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海平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深圳 518055)
《中国翻译》1994、1995年刊载四篇文章,讨论莎士比亚名剧 《威尼斯商人》中 “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own child”的翻译问题:
Launcelot Gobbo Do you not know me,father?
Old Gobbo Alack,sir,I am sand-blind;I know you not.
Lancelot Gobbo Nay,indeed,if you had your eyes,you might fail of the knowing me;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own child…
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莎士比亚全集》中,朱生豪先生采用下面的译文(下文简称“朱译”):
朗斯洛特 您不认识我吗,爸爸?
老高波 哎,少爷,我是个瞎子;我不认识您。
朗斯洛特 欧,真的,您就是眼睛明亮,也许会不认识我,只有聪明的父亲才会知道自己的儿子……
刘云波(1994:8-10)认为朱译是误译,正确译法是仿照英文谚语 “It is an ill wind that blows nobody any good”(再坏的风也会给一些人带来好处)的译法,译为“再聪明的父亲也未必了解自己的孩子”(下文简称“刘译”)。
方平(1994:45-46)一方面认为“刘译的好处是显豁、明确”,另一方面又认为刘译“放在正文中,语气脱节,完全用不上”,两相比较,方平先生认为“朱译这一句并非误译”。
劳陇(1995:43)认为英文原句有歧义,按照一般语法结构的解释,可以译为“只有聪明的父亲才能认识自己的孩子”;按照某些谚语句型的特殊用法,理应译为“任何聪明的父亲也未必认识自己的孩子”。在朱译和刘译之外,劳陇先生另外增列了梁实秋先生和钱歌川先生的翻译:
梁实秋先生的翻译(下文简称“梁译”):“只有聪明的父亲才认识他自己的儿子呢。”
钱歌川先生的翻译(下文简称“钱译”):“任何聪明的父亲都不见得完全知道自己的儿子的。”
劳陇(1995:51)认为钱译和刘译“上下文意不贯通,意思难于索解”,并且“语气也不一致”,因此主张梁译为正确译法。
刘军平(1995:28-29)从英语语法、习语特征、修辞、习语的源出等四个角度分析了朱译、梁译和钱译的优劣得失,作者认为朱译“在上下文的语境中似乎未充分达到幽默和反语的目的”;钱译“似乎通俗易懂,稍嫌可惜的是原句修辞中的反语丧失殆尽”;梁译“关键在于使用了一个语气助词‘呢’,从正面表达了反面意义,使原句的语气和翻译意义显豁”,因此梁译“稍胜一筹”。
争论到此似乎可以告一段落,然而各方在争论过程中似乎忘记了引起争论的缘由:刘译主张仿照英文谚语 “It is an ill wind that blows nobody any good”(再坏的风也会给一些人带来好处)的译法翻译 “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own child”。方平、劳陇、刘军平三位先生都没有正面回答刘云波先生提出的问题:到底能不能用 “It is an ill wind that blows nobody any good”的译法去翻译“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own child”?我们认为不能,理由如下:
我们首先观察几位先生文中多次提及的两个例句:
a.It is a good horse that never stumbles.
b.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own son.
直观看我们发现a句中的that小句采用否定形式,而b句的that小句则采用肯定形式。进一步观察我们发现二者在表意上也存在差别:日常生活中从不失蹄的马几乎不存在,因此a句中that小句表达的是难以完成的极端行为(horse never stumbling);然而日常生活中知道(认识,了解)自己儿子的父亲却比比皆是,因此b句中that小句表达的则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行为(father knowing his own son)。这种表意上的差别会不会对二者的翻译造成影响呢?
刘云波 (1994:10)在翻译英谚词典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Proverbs中类似“It is a good horse that never stumbles”句型的时候采用了以“直译,反诘,归纳”为内容的“三阶段思维法”:
It is a good horse that never stumbles.
直译:决不失蹄的马那才叫好马呢。
反诘:哪有呢?/可能吗?
归纳:(所以说)再好的马也会失蹄。
反诘推导之所以能够成立,根本原因在于a句型中that小句表达了难以完成的极端行为。b句型中的that小句并不表达难以完成的极端行为,我们是否还可以采用“三阶段思维法”翻译呢?我们看下面的例子:
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own son.
直译:知道(认识,了解)自己儿子的父亲那才叫聪明父亲呢。
反诘:*哪有呢?(到处都有!)/*可能吗?(完全可能!)
归纳:*(所以说)再聪明的父亲也未必知道(认识,了解)自己的孩子。
“三阶段思维法”在翻译b句的时候无法形成反诘,因而不适用于b句,b句不宜译为“再聪明的父亲也未必知道(认识,了解)自己的孩子”,钱译和刘译显然不可取。那么到底应该怎样翻译b句呢?
我们认为要正确翻译b句,应该首先分析这句话中相关成分的语义特征。英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it在莎士比亚时代除称代一般事物外,还可以指人。英文权威词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简称 OE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关于代词it的第14项解释提到it的一项特殊用法——人称代词用法:
如果前置词(it)用作小句主语,同时后接关系(小句)成分,(这时的it)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When the antecedent is the subject of a clause which precedes the relative,it may be used of persons as well as things.)
OED同样举《威尼斯商人》中的例句为证:
It is a good diuine that followes his owne instructions.(i.ii.14)
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es his owne childe.(ii.ii.72)
OED在指出例句中的it应该译为第三人称单数代词“他”的同时,还指出了it和关系小句“that knowes his owne childe”(小句“that knows his own child”在莎士比亚时代的书写形式)之间的语法关系:that小句修饰的不是名词性成分a wise Father,而是第三人称代词it,因此例句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可以作如下调整:
It(he)that knowes his owne childe is a wise Father.
参照上下文语境例句应该译为:只有认识自己儿子的父亲才算得上聪明的父亲。朗斯洛特是在讽刺自己的父亲年老愚笨,竟然连自己的儿子都不认识。
[1]方平.朱生豪并未误译[J].中国翻译,1994(6):45-46.
[2]劳陇.关于“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own child”句的翻译[J].中国翻译,1995(1):43,51.
[3]刘军平.也谈“It is a wise father…”的译法[J].中国翻译,1995(4):28-29.
[4]刘云波.英谚中一种特殊句型的反译:从朱生豪的一句误译谈起[J].中国翻译,1994(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