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东珠兴衰记

2012-08-15 00:46
黑龙江史志 2012年14期
关键词:乌拉珍珠

李 侠

“讵是鲛人泣,兼非外域求。地灵多瑰产,水德正圆流。龙吐岂无谓,鸡衔亦可俟。楚人非善贾,河上有深谋。掷米光能变,倾盘走不留。何须较合浦,早愧五湖投。”这是清高宗弘历于乾隆19年做的关于东珠的诗。可见清帝对东珠的宠爱。(《吉林通志·天章志》)

古时,松花江、图们江等下游的大小支流皆产东珠。“夫余在长城之北……其国善养牲,出名马、赤玉、貂豽、美珠,珠大者如酸枣。”(《三国志·魏书·东夷传》)汉朝时,已经有人发现了这种产于松花江、黑龙江一带寒冷地区江湖中的天然珍珠。“东珠,盛京以东各河蛤蚌皆产珠,惟吉林、黑龙江界内松花江艾珲各江河产珠最佳。”(清朝*萨英额著《吉林外纪》)清朝《养吉斋丛录》载:“东珠出混同江(松花江)及乌拉宁古塔河中,匀圆莹洁,大者可半寸,王、公以饰冠顶。”东珠先是农民或渔猎者偶然所得,后成为商品流入契丹和中原。清初,还有人得到大如鹅卵,长可径寸的夜明珠或大如簸箕的千年老蚌。光绪34年(1908年),奉吉勘界委员刘建封在《长白山江岗志略》中记载:“由暖江源,行九里余,见河底一蛤,其大如箕,用枪击之,蛤不动,入河取之,负而归。得一明珠,长可径寸,系腰中,尘不能近身。”

东珠为白色不透明,“圆滑重大,紧皮光亮”。北宋叫“北珠”。明清两朝建都北京,根据产珠地区在东北,又改名为“东珠”。民国后,珠宝业称其为“湖珠”。“珠亦或有或不有,且小珠居多,大而光圆珠者十中一、二耳。”(《鸡林旧闻录》)宋朝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赵佶极喜爱北珠(东珠),而辽国的耶律延禧更是如此。“天祚嗣位(耶律延禧号天祚),立未久,当中国崇宁之间,漫用奢侈,宫禁竞尚北珠。北珠者,皆北中来榷场相贸易。天祚知之始欲禁绝。其下谓:‘中国倾府库以市无用之物,此为我利,而中国可以困,恣听之’。而天祚亦骄汰,遂从而慕尚焉。”(《三朝北盟会编》)北珠因宋徽宗喜爱,而大走红运。因辽主喜爱,而放任其国人卖给中原。明末清初,东珠因产地在满族发源地,更为显赫。民国,东珠消亡。

有史以来,东珠历经五朝,为最高贵的宝物。一是用于政治外交方面。《金史》记载了渤海王朝以鲸鲵鱼睛为北珠,入贡中原的事情,俗语为“鱼目混珠”。梁子美用漕运公款购买北珠进贡,并说用买北珠办法给契丹和女真两国制造了仇恨。宋徽宗既不追究,居然还使其“致位光显”(《宋史·梁适传》)。然而,北珠没有挽救了北宋。金灭辽后又灭了宋。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流放到胡里改(今黑龙江依兰古城),最后死于此地。金军围困汴京时,宋钦宗赵桓曾多次派员投降求和,带去三件北珠制品。因为金方索要的金银凑不够数,宋又派员去向金方请求用宝物折合金银。其中第一件就是一条珍珠束带,上有北珠二十五颗。(《大金吊伐录》)战败国给战胜国送礼,特别是败方被敌军包围,皇帝处于生命危险时,必然要选择极其稀罕的东西送礼。礼物上的珍珠一定是粉皮亮光的精圆儿珠制成的。其中凡有北珠必注明颗数,足见在北宋时期北珠是极为名贵的。据史书记载,辽朝末年,辽天祚帝生活奢侈贪婪残暴,无休止地向女真各部落索取东珠,强令女真人冒着酷寒凿冰入水采蚌取珠,以致很多女真人惨死江中。公元1114年,女真完颜部首领完颜·阿骨打(即金太祖)起兵反辽。通过11年的争战,使得曾称霸东亚、威震中亚。明朝,满族罕王努尔哈赤起兵,与乌拉部布占泰多次发生争斗,夺东珠之利。后来,努尔哈赤攻打明朝。明派大将袁崇焕镇守山海关。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考虑攻打明朝,会遭到朝鲜从后面杀来,腹背受敌,便决定与袁崇焕言和。天启年间,清太宗皇太极致袁崇焕的信说:“即和之后,两国言归于好,往来通使。每岁我以东珠十粒、貂皮千张、人参千斤馈送于尔。”东珠10粒和貂皮千张、人参千斤并列,并把东珠例在第一项。当时,东珠的价值比貂皮、人参要贵得多。

