中央日报 (滇),1944-05-11(云南师范大学过刊阅览室特藏)
[6]张世富.北京奥运会前忆马约翰教授 [J].云南西南联大校友会校友通讯,2008:32
[7]黄延复.马约翰体育言论集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6:157
[8]马约翰.谈谈我的体育生涯 [J].职业,2001,(5):45~47
[9]政协云南省委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云南文史资料选辑 (七)[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65:164
[10]宏开,等.挺起胸来:清华大学百年体育回顾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