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够的付出 丰硕的收获——访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编审柳成栋

2012-12-21 07:16赵德水
黑龙江史志 2012年2期
关键词:绥化修志方志

赵德水

1980年9月我被借调到巴彦县志办参加《巴彦县志》的编纂工作,正式步入编史修志队伍。如今我已63岁,修志占有半生的宝贵年华,所以我的荣辱系于方志,得失系于方志,命运系于方志。——柳成栋

■篇首语

2011年6月在哈尔滨初次与柳成栋相识,知道他是黑龙江省从事地方志编纂的专家。好友梅庆吉介绍,我们三人相聚交谈,柳成栋留给我的印象,除了他憨态可掬的外观印象,就是他以自己生命的热度和拥有的智慧,投身于地方志的奉献精神。所以我完全相信“方志荣,我荣;方志兴,我兴,可以说自己的血液、精神和灵魂都已融入于地方志事业当中”的铿锵之语。2011年10月我再度到哈尔滨,又两次与柳成栋会面交谈,对他有了更多了解。柳成栋专为我书写的一幅大字:“德心宁静达人远,水色澄清至善明”,成为凝结我们文友之情的备考。他赠送我的《长铗文丛》4卷本170万字的专著,让我佩服他的才智和勤奋。这位尚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自学成才者(1991年荣获全国自学成才优秀人物称号),如今已被誉为地方志专家、诗人、楹联家、书法家。

■访谈

赵德水:老柳,你是巴彦人,曾在本县图书馆、县志办工作,什么情况下把你调到省地方志办公室工作的?

柳成栋:我出生在巴彦,对巴彦的历史特别感兴趣。1978年我在县图书馆工作,经过多种渠道对巴彦县城耸立的一对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修建的牌楼始末考证梳理清楚了,写出了《巴彦牌坊考》一文,后来发表在《黑龙江文物》丛刊上。这是我利用地方志研究地方史的开端吧。1980年9月我被借调到巴彦县志办参加《巴彦县志》的编纂工作。1981年4月5日至15日在庆安县举办的一百多人参加的全省地方志编纂研讨会上,我应会议主持人邀请登台两次发言。会议主持人是省地方史研究会负责人王文举先生,当时他对我的发言表态肯定和鼓励。会议之后,我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巴彦县志》的篇目设计、资料搜集、志稿编写之中,历经五年时间,先后赴辽沈、走幽燕、下齐鲁、访京华,爬山涉水,风餐露宿,克服困难,完成了《巴彦县志》初稿的相关部分。鉴于我在编写县志工作中成绩突出,1984年巴彦县政府为我记功一次。1985年1月,又被评为巴彦县的优秀知识分子。1985年6月我被调到了黑龙江省地方志研究所(省地方志办公室),专门从事地方志研究和编纂指导工作。这一年我37岁,可以说步入了人生的重要阶段。

赵德水:老柳,调到省地方志研究所之后,你本人主要承担什么工作,可否举例子说明。

柳成栋:原地方志研究所改为省地方志办公室,我从普通的编辑,晋升到副编审、编审,研究室副主任、主任。修志,编纂志书,审定志稿,这都是我们分内的工作。其中审定志稿是履行职责,也是一种付出,是替他人做嫁衣裳的工作,有时还将自己的某些研究成果补充到自己审定的志书中,您让我举例子谈谈这方面工作的情况。有些事情过去多年了,但留下的印象比较深。记得《漠河县志》送审稿送来时,篇幅长达180万字。缘何一个1917年正式建县,1947年撤县改区,并入呼玛县,1981年恢复县治的边疆小县,文字竟然如此冗长,原因是因为没有很好地经过总纂,没有经过斧削笔润、删繁就简的过程。于是我一方面帮助查核史料,一方面帮助压缩文字。仅查核史料,我就查阅了《漠矿录》、《北徼纪游》、《宋小濂集》等一二十种历史资料,纠正了李金镛和宋小濂生卒年的错误及一些重要历史事实纰漏。为了核准史料,我还从省黄金公司将漠河金矿局的档案史料借回来与志稿进行校勘。在压缩文字方面,共经我手压缩掉33万字,最后成书稿仅为145万字。由于我对《漠河县志》付出巨大的艰辛劳动,吃透了整部《漠河县志》,而且是特邀编辑,于是县政府请我为县志写一篇跋,旨在评介县志,宣传漠河。结果这一篇跋惹出了麻烦,我们那单位领导认为我这个小人物似乎不应该在这部官修的志书上画蛇添足,于是研究决定将跋必须拿掉。但漠河县领导认为跋写得好,负责该书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出版社的编审、责任编辑也认为跋写得好,而且对宣传漠河、宣传志书大有益处,最后还是保留下来,省和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评奖中,《漠河县志》都曾获得过一等奖。又如审阅《饶河县志》时,经考证纠正了原稿中饶河县的设治时间;为《萝北县志》补充了兴东兵备道员徐鼐霖传;为《嫩江县志》补充了“兴安城总管衙门”一节。我审志稿付出了很多辛苦,从中也磨炼和提高了我的修志的综合素质。

