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生活德育塑造大学生现代人格的对策探讨

2012-08-15 00:45陆玲玲
党史文苑 2012年10期
关键词:人格道德德育

陆玲玲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7)

德育对于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德育模式实效性较低,大学生现代人格现状不容乐观。本文就如何走出传统德育的困境,通过生活德育模式对大学生施以人格教育以期塑造其现代人格做了初步的探讨。

一、生活德育的内涵及现代人格的含义

所谓生活德育,即通过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或者说真实有效的德育必须从生活中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归生活。此中强调的是生活之于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为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与感悟中建构自己的道德理想,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而现代人格,是相对于传统人格而言,是与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相适应相吻合的一种精神面貌,是现代社会成员在价值观、态度、认知、情感、自我意识等诸方面所表现出的共同而普遍的现代心理品质和行为特征。

二、生活德育的优势分析

(一)人性化

生活德育以人为本,纠正以往学校德育片面强调的规范与规则,重新回归人自身的轨道上来,用人性的方式去关怀学生的生活、关怀学生生命的发展,使规范与规则建立在个体的真实意愿和确保个体个性成长的基础上,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促进其现代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二)知行合一

道德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意识,德性既是一种心理素质,更是一种行为习惯,道德品质需要在人们的行动中得以养成。生活德育知行合一的特性克服了以往学校将学生当成抽象、静止的实体,被动地接收德育教条灌输的缺陷,让学生在自己亲身参与的生活和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辨别、取舍,在日常生活实践里不知不觉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德性。

(三)贴近性

生活德育传授的内容以学生能够感悟到或正在亲身经历的道德事件为主,传授的形式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生容易主动融入其中、自觉接受道德教育的形式;传授的方法并不仅仅是口授,还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贴近学生的心理等实际因素。

(四)真实性

首先,生活德育所依据的素材具有真实性;其次,生活德育的过程具有真实性。生活德育从学生经历的生活入手,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道德问题来再现道德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生活德育在生活中进行道德学习,扎根于学生心中,形成深刻的道德信念,并能够在生活环境中外化为真实的道德行为,进而为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创造条件。

由此,生活德育以传统德育所不具备的优势成为大学生现代人格塑造的载体。

三、生活德育视野下大学生现代人格塑造的对策探讨

(一)科学把握生活德育视野下大学生现代人格塑造的核心要义

以人格精神的教育与培养为核心。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扬,表现为一种无个性的人格:崇尚权威、追随他人,缺乏自我意识和思想的进取性,内心深处隐藏着自私、自卑与盲目的自我陶醉。这些依附性人格特征显然是与现今国家现代化建设所需的独立自主人格素质相悖的。因此,德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现个人人格转型、提高民族素质方面负有极其重要的使命。

(二)切实遵循生活德育视野下大学生现代人格塑造的实践规律

1.发挥学校德育主导功能。学校德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有着明确的价值导向,并与创造完善的生活意义相联系。公民的基本素质需要在学校生活中逐渐养成。此外,每一个社会都有其主导价值观,而这往往由学校教育来维持和延续。学校德育区别于生活的弥散性、自发性对学生盲目的、自发的影响过程,在于教育过程中可以控制影响学生品德的各种因素,对真善美与假丑恶交织含混的生活资源进行改造和过滤,使之成为有效德育资源,避免因学生道德辨别能力尚未成熟而受其不良影响。学校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符合学生道德生命成长的活动形态,为学生营造道德发展的健康土壤。现代学校德育具有作为社会发展摇篮与学生个性、品格成长重要平台的功能。

2.加强社会实践力度。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人的人格是在其独特的环境下,在他的社会实践中形成。这个实践的过程既是社会改造主体的过程,同时也是主体改变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理想、塑造现代人格的过程,主要通过组织和促成学生投身于生活实践活动,从生活出发,帮助大学生走出校门,广泛接触社会。如开展丰富的社区活动,参与社区服务,在生活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思考问题;开设农村教育活动基地,并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去了解感悟;组织学生参加义工服务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等方式进行社会实践。同时,学习将道德教育的规则和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学会关心社会,关心他人,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通过生活实践,正确认识社会,在面对社会中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理性思考,自己积极尝试着去解决它。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自信、进取、坚持的现代人格。

(三)充分彰显生活德育视野下大学生现代人格塑造的生活特色

1.德育目标突出大学生现代人格纠偏与重塑。学校传统德育对价值观与信仰的指导,采用的是封闭式、灌输式的教育方式,约束学生的思想,用特定的标准对学生的行为加以评价、规范与限制,在这种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有着统一的价值观。此外,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学生们同时还存在着一些负性人格。这些不利因素阻碍着大学生现代人格的塑造,必须要注重纠偏与重塑,改变大学生与现代化建设不相符合的人格特征。因此,现阶段,德育目标的确立要以符合社会发展为前提,培养大学生具备自由、独立、自尊、自信、自强、创新、竞争等现代人格特征。

2.建立特色化德育评价机制,提高人格塑造实效。首先,以激励个人发展作为评价目的。把评价作为提供给大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和机会,勇于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处境和需要,教学活动中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借助评价让学生感受愉悦的内心体验,形成发展的内驱力,树立发展的信心,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的实现其自身价值;其次,测评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测评指标的内容应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结合起来,不仅注重道德行为的测评,也要注重道德动机的测评;第三,以精神面貌、情感态度的发展、社会性规则的形成作为评价的内容,并以此评价内容不断的激励和鼓舞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我每天都在进步着”;第四,重视评价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是一种更直接、更真实的评价,它能让学生通过实际任务和真实情景来表现他们的学习成效、道德感悟,既能反映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又能揭示态度、责任心、合作精神等,更符合生活德育重实践的理念。

人格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我们要落实生活德育理念,通过“生活”这个真实、完整的载体,坚持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足”鼎力的大德育观,切实提高德育实效,有力促进大学生现代人格的养成。

[1]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7.

[2]汪凤炎.德化的生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张晔等.人格理论与塑造[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4]邵广侠.生活德育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7,(5).

[5]宋艳.回归生活德育的实践途径[J].安徽师专学报,2005,(2).

责任编辑 潘 瑀

猜你喜欢
人格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