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华中
(湖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湖北 武汉 430022)
加强方志理论研究,对于新方志的创新和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新方志编纂过程中,方志理论研究从末间断,不断深入。随着时代的发展,方志理论也在不断创新。
明确指导思想事关新方志的定位和方向。第一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编纂已明确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准确记述自古以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史实。首轮修志这些指导原则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落实。续志要展现1978年以来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史,重点记述20世纪90年代及21世纪初的社会变革。这个时期正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拨乱反正,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各项事业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同时也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时期。所以在坚持首轮修志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应该突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这一点在众多志书成果中已成共识。
“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也应是第二轮修志的指导思想。这一创新思路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细化。总之,方志编纂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接受先进理论的检验和指导。指导思想作为一种原则性的规范,而在实际工作中以人为本的观念要不断更新。从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精神产品的商品属性也日益凸显,方志编修要实现“市场化、产业化”,成为这一时期最响亮的口号,传统的修志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把文化资源的潜在优势转变成现实优势,开发文化资源,通过文化产品的形式,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由于方志产品的商品性,方志事业也要逐渐发展为方志产业。”“立足国内国际两个文化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方志产业和产品的竞争力,树立信息化理念,用信息化带动地方志产业化。”这些观点代表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路向。诸多修志同仁认为,市场化绝不是简单地把这项事业推向市场,放之任之,而是要找到方志与市场的最佳结合点,形成健康、持续发展的方志产业,这是一个理论研究和不断实践的新课题。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容易把方志和方志工作视为一种“一支笔编书”,“出一本书”的“青灯黄卷”书斋案头工作,而不是代代相承、世世相传、连续不断、持续发展的文化事业。所以实现由传统“笔式文本观”向现代“事业发展观”的真正转变,必须破除‘一阵子行为’和‘一本书主义’的旧观念,树立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的新观念。二轮修志要求史志人员“守得清贫,耐得寂寞”,树立“真抓实干,争创一流”的新观念和“求实、创新、协作、奉献”的修志精神,努力实现“追赶型”、“跨越式”的发展是续修工作要解决的思想问题。
方志体例,是指方志的体裁、凡例、结构与章法的总称。在现代方志的编纂中,体裁上要求坚持述、记、志、传、图、表、录等诸体并用,而以志为主体;结构上要坚持横分门类,纵述历史,归属得当,特色鲜明,标题妥当,特点突出;方法上纵述事实,寓论于事,坚持用事实说话,因事系人,点面结合;章法上行文规范、统一、通顺、简洁、朴实。下面从结构、体裁、章法三方面探讨。
主要有两种,即:章节体和纲目体。一是章节体的优点与弊端。章节体是19世纪末在西方教科书等著作体裁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结构设置形式。其优点:结构严密,层次清晰,篇章节目层层统辖,便于反映事物的系统结构状态;内容纵横,交相联系,便于揭示事物的前因后果,能形成完整的地情资料,具有立体感。其弊端:显的呆板,缺乏灵活多样性,给人一种千篇一律的格式化、模式化印象。首轮新志普遍采用了章节体的形式。二是纲目体是志书编纂的一种传统的结构形式。二轮修志所采用的纲目体和传统意义上的纲目体有很大差别,严格来说,现行纲目体是一种篇章和条目的结合,以篇章或篇章节为篇目骨架,最后一个层次以条目形式排列,将两体有机结合在一起,能分别发挥两体之长而避其短。现行纲目体吸收了传统纲目体“分类醒目,眉目清晰,纲举目张,便于查阅”的优越性和首轮志书章节体的成功经验,实践证明纲目体可能更适用于志书。“比之辞书,在反映历史规律、区域特点上更便捷;比之年鉴,所提供的资料更系统、更翔实、更权威。它既是志书的基本单位,又对微观内容分离,根据不同情况在条目内设置子目,方便查阅和检索。”而且编修年鉴采用纲目体,多年积累的大量现成资料和已形成的编修网络可资借鉴,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中国地方志历经两千余年的发展,建立了相对完整固定的编修体裁。1998年颁布的《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总结以往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提出地方志的体裁应包含述、记、志、传、图、表、录等7种形式。这是历代方志编修理论与实践的总结、提炼,具有合理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也是方志保持自身价值,得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方志文字表现形式的相对固定,使体裁创新只能局限于各种形式的具体操作之中,创新空间相对较小。