二是用于财政经济方面。珍珠成为商品的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经营珍珠的专业商人。(《战国策·秦策》)东珠在唐时,就被交易到中原。唐“紫靺鞨”名珠为僧人卖给胡商,得之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焚。”后金时,罕王努尔哈赤等满族首领通过马市与明人交易,获取了大量的白银,补充军用。

三是用于赏赐、进贡方面。雍正二年,皇帝胤禛赏给四川陕西总督年羹尧一颗东珠。年羹尧“恭设香案叩头祗领”。清乾隆44年(1729年),西藏六世班禅初次入京。乾隆皇帝赏赐六世班禅多种礼物,其中东珠只有一颗,还是五等的。

四是用于服饰方面。辽金以来,宫廷里诸王、宫妃及社会上达官显贵,穿戴都喜好镶珍珠。皇冠、凤冠上镶钳的珠子当属东珠,多是吉林乌拉部贡进的。《金史·舆服志》记“金人遗显者方顶循十字缝饰以珠,其产贯以大者,谓之顶珠。”

五是用于殉葬方面。清西太后入殓清单表明用了大量的珍珠,仅棺内珠宝部分已达千万两白银。(清朝李成武《爱月轩笔记》)丰厚的装殓显示出皇家的富贵,但也招致一场盗陵洗劫。民国17年(1928年),东陵一带驻军孙殿英于5月17日到24日用火药炸开西太后和乾隆皇帝陵道,将两陵内的殉葬珍宝搜罗一空。西太后里外衣服都是珍珠,以致被盗陵者将衣服扒掉,赤身露体地扔在破棺盖上。由于她嘴里含有一颗大珠,以致被人把嘴唇撬裂。“普陀峪地宫内,棺盖横掷于右,后体即抛置其中。唇有毁痕,显系攢取含珠所致,其余殉葬衣服劫夺一空。”(《东陵盗宝案汇编》)立刻,东陵盗陵案轰动了全国。

六是用于医疗,养颜美容方面。《本草纲目》上说珍珠有防病、生肌、镇心等疗效。内治神昏心悸不寐,外治目赤溃疡,多用于中药处方和中成药之中。珍珠粉能美容,为妇女们驻颜佳品。

七是用于收藏玩赏方面。贵族富户人家购买珍珠,发现特好的珍珠并不急用,而是世代相传保值。据传乾隆初年,皇帝得一大珍珠,镶在帽顶流传了好几代。溥仪在宫里曾戴过这颗珍珠,而且运出宫外带往长春。在伪满垮台时,他逃到通化大栗子沟时,不小心丢失了。由于东珠产量少,不论官家还是私人,存储量都为数不多,以致成了居奇牟利、待价而沽的高级商品。民国时,三分坠儿一副1000两,单颗达70两。珠坠儿、珠钳戴在耳朵上必须成对才行。东珠产量小,在几百颗里配成一对同样形式、同样颜色、同样重量的珠坠儿、珠钳十分困难。

