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历史联系探析

2012-08-15 00:45许丽丽
党史文苑 2012年10期
关键词:辛亥革命政党民主

王 琼 许丽丽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 宁夏银川 750021;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 100080)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历史联系探析

王 琼 许丽丽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 宁夏银川 750021;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 100080)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所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不仅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更重要的是,它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在政治制度变革、政党理念培育、民主思想启蒙、工人阶级成长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十年后中国新型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契机。

辛亥革命 中国共产党 历史联系

百年前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飞跃,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九十多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是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从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成立,时间仅相隔十年。这两大历史事件有着什么样的历史联系,又有着什么样的因果脉络,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进行探析。

一、辛亥革命终结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新的民主共和国,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扫清了政治障碍

1.废除帝制是辛亥革命的伟大创举。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丰碑,其直接结果是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埋葬了统治中国人民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临时约法》宣布 “中华民国之权,属于全体国民”,从臣民到主人,君主专制政体的废除在整个社会和人们头脑中引起了巨大震动。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正如林伯渠所言: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沿袭下来的专制体制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 ”[1]

2.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与社会的深刻变化。辛亥革命政治变革的重大成就,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府——南京临时政府。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新政权,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尽管是软弱的和带有妥协性的,但是由于它的存在和对共和制度的推行,在全国确有许多省、市、县开始接受共和体制,对政权结构进行了某些改革。特别是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法律的形式公布了公民应享有的基本民主自由权利。所以说,虽然它只存在了三个月,但不能把它看作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给人们燃起了新希望的火光,而民主精神的普遍高涨,带来了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的新的积极变化。

3.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尽管在同盟会的纲领和南京临时政府的宣言中,没有正面地提出反帝主张,甚至还幻想用保存清朝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去换取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中立,但并不等于说辛亥革命不反帝,孙中山在反帝斗争中没有作为。辛亥革命推翻了实际上成了 “洋人的朝廷”的清政府,就是对帝国主义的沉重打击。对此,毛泽东有公正的评价: “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中国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为清朝是帝国主义的走狗。”[2]P1402其次,在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中,特别是它的民族主义,贯穿着鲜明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平等思想。孙中山早在1905年就说过:“天下列强高唱帝国主义,莫不以开疆辟土为心。”[3]P260后来,孙中山和他的同志们的爱国反帝思想,又有了新的发展。例如,提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取消租界,收回治外法权和海关税则自主,等等。

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胜利和反帝斗争,特别是孙中山反帝反封建的理论和实践,把中国人民从1840年开始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不仅为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到来创造了条件,而且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扫除了一些最初的政治障碍。

二、辛亥革命开中国政党政治先河,推动中国的政治现代化,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开辟了前进道路

1.推翻封建制度后的政治选择。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制度,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巨大进步。辛亥革命先后否定了君主制、立宪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它不仅实现了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大变革,而且完成了大变革后政治选择的优化过程。传统的君主专制是反动的,君主立宪也不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最佳模式,只有民主共和才是资产阶级 “最好的政治外壳”。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民主共和体制选择的最好解读。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将同盟会的纲领归结为 “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当时使中国臻于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最先进的纲领。囿于当时客观的历史环境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局限性,中国民国 “仅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而最终担负起领导人民重任的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

2.政党的广泛出现与中国政治现代化。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既无现代公民又无现代政党概念, “君子群而不党”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政治道德。所以,封建社会不可能有真正的政党产生,有的多为秘密结社。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赋予了人们集会、结社的权利。由于民主政治空气活跃,国民的政党意识十分浓厚。各阶级、阶层均积极创建政党,并通过政党实现执政或参政的目的。过去被封建统治者视为洪水猛兽而遭到严禁的政党组织,这时竞相宣告成立。据谢彬 《民国政党史》记载:“综其数目,殆达三百有余。”当时出现过的主要政党主要有同盟会、统一党、统一共和党、共和党、民主党、进步党、公民党、大中党、民宪党、中国社会党、中华民国工党、公民急进党、中华革命党、欧事研究会等。[4]P20政党的普遍成立,扩大了国家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借助于政党的组织化渠道,打破了封建社会下政治保守、封闭和被少数人控制的状况,提高了社会各阶层的政治主体意识,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组织结构行为,加速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3.民众的参政意识空前高涨。辛亥革命后,中国国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权利。传统中国舆论封闭,言论、出版不自由,集会、结社、请愿不允许。辛亥革命后颁布的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并且还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等自由,享有请愿、陈诉、选举和被选举等民主权利。这极大提高了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成员的政治参与意识,他们对国家政治生活表现了极大的关注。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经由普选产生的议会机构拥有较高权威,包括大总统在内的各种重要官职均需选举或认可方能产生,各项法律法令和重大行政事务亦需由批准方可实施。从人们最关心的选举来看,1912年全国大选中,登记选民近420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0%。民众还通过创办报纸、杂志,组建通讯社,积极参与政治。

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历史由封建家族统治与王朝更迭的趋势,开政党政治尤其是政党执行之先河。但是,辛亥革命后的权力实际上落在了北洋军阀和各地实力军阀的控制下,在政治体制也根本没有走上真正的宪政之路,政权的更替仍然要通过军事力量较量来解决。但是,历史不能抹杀辛亥革命在促进政党发展与国民参政理念培育等方面发挥的巨大影响力。辛亥革命实际上为无产阶级新型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开辟了前进道路。