赵德水:老柳,你说过“修志是为了更好地用志”。你本人有这样的实践体会吗?

柳成栋:掌握准确的史料,对修志发挥作用,对用志服务现实也至关重要。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个问题。1992年,绥化市政府准备利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方法,通过举办绥化设治130周年庆祝活动,进行招商引资。然而这一命题是根据《绥化县志·大事记》:“1862年,北团林子建制”的错误记载进行策划的。我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写信给绥化市政府,指出绥化设治是光绪十一年(1885年),1992年为绥化设治107周年。而1862年为同治元年,是设呼兰厅(今巴彦县)设治。当时北团林子(绥化旧称)虽然归呼兰厅所辖,但并不是绥化设治。受绥化市领导委托,我根据民国《绥化县图志》、《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光绪年间孙太夫人的墓碑等方志、档案、墓碑记载相互印证,采取“变通”的方式,将庆祝活动名称确定为“绥化开发设镇130周年”。这一意见,得到了绥化市政府的赞同,使得庆祝活动如期举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整个庆祝活动共收到捐赠资金610万元;与国内外客商签订意向性合同329项,商品成交额6000多万元;签订引进资金协议、合同2亿元。我也被聘请为绥化开发设镇130周年庆祝活动委员会的顾问和副主任。

图中左为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省诗词协会常务副主席陈修文,中为中国诗词协会原副会长梁东,右为柳成栋。

赵德水:老柳,你的诗词、楹联、书法三方面均有突出成绩。著名诗人丁芒先生为你的《诗词联语》卷撰文评介,他指出:“柳成栋的诗是他人生观、艺术观的最集中、最直接、最忠诚的体现物。这不但是他自己心灵轨迹、艺术实践轨迹的体现,也正是文学(包括诗歌)创作的普遍规律体现。他的诗在人格精神的品位和艺术品位上,才能达到如此高度的水平。”应该说丁芒先生对你的评价是不低的。老柳,请你谈谈自己爱诗和写诗的认识或体会。

柳成栋:您提出的这个问题,我确实在汇编《诗词联语》卷时在“自序”中有一段谈诗的体会,在此重复一下。我自1965年开始学诗,截止2008年共写诗词2 500馀首,先后出版了4本诗词集。我对写诗的认识,诗靠对生活的观察和积累,无生活的诗,自然会空洞。就我自己的体会而言,生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践生活,二是读书生活。生活是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思想,实践出学问,实践出经验。生活也需读书。读书不但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提高文化修养,而且可以间接地获得生活经验。只有不断地反复地对生活进行细致如微地观察和读书思考,写出的诗才会有神气,有灵气。我曾写过一首咏春的七绝:“春风揉绿柳枝头,万缕丝条垂冕旒。昨夜一场新雨后,鹅黄淡紫竞温柔”。这四句诗就是我经常在哈尔滨儿童公园附近的马家沟河旁晨练漫步观察有感所思而写。

诗需要灵感。灵感是生活积累到一定程度,遇到外界因素所引起的爆发。1998年5月我在黑河泛舟黑龙江时写下了《瑷珲怀古》七绝四首。当快艇在黑龙江上行驶时,我看的江水仿佛都是红色的,那不正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俄难中被害的中国人的鲜血在流淌吗?于是我随口吟出了“轻舟划破浪滔滔,庚子旧仇仍未消”两句诗,当我再要继续往下吟哦的时候,思路有些堵塞。绝句的第三句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句,需要转,转得如何直接关系到一首诗的质量。我正在沉疑之际,一群江鸥飞来,但瞬间又被快艇激起的浪花惊走了,不知飞到哪里去寻找自己的家园了。于是下两句脱口而出:“惊起江鸥何处去,难寻昔日海兰泡”。当时在江面上空如果没有飞过的江鸥为媒介而激发灵感的话,这首诗不会即兴而成。其次一点,诗成稿后,一定要沉淀一下,要经过思考、反复推敲或与诗友相互切磋之后再定稿发表。

赵德水:老柳,你从事地方志编纂、研究三十多年,从做法、经验到理性上总结,已有不少论述,可否简述一下基本的观点?