由此来看,虽然东珠是统治者的冠冕、袍袄、鞋履、幔帐、马鞍等,且也在几个朝代的政治、军事、商业,装饰上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无论是在中国历史和中国物产史、手工艺史上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光大圆匀五色球,媚川月瑞潜符。有时啄蚌藏鹅嗉,傻鹘冲宵击得无。”这是清诗人沈兆堤写的诗。(《吉林纪事诗》)。诗中提到海东青(鹘)捕比它大的天鹅,天鹅食蚌,人们宰鹅从嗉取北珠的事件,只能说是偶然的。大量的东珠,还是得靠人采集。《金史·海凌纪》载有“买珠于乌古迪烈部及蒲与路,禁百姓私相贸易,仍调西路民夫采珠一年。”可见在金朝,已经禁止百姓采集了,东珠被统治者专项控制了。清朝时更加变本加厉,设特种捕捞机构“打牲乌拉衙门”,有采珠八旗,打牲丁达千。圈禁“贡江”、“贡河”,严禁他人进入。《清会典·工部虞衡司》载:“顺治四年,准王、公遣壮丁于乌拉地方采捕东珠、貂鼠、人参等。”清朝重视东珠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东珠产在满族发源地吉林、黑龙江一带。“岭南北海产珠,皆不及东珠之色,如淡金者品贡贵”。“得珠重八分以上者充贡。”(《鸡林旧闻录》)采珠在名义上算是吉林、黑龙江将军的贡品,实际上是皇家直接采捞。皇太极时,东珠列为贡品。使用东珠最多的是皇宫。

清萨英额在《吉林外纪》记载:“印房,每年四月内应奏乌拉采捕东珠官兵起程折。九月内应奏采捕东珠数目折。”“我来各谷献其技,水密冰肌非之所论,赐酒向火令一试,精神踊跃超常纶……”(清乾隆《采珠行》)采珠时,大船夹着威虎前行。珠轩达身穿朝服,坐在有彩棚的画船里,率领诸多的小船“威呼”浩浩荡荡地驶进松花江。遇到高山、古树或河口,鸣锣击鼓摆香供放鞭炮。选好水场子后,再搭锅立灶点火做饭。然后,焚香叩头,设牲酒,祭拜江神。珠把式立站在船头,根据水流和浪纹判断水下是否藏有蚌蛤。采珠常在夜间,等天上星星出全了,才好作业。据说,这也是沿袭数百年的规矩。星月交辉之下,采来的珍珠才会保有不变的光泽。珠把式发现哪里有亮光,就将杆子往水中一插停船。蚌蛤多处,会有“咬杆”之声,实际是木杆与蚌壳碰撞摩擦。采珠人赤身露体,下水前喝几口关东烧酒,在嘴和鼻子上插上芦苇筒儿,以便于在水中换气。然后憋口气,扎个猛子撺到寒水去。采珠人下水后只能按照闪光的方向摸,抱住一个蚌蛤或将蛤蚌拾起收入所挎的鱼皮兜中,然后摇振绳索,由人拽到船边,反复二三次。水深流急,采珠人随时有被冲走淹死的可能。天寒水冷,又容易患疾病。采珠人经常忍饥挨饿,冒着生命危险潜水采捞。因此,年年都有采珠人伤残或死亡。蚌蛤拿上船后,烧热一锅水,烫蚌之外壳,壳肉分离,就能发现是否生有珍珠。一些有经验的珠轩不忍如此杀蚌取珠。日久练就眼下功夫,放眼一瞧就知是否有珠。珠把式手持尖刀,当着众人的面取珠,放到净水碗中,要一一做好标记。如发现采到不够一分重的不光亮的以及形状不圆的东珠,要抛到河里,以表示严禁不敢自私。所以传留下来的东珠基本都是圆珠的。

