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晋
(重庆复旦中学 重庆 400012)
哈佛大学教授卡尔多伊奇说过“当今世界唯一最大的力量是变革的力量。”当前教改浪潮中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但要做到这些实质上主要在于教师教育行为的影响。就历史学科的学习来讲,“历史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历史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学习行为和认知取向”,具体的来说包括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从广义上讲还涉及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是极具意义的。
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求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生活中很多学生都喜欢历史,对一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很感兴趣,但在学校里却不喜欢上历史课。为什么呢?虽然有我们的教材编写上的问题,但是不可忽视的是,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我们在教学中多以“知识传递”来进行教学,不少学生认为历史学习就是听老师讲一遍课文,然后按老师给出的知识点去“领会(背)”、“掌握(记)”,就能在考试中得到一个高分,所以学生对于历史学习都有一个生动却也无奈的比喻“背多分”,很多学生都对历史产生了可学可不学的观念,历史课堂的教学常常成为难题。这些现象的出现归根到底是由于在当前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沿用传统的僵化的教学模式造成的,极大地制约或误导了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展开。
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课堂上,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领导者。“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认识到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了解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历程和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学会学习历史,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从而为学生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潜力的发掘提供坚实的基础,而不仅仅是把历史课本上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就行了。要认识到学生是历史知识的学习与探究者,也是历史知识的传播和普及者。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知识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学识和才华,感受成为学习的主人的喜悦。这就要求我们的历史教师立足本学科特点,走出以往那种“老师讲条条,学生背条条”的单行道,构建多课型开放式历史教学的立交桥,让历史可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焕发历史教育的生机。
历史学科是一门思辨性很强的人文学科,强调对内容繁杂的历史事件进行思辨性的思考,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历史教学在形式上应该要做到灵活多样的,要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教学思路与教学重心,遵循“引入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授课方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尽量设计活动来帮助、指导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历史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第一,打开一扇门,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动力学习才有积极性,才肯动脑筋想问题,才会觉得学历史有意思,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方式很多,比如:讲故事,这是一种普遍并且众多学生都能接受的方式,只要利用好了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老师讲,更多地让学生讲,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我在讲辛亥革命一课时,并没有像传统的周年纪念去引入课题,而是出示了明星刘德华、李连杰身着中山装的图片,学生一下就来了兴趣,我问学生了解中山装的含义吗?学生大多都不知道,于是我就对中山装的含义进行了解释,学生们看见小小的服装竟然有如此多的意义感触很深,继而我就从服饰的变化中引入了近代社会的变革,而这变革正是辛亥革命的成果之一。不走寻常路,为这堂课的开展起了一个很好的头。
第二,重在参与,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实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历史教师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在历史教学中尽量采取参与式教学,把学生调动到历史教学活动中去,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学会自己收集、整理、运用各种历史资料。比如:在讲述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开创农村包围城市这条道路的时候,我出示了关于当时中共面临的情势的相关资料的幻灯片,然后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自己扮作共产党自己去分析要生存下去怎么做,一步步的带领他们分析出城市里面敌人力量强大,而农村中敌人力量相对薄弱,要生存发展就必然要走一条与别人不同的路:农村包围城市之路。参与式的教学不仅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而且更使得学生对于课堂增加了兴趣,提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历史教师也要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团队精神,调动比较腼腆,性格内向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对改变这些学生的学习态度甚至对他的一生发展都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不断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与人交流、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学习的主体性体现出来后,合作学习就成为一种必要的手段,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让不同的思维在合作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第三,众人拾柴火焰高,通过讨论交流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以对话、交流、合作为基础的知识构建的过程。只有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而无与学生交流的课堂是不可想象的,这也就回到了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之下,对于学生个体的发展是不利的。教师扮演的角色应该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来凸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当学习中出现对一个问题可以多角度的审视时,大胆的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尽情发挥,共同交流。比如在讲述隋朝大运河时,以古人对大运河的一些评价切入,让学生讨论大运河的兴修的利弊。学生通过激烈讨论,畅所欲言,使得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既可以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很好地体现了他们作为课堂主人的地位。在讲述太平天国一节时,定都天京这个知识点以往教学中总是一笔带过,但我没有,为了让学生团体协作学习的意识,我让他们把自己当作太平天国的领导人对于是否定都进行讨论,又通过幻灯片出示资料,把当时关于定都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的三种争论:进军中原、入主四川和进入南京给与学生,让学生展开讨论。然后问学生你觉得那种方式更好些,如果太平天国最后不定都南京后来会不会失败?这样,学生们顿时对课本知识以外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在课堂上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甚至到课下一些学生还对此念念不忘。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又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
斯宾塞认为:“一个人怎样也不过分的事情,就是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得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我们在教学中对重大事件,特别是有争议的历史事件,给学生多提供一些史料,拓宽、拓深学生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实现思维突破,形成对历史事件全面、客观的认识。
正如孟子所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我们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尽快适应新的课程改革下后教师角色的巨大变化,以育天下英才为己任。不要仅仅把自己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作为学生成长中的知心人、引路人,学生潜能的开发人,课程改革的研究人,教学艺术的探索人。
教师是学生学习时最直接,也是最大的和利用最方便,即使用效率最高的教育资源,人们常说教师即课堂,课本即课堂就是这个道理。教师靠自己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来吸引学生、影响学生,使学生由喜欢老师到喜欢课程,这种现象是常有的。因此,教师就需要通过努力学习来提高自己,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进而使学生喜欢自己,喜欢历史课。我们的历史教师,惟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通过进修和自我学习的机会和渠道,才能够担当起时代发展所赋予的重任。
[1]赵淑玲.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初探.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2]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