章法。方志的章法标准是对志书撰写的一般性要求,包括指导思想、志书断限、志书文体、编纂原则、立传标准、行文规定等。本文主要探讨生不立传、述而不作、以事系人、秉笔直书、横排竖写几个志书编修中的热点问题。
一是“生不立传”。早在第一轮修志当中,就有人对“生不立传”的原则提出了异议,随着修志工作的深入,方志界有关于此的学术争论也日渐增多。对“生不立传”的争论,笔者以为可以暂且搁置,把研究的重心移置于如何做好“以事系人”的工作上,认识人物入志重要性,拓展人物入志空间。对此蓝日基同志提出了六点具有代表性的解决办法。一是记述各项事业要加大“以事系人”的力度;二是在人物志或相关篇章设人物简介;三是在相关的篇章里设人物节;四是在相关篇章后附设人物事迹介绍或人物表;五是在附录中收录记述人物的报道或调查报告;六是根据实际需要,修改变通人物入志标准,扩大人物入志范围。这些做法在部分续修志书中已付诸实践。
二是“横排竖写”。此是志书最基本的编纂体例,即横排类目,纵写史实。“横排竖写”的优势和劣势皆很明显。“优势在于排列有序,便于查找,可以容纳较多的资料。劣势在于整体性、宏观性较差。”经过第一轮修志,方志界已认识到绝对的“横排竖写”很难做到,部分志书“横分过度,层次太多,在一定程度上人为地割裂了事物的内在联系,使多姿多彩的历史变成一个薄薄的平面。”所以,有人已提出“以横为主、纵横结合、宜横则横、宜纵则纵”的篇目设计原则,作为“横排竖写”、“事以类聚”的补充。笔者认为以上这种提法符合客观实际,在第二轮修志中还可以适当使用。“横排竖写”进一步展开就是“横不缺项,纵不断线”。这一问题的处理也要掌握“适度”的原则。片面追求实现“横不缺项,纵不断线”,势必造成志书的“大、全、平、同”,千志一面。当然,作为史、志体例的重要区别,在第二轮修志中还是要在坚持“横排竖写”的编纂原则,保持志书自身特色的基础上,修出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
三是“述而不作”。“述而不作”的编纂原则也存在较大争议,关键是对其缺乏科学的理解。雷坚先生认为“‘述而不作’特指行文只叙不议,以资料说话,不事夸张和形容,寓褒贬于叙述之中,而不是指汇集资料做成大拼盘。”没有绝对的“述而不作”,因为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其思维、行为方式不可避免有时代的印记,大到志书的编纂指导思想,小到资料的取舍选择,都可以说明这一点。此外,有人认为“既然是一种著述,就不能绝对的‘述而不论’,主张在述体中有画龙点睛之论。”笔者以为“画龙点睛之论”,有时只是一相情愿,观点评价因人而异,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有人主张借用章学诚的“三书说”,搞资料长编和志书简编,附加一部分副产品,对现有志书进行彻底改革,附带解决述、论、资料的矛盾,这一做法有待于在实践中加以检验。
第二轮修志正值改革开放的盛世,中国经历了历史上空前的变革和民族振兴。人们思想观念的嬗变、政治生活的文明开放、文化的自由繁荣都以各自的角度阐释了这个大变革时代的时代特征。续修应浓墨重彩记述这些与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内容。
经济的飞速发展是这一时期最主要的特征,所以续志要反映这个时代,反映巨大的历史变革,记述中华民族创造的辉煌业绩,就一定要在经济部类上下一番功夫。优先选择那些对当前具有经世致用的资料入志,如科技、文化、教育、企业、通讯、交通、旅游、社会、人文景观,使续志内容贴近社会、贴近读者、贴近生活。当然对这一时期一些社会热点,如下岗失业、收入差距、农民负担、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续志也应客观反映。第二轮修志除了要抓住改革开放这一主题之外,还要沿着大众化的方向,把记述重心进一步下移;沿着社会化的方向,把记述重心进一步外延。所谓大众化就是要求续修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方志产品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续修的社会化方向是由方志事业的社会化趋势所决定的,作为整个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地方志应该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一宏观性的问题为地方志续修提供了研究路向和理论指导。李兆群先生指出“所谓新内容,(下转第38页)(上接第32页)不仅指新产生的有时代特色的事物,还包含用新的载体记录的内容。”这里的新载体记录的内容指绘画、摄影、电影、电视等以多种媒体为载体的实物资料,二轮修志中的彩色图版可能会借助这些资料,倘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连同这些新内容的记录载体一起收录,那么作为资料性著作的地方志,对实物资料的收录将会开辟一片前所未有的新天地。
地方志具有自身的特殊价值,具有其他文献无法替代的独特功能。在历史上形成了“资治、教化、存史”三大功能,今人称之为“继承历史、服务当代、有益后世”。刘献华先生把新方志的功能归纳为“四性”:资料性、著述性、服务性、市场性。其中市场性是新方志功能的新特点,在第一轮修志中已有所体现和尝试。刘善泳先生跳出传统地方志功能的束缚,提出了加强和挖掘地方志的社会生态记录功能,很有新意。指出“地方志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民间立场,全面完整地反映社会生活的生动状态。在操作中注重调查研究,注意记述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加大附录比例,增加附记内容。”这一观点对开拓续修工作思路、提升理论研究具有启示作用。
此外,修志手段的创新在第二轮修志中也得到了方志界的重视。目前,计算机技术已经替代了传统的修志方式。有人提出,“地方志编纂手段上的现代化,可以说是志书所有创新方面的最大创新”。数字化、网络化,极大方便了地方志的编修、保存、传播和应用,这对文字志书,是一次大的革命,同时也对方志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