柳成栋:这个问题说简单用不多几句话就可以概括,“志”分类讲涉及方方面面,这里我粗线条说一下。首先明确一个习惯性称谓,地方志简称“方志”,它以记录当地人类生产、生活为主要内容,无疑当属文化范畴。曾分管全国方志编纂工作的原国务委员李铁映同志说:“修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的优点特长,志书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方志除了地域性、综合性、资料性以外,其显著特点之一还表现在它的连续性上。外国类似中国志书的著作除体例上与方志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外,都有地域性、综合性、资料性的特点而无连续性的特点,所以不断修志是中国方志的重要特征。我国的方志起源于先秦,到了清代乾隆年间,章学诚对方志体例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改革,将方志从地理类划到历史类,将其从地理学纳入历史学之后,1924年经梁启超最先提出方志学。嗣后,不少志家承前启后,不断总结经验,现在方志学已变为一门独立学科,这是认识上的一个大飞跃。在方志学的基础上,又创立了方志基础学、方志目录学、方志编纂学诸多新兴科学,其研究领域正向纵深方向发展。其次,由修志之初的一本书、一部志思想,正在向方志工作是一项综合的集编纂、研究、收藏、服务和组织领导等功能为一体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转化。纵观我国两千年方志发展历史和近20多年新中国方志事业的进程,可以看出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是方志事业经常获得新生的源泉,也是永葆方志文化先进性的动力。

■结束语

柳成栋同志从事方志编纂和研究工作三十多年了,详阅他汇编的《方志论稿》一书,确实激发了我的兴趣,感觉方志学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了解和研究地域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重要的依据。就柳成栋本人而言,从风华正茂到年逾花甲,修志三十载,硕果满枝头。他在修志、研究方志的实践中先后写作发表了百馀篇与地方志、地方史密切相关的论文、文史随笔,并汇编出版了近50万字《志馀漫笔》卷,在该书“自序”中成栋写道:“我涉猎地方志三十年,人物掌故、逸闻轶事等方面的资料,把它钩沉出来,稍加润色,梳理成篇,载之报端,促进修志成果转化,亦是修志之馀一大快事。”

我和光明日报社资深记者、离休干部、被誉为“当代徐霞客”的张天来先生有深交,并为他写过长篇专访。他对我退休后十年多来携侣远行采风也很称赞,并送给我两句赠言:“只要有足够的付出,定会有丰硕的收获。”现在我对柳成栋有了较多了解,也很钦佩他在方志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再把上述两句话赠送他,这就是该专访题目《足够的付出 丰硕的收获》。

■人物小传

柳成栋,男,汉族,晚字宇桁,笔名松驿,别号驿马山人,室名长铗归来斋,网名长铗归客。黑龙江巴彦人,1948年7月22日生于巴彦镇。大专文化。中共党员。编审。曾任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研究室主任,黑龙江省地方志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省志责任副总编。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名誉理事,黑龙江省诗词协会副主席,省楹联家协会副主席,黑龙江省年鉴研究会理事,哈尔滨市文史馆馆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由于在各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绩,1985年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自学成才者,1991年被评为全国自学成才人物。小传收入《世界名人录》、《中国方志学者词典》、《中国历史学者词典》、《中国当代诗词艺术家大词典》、《中国楹联家大词典》等50馀部综合与学术、文化艺术大型艺术辞书当中。

猜你喜欢
绥化修志方志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面对新题型 如何去求解
Development of a battery-operated floatingelectrode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plasma device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The investigation of OH radicals produced in a DC glow discharge by laser-induced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Activated persulfate by DBD plasma and activated carbon for the degradation of acid orange II
群众办事不求人 交警服务送上门——绥化交警支队扎实推进“放管服”工作纪实
基于TM影像的明水县农业用地变化监测研究
河东区地方志第二轮编修工作动员大会召开
浅谈在第二轮修志过程中的实践与认识
2013年河北区二轮修志工作扎实推进实现良好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