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的“人的类本质”的抽象性与现实性

2012-08-15 00:45胡庆娜
党史文苑 2012年4期
关键词:存在物抽象性现实性

胡庆娜

(中共辽阳市委党校辽宁辽阳111000)

相比较而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取得的经济学理论成就并不多,但在哲学方面却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马克思从人类的物质经济生活出发,希望通过经济学研究进一步解释社会和历史的秘密,并因此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异化劳动理论。

在国内理论界,对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争论比较激烈,争论之一就是《手稿》在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在异化理论成熟与否的讨论中,焦点就是《手稿》时期的马克思是否用一个抽象化的人来解释人的本质和社会历史,进而继续用抽象化的人去构思未来理想社会。

要回应这个争论,首先要对其焦点概念劳动理论中的“人的类本质”进行分析。马克思对异化劳动概念作了四方面的规定:第一是“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的,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约大,他就越贫穷”,“物质世界的增值同工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这一规定可概括为劳动结果即劳动产品与工人相异化。

第二是“劳动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一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里指出,劳动产品表面上看只是具体实在的某一种东西,但是本质上它代表的是劳动本身,是工人劳动的物化和外在的表现。因此劳动产品的异化、外化就是劳动的异化。这一规定可以概括为劳动与工人相异化。

由以上两个规定,马克思在《手稿》中得出了“异化劳动”的第三个规定——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是人的类本质,工人与劳动相异化,也就是工人和其自身的类本质相异化。

第四是“劳动和劳动产品归属的那个异己的存在物,只能是人本身”。这样,前三个规定产生了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

马克思从现实世界中工人丧失了劳动产品所有权、支配权这一经济事实出发,按照由现象上升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提出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这些规定就是马克思对人应有类特性或本质的界定。

前面探讨的是人的类本质的内涵,那么所谓“人的类本质”究竟是指什么?它又和通常所说的“人性”等概念有何区别呢?

一般情况下,人们往往将人性等同于人的本质,因此“食色性也”,食、色是人的本质、理性是人的本质、社会性是人的本质等等命题便应运而生。而在马克思那里,人的本质和人性有关,但并不是完全等同的关系。

马克思在《手稿》中将劳动规定为人的类特性、类本质“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时人的能动的类活动。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由此可见,劳动是人的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根据,劳动是人的自我生产的过程。人的活动好似自由自觉的、与动物的生命活动有本质的不同《手稿》中马克思说:“人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同这个劳动的关系”,人同自身的关系只能通过人同人的关系表现出来,可见以上“人的类特性”的理解预示出马克思将人的本质解释为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可能性,虽然在当时还没有做出这样的结论。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的“人的类本质”具有两重性同时具有抽象性与现实性:一方面“人的类本质”具有抽象性,马克思将人作为一种区别于动物的“类存在物”。人这种类存在物的本质由他的生命活动的特性决定,这种特性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手稿》阶段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还具有另一种明显的性质即现实性,并且“人的类本质”的现实性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首先,马克思在《手稿》异化劳动一节的开头部分就明确指出:“我们不像国民经济学家那样,当他想说明什么的时候,总是让自己处于虚构的原始状态。”马克思始终保持将理论的双脚站在现实的土地上,人的类本质思想起源于最后又归结为一个实实在在的、现实的问题即劳动上面。马克思规定世界中的工人劳动本身是现实的,“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感性的外部世界为工人提供生活资料,也为工人的劳动提供对象,感性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界是人的类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的基础。

其次,除了劳动之外,“人的类本质”中的人也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他不是抽象的孤立于其他和整个社会的人,劳动是人的本质,而劳动的主体是实实在在、活生生的人。马克思将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吃、喝、性行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本能”,人具有与动物一样的自然本能。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一方面给劳动提供过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提供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所需的资料”。

还可以将人的类本质置于马克思整个异化劳动理论中进行考察。

“人的类本质”是马克思在考察现实生活中工人的劳动状况中提出的,马克思通过历史事实解释异化,而非反过来用异化解释历史。所谓用异化来解释历史,就是先在头脑中想象一个抽象的、孤立的独立于社会,并且独立于其他一切人的个人所具有的本质,然后用这个本质的异化、本质的复归来解释历史。除了通过历史事实解释异化之外,马克思“人的类本质”的现实性还体现在,其产生过程中运用人与动物的生物学比较去验证命题。

在现实世界中私有财产的产生及最后灭亡的全过程中,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以及人的类本质的现实性也得到很好的印证。对人这个类存在物,劳动是本质,是人的自我力量、自我能力不断展现的过程,同时劳动也是人的需要。而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人来说,劳动仅仅成为人生活的手段,人的本质产生了异化。这种“认同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同他人的关系,才能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的,现实的关系”。“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产生出了一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同这个劳动的关系。”异化劳动必然表现为一种对抗性的人与人的关系,即工人与私有财产所有者的关系。“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同自然界和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构和必然后果。”这样,马克思对“人的类本质”的分析得出一个再现实不过的结果:“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中“人的类本质”既具有抽象性,又有现实性。“人的类本质”以及“人的异化”等文字表达具有明显的抽象性,与马克思后期提出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等概念,以及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等命题相比较还不成熟。但是,“人的类本质”二重性中现实性占主导地位,是主要矛盾,决定了这一思想的唯物主义性质。不能用异化劳动理论的抽象性否定现实性,更不能只依据异化劳动理论中“人的类本质”思想的抽象性,简单地否定异化理论以及《手稿》在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存在物抽象性现实性
最有思想的句子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强化学术性和现实性并举
温州城市“拥江发展”的战略性和现实性思考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西方美术中的女性人体艺术
民主的悖论
翻转课堂模式下《线性代数》的教学改革初探
羌族刺绣中的图案研究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探析
“对象性存在”的三重规定性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