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芳
如今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成为受关注的重点。大学的比较文学教学中,传统的讲授法已经很难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比较文学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程,讲授法往往容易陷入对于庞杂理论的讲解而缺乏对方法论的指导及对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而且单纯的知识灌输容易造成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较难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比较文学教学中引入个案教学法将会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个案教学法是一种以个案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推理判断能力及解决问题的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个案教学法很好地搭建起了理论和实践的桥梁,被证明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个案教学法有利于改变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的地位,使学生从被动的聆听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经典的个案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往往能够刺激学生的大脑活动,使学生思维进入异常活跃的状态,从而积极思考分析问题,寻求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比较文学课程一般在大学四年级开设,学生已经具备了中外文学的基本知识,比较文学个案教学法的引入有助于对这些知识的融会贯通的运用。比如以《德伯家的苔丝》与《黑骏马》的比较研究为例,可以从人物形象、心理分析、时代主题、民俗风情、诗化手法等方面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最后在文化层面探究两部作品的异质性。这两部作品学生都比较比较熟悉,且具有多层次的可比性,便于学生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一次经典的个案教学并不是课堂上短短几十分钟的教学活动那么简单,它往往包括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上的思想交流与课后的回味反馈,然后又将思维结果带入下一次课,这样就形成一个非常完美的循环。
在个案教学中,学生面对实实在在的具体材料,必须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对材料进行多角度的分析解读,才有可能提出富有针对性的问题;同时学生必须进行足够充分的知识积累和问题思考才能在讨论环节言之有理,说服别人;最后讨论过程中激烈的观点交锋和思维对撞有助于参与者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知识储备和思维方式所存在的问题,这对于提高思维能力是极为有效的。
2、个案教学法有利于在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个案教学法是一种双向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在此教学模式下,教师不是唯一的提问者,学生也不是唯一的学习者,籍由教师的问题引导、学生的多方讨论、教师的进一步补充和启发,师生的思维能力和对认知水平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和深化。比较文学是处于不断发展中的一门学科,学派林立,异见迭出,一言堂式的传授教学法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科特性,教师权威者的身份也在教学中难以为继。通过个案教学,加强师生互动,在广泛的探讨中共同寻求对于问题的意见,更加有利于营造师生之间平等互动的良好学习氛围,有利于培养具有独立思维能力、敢于发表个人见解、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新型知识者。另外,思想的交锋促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包容不同的思维方式与多元化价值取向,开拓学生的理论视野,这对于比较文学学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品质。
3、个案教学法有利于变知识传授为能力养成,有利于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信息的占有已经不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如何利用已有信息分析解决问题才是个人能力的体现。在文学学科中,比较文学具有最为广泛的研究范围,而比较文学打通中外、兼及古今的研究方法又对学习者和研究者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使学习者更加深入地领会比较文学理论,更为快捷、牢固地掌握比较文学研究方法,是比较文学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个案教学法对教师来说,不再是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促进课堂讨论上,不断地引导、提问、假设、鞭策和评论;对学生来说,不再是忙于领会所谓的权威思想,忙于做笔记,而是在特定情境中主动参与,自己做出评价和判断,自己寻求答案,这一过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以一种强化的方式系统地训练学生能力。
个案教学法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对教学案例的选择与编写、课堂节奏的把握、讨论情境的控制等等,都直接影响个案教学的效果。学生也必须在课前做适当的预备工作。课堂组织和课后的评价同样关键。
1、教师的个案选择。选择恰当的个案是个案教学法成功的前提。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要在浩如烟海的材料中选择贴近教学内容的个案,要求教师不仅要对教学内容有高屋建瓴的理解,而且还要求教师占有大量材料,同时还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一般地说,好的个案应当具有以下特征:①适应性。所选择的个案首先必须贴近教学主题,是针对影响研究还是平行研究,是侧重实证分析还是倾向于文化研究,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其次还要兼顾学生知识水平,如针对外语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选择原著作为个案,外语能力不强的则选择译本作为个案;如果理论水平高就可以选择哲理性强的作品,理论水平弱则选择情节性强的作品等等。②典型性。适应性只是个案选择的基本原则,典型性则是更高要求。所谓典型性是指所选择的个案不仅要能适应当前教学内容的需要,而且还应具有更为广泛的代表性,能够在以后的教学中被反复引证,如此则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因为在个案教学中,师生都投入了较多的精力,对材料的把握相对透彻,个案的反复引证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③开放性。比较文学个案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现实情境的模拟和典型材料的讨论,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学生运用比较文学理论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如果所选择的个案开放性不足,则不利于问题的扩展和深化,从而难以实现预定的目标。
选择了恰当的个案还只是第一步,教师需要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对个案进行一定的加工,比如对于过长的个案应该进行适度的剪裁,但以不违背作品主旨、不损害作品主体特征为要。此外,在提前下发给学生研读的个案后应附上相应的讨论问题,供学生思考,也是课堂讨论的基础。
2、学生的课前准备。讲授式教学法中学生上课只需带着耳朵听就行了,课前不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而个案教学法则要求学生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不仅要熟读材料,而且要认真思考材料后的问题,有时还需查阅相关资料,在上课前就对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解答,并能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同时还需针对材料提出自己的问题,以便课堂上的进一步讨论。这一环节也许还要求学生重新回顾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借此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3、课堂实施。比较文学个案教学中,教师应该扮演好引导者和协助者的角色,明确提出讨论的原则和要求,在讨论过程中控制好节奏,同时确保不要过于偏离讨论的主题。在课程最后应该对本次课堂情况进行简短的总结和评价。除此之外,应该充分将主动权交予学生,不作过多干涉。学生则应积极参与,每一个人都应发出自己的声音。不仅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还要善于倾听,吸收他人观念中的合理成分,对不合理之处进行质询。
教师也需要学习。我国的比较文学教师大都是在传统教育机制下成长起来的,自己所接受的教育主要以讲授式为主。对于教师来说,采用个案教学法是一个需要学习的过程。如何选择恰当的个案,如何控制教学的实施,如何对一次教学活动进行合理的评价,都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思考,去解决,这对于本来就工作强度很大的教师来说,无疑增加了额外的工作负担,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认为个案教学法值得采用,却鲜有人真正实践的重要原因。对此,学校应当采取适当的激励机制,为个案教学法的实施提供良性发展的土壤。
班级太大。当前的比较文学课程一般都在中文专业开设,而中文专业学生较多,一个课堂往往有好几十人,人数过多不便于个案教学法的课堂实施,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在无法改变班级人数的情况下,可以适当采用分组的方式,以克服人数方面的局限性。
学生和教师身份转换的困扰。如果说前面两个方面的局限性尚比较容易克服的话,那么教师和学生身份转换的不适应则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这往往一方面表现为教师对课堂过多的操控,另一方面表现为学生的参与度不足,而且这两方面的问题常常同时存在。这就需要教师处理好适当引导和过度干预之间的关系,同时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注解【Note】
①参见程冷杰、秦秋:“《德伯家的苔丝》与《黑骏马》比较研究”,《中国比较文学》1(2009):13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