《清会典工部·虞衡清史司》载:“阙额至十颗为一分,阙多者亦按分加算。”如因某种原因完不成定额,达不到质量要求的,各级官员受处分,从事采贡打牲丁受鞭苔。乾隆50年(1785年),由于呈送东珠缺294颗,乌拉总管、统领、骁骑校全部降了两级,罚俸五个月。如果任务完成的好,进京入贡验收合格,接成色赏给绸缎布匹。“至冬底入贡验收,按成色赏给绸缎布匹。”(清《采珠序》)清末总管云生曾于光绪6年(1880年)“为清廷采珠有功”,被升为乌拉总管。(清《采珠序》)

“貂、珠、人参禁偷采,旗民有犯皆论如法。私戴私贩与盗珠同,该管官及守口官并失察徇纵者并论。”(《清会典工部·虞衡清史司》)查出私自采捞携带东珠贩卖者治罪。管官和守卡口士兵失职,同样也治罪。乾隆43年3月28日,吉林将军富康安向皇上奏:“乌拉捕珠各河口,相距乌拉甚远,难免不无乘隙偷捕之虞。是以将且近宁古塔、三姓、阿勒楚喀、珲春等城各河口,就近著交该处衙门,出派官兵,不时严查。且近黑龙江、齐齐嘎尔、莫尔根、爱珲等城各河口,亦交该处衙门,出派官兵,不时巡查。再捕珠莫音(满语,队)到时,各该城随记出派官一员,跟随莫音指引路径,互相稽查。如捕获珍珠眼同该巡查官装入封筒,粘贴印花,以免该丁等窃去等因。”“不分畛域,共体国贡,互相派员,看护在案”。派人看守各地船只和采珠河口,以防偷采。凡偷采者以盗窃论罪,为首的处于役刑,一般的体罚或为奴。隐匿珠不报,也坐如律。严禁关内百姓移居关外,设卡严查。对贸易禁限、购物来去要有官票证明,私交杖五十,徒三年或发边充军。”

入冬时,打牲衙门总管将东珠用黄缎铺盖,装进由吉林将军衙门特制纸袋里,封固并写明清单。押车夫净身,斋戒三日并不能回家,洗澡,穿戴一新。装贡珠的小车,枣木辕子上插着一面三角杏黄旗,上面绣“贡”字。贡车走到哪儿,都会受到最高待遇。不论地方官多大,也得下马站在一边,低头迎接。由吉林到京城要经过20多天的时间,走过盛京(13个驿站)、山海关(10个驿站)等35个驿站,行程2000余里。

东珠在蚌体内由小到大,生长期为多年。因此,凡是采捞过的地方,须停止十几年或几十年再采捞,才能有收获。东北虽然产珠江河众多,但东珠作为天然珍珠,数量总是有限。常年的捕采,使得蚌蛤日稀。乾隆初年,开始实行轮采制度。一条江河,遵旨停采3年或5年,转而到另外的江河采捕,后来便改为数年内短期停贡。光绪年间,打牲总管衙门的一份呈文陈说,一些贡江,岸边堆积厚厚的一层蚌壳,白亮亮成丛成山。这种滥杀,有些是流民所为,有些就是牲丁所行。越是难于采获,越是难免滥杀,为了完成贡额,常常把不甚大的蚌蛤也捞取上岸,抱着一线希望,企图意外得获珍珠。蚌逐渐稀少。经过几朝的采撷,东珠的资源被破坏。“颗粒甚小,多不堪用”。清曾封江停采。乾隆年间停采5年,嘉庆年间停采3年,但为时已晚。现在东珠已绝迹,成了千年的历史传说。

猜你喜欢
乌拉珍珠
罕乌拉西路
送给爸爸三个愿望
珍珠雨
“种”珍珠真神奇
郁金香与珍珠
影子回来了
认真王国奇遇记
寻找影子
雨珍珠
取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