三、辛亥革命使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唤醒了国民的民主意识,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1.辛亥革命攻破了专制这一无法逾越的意识形态堡垒。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专制是一个无法逾越的意识形态堡垒。千百年来,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拥有权力的人恋旧权力,没有权力的人崇拜权力。社会中的一切,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政治权力的支配和垄断。在专制统治的中国社会里,作为臣子不得不遵循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君叫臣亡,臣不敢不亡”的政治规则。中国在君主专制政体的统治下经历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在长时期内严重地禁锢着千百万人的头脑,这是中国社会前进道路上的巨大精神障碍。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它带来的自由氛围,进而引起的意识形态的解放,使中华大地迎来了全新的气息。从此,人们不再畏惧权威,依附权威,人们追求自由精神之潮流不可遏制。

2.辛亥革命的文化革新奠定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础。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觉醒,它在政治上的变革和成就,是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先导的。宣传民主和科学,是这次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孙中山为领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宣传民主和科学方面的成绩,并不比在政治上的胜利逊色。在一定意义上讲,它不仅召唤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到来,而且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打开了通道。早在兴中会成立前后,孙中山和其他革命志士仁人,为了反清革命、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和创建共和国,就重视学习和传播民主思想和自然科学,特别是进化论、天赋人权学说、共和政体和自然科学。在一段时间里,主要由资产阶级革命派介绍到中国来的民主和科学,成了人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反对传统封建文化和进行暴力革命推翻帝制的思想武器。史实表明以孙中山为领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过去20多年中,提倡民主和科学,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作了一定的奠基工作。陈独秀和知识界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继承和发展了辛亥革命思想解放运动的成果,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把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推向了崭新的发展阶段,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条件。

3.辛亥革命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拓宽了视野,为中国的进步潮流开启了闸门。辛亥革命后,各种 “主义”开始在社会上广泛流传,这无疑有利于吸引和动员人们关注和参与政治生活,有利于培养人们的民主精神和现代公民意识。从此,中国开始走出家族统治和王朝更替的封建社会形态,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下,加快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中华民族在经过辛亥革命的思想洗礼后,日趋成熟,同时也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中国奠定了思想基础。逐步觉醒的中华儿女在辛亥革命失败后,仍然为三民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前仆后继地寻求新的出路。正如毛泽东所言: “现在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对分子以外,都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中山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 ”[5]P754

思想的启蒙是一个国家从传统走向现代必经的阶段和必需的基础,特别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来说更是如此。把长期束缚于封建主义精神枷锁中的人们解放出来,是中国共产党创立必不可少的条件。

四、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给工人阶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1.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工人阶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辛亥革命在政治上的短暂胜利和对三民主义的广泛宣传,曾经在全国出现了一片变革旧制度的强大声势,不仅冲击了封建经济基础,而且对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也有所遏制。此外,在南京临时政府存在时期,还颁布了许多保护和发展工商业的政策法令,使广大城乡,特别是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度确实出现了兴办 “实业”、发展民族工商业的热潮。近代工业特别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引起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新变动,促进了新的革命力量的成长。1894年,中国近代产业工人已有约10万人,到1914年,达到100万人以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中国近代民族企业的增多,中国产业工人队伍更迅速壮大,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已达 200 万人以上。[6]P7

2.辛亥革命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开展,奠定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阶级基础。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中国无产阶级的队伍迅速扩大,工人的斗争也得到较大的发展。工人群众已经从实践中逐渐学会运用罢工这个武器。从1912年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有记载的罢工共150余次,超过辛亥革命以前数十年的总和。而且,类似同盟罢工性质的规模较大的罢工逐渐增加。1919年中国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爱国运动。在北洋军阀政府对爱国主义进行残酷镇压的情况下,中国工人阶级挺身而出,英勇地站到了这场政治运动的前列,积极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中去。工人在斗争中打破了普遍存在于工人队伍中的行会、帮口观念,行业、地区观念,纷纷联合起来,实行同盟性罢工,统一步调,统一行动,充分显示出工人阶级团结战斗的精神和力量。中国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行动表明,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阶级基础已经形成。中国无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迫切需要本阶级政治代表的出现,需要代表本阶级利益的政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正是适应这一客观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3.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在辛亥革命中得到历练。在民主革命的新浪潮中,成千上万中华精英加入了同盟会或其他反清革命团体。中国早期的共产党人,几乎没有例外地参加过辛亥革命或接受过这次革命的深刻影响,如林伯渠、吴玉章、董必武、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维舟等人。但是他们从辛亥革命未能根本解决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基本问题这一事实上,逐渐觉悟到,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不可能的,必须另外探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

辛亥革命后工人运动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迫切地要求二者结合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是辛亥革命客观上给工人阶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中国工人阶级的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组织——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时代条件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和改变的。辛亥革命的结果,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国,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但它并没有能解决中国近代社会的根本矛盾,使中国从此走上独立、民主和富强的道路,实现人们原先对它的期望。辛亥革命的失败、资本主义道路的破产,铁一样的历史事实和时代潮流,促使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这正是百年历史中所蕴涵的重要规律。○

[1]林伯渠.荏苒三十年[N].1941-10-10.

[2]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孙中山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1921-1949)第一卷(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5]毛泽东著作选读(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6]朱乔森,李玲玉,柳建辉.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经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王琼(1979—),女,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讲师,主要从事党史党建等方面的研究。

许丽丽(1981—),女,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0级中共党史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研究。

责任编辑 万 强

猜你喜欢
辛亥革命政党民主
“带领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政党”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