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与蘑菇

2012-08-15 00:48
满族文学 2012年6期
关键词:锅子菜系满族

佚 名

蘑菇,满语称为“申彻”,满文写为“sence”(穆氏满文转写法)。几千年来,满族生活在林木丰茂的白山黑水之间,开始以狩猎捕鱼为主,兼以林边放牧、山货野果采集为生;后期逐渐转为农业与狩猎并存的经济形式。因其生活地域决定,满族的饮食习惯打上了深深的山林烙印,蘑菇也与满族结下了不解情缘,甚至影响了清代宫庭的御膳,对现代东北满族的饮食习惯还有很大影响。

一、辽菜系中的蘑菇

众所周知,中国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流派,其中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也为社会所公认的有:鲁、川、粤、闽、苏、浙、湘、徽,俗称历史上的“八大菜系”。

“辽菜”,亦即东北菜系,是继中国八大菜系之后,推出的一个新菜系。它是根据东北地区民族特点、区域特点、饮食习俗、烹饪技法创建的一种地方菜系。“辽菜”历史源远流长,它的形成与东北的政治、历史、地理、民族、文化、风俗、资源及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密切联系。“辽菜”是利用东北地区丰富的绿色食品原料和特有的烹饪工艺,并结合东北地区满族等各民族饮食文化和习俗形成的独特菜系。清朝宫廷菜、王(官)府菜、市井菜、民俗菜、民族菜和海鲜构成“辽菜”的基本框架。作为白山黑水的特产之一,蘑菇,当然在“辽菜”中占有一席之地。

1、小鸡炖蘑菇。

作为“辽菜系”中民俗菜的代表,是名副其实的山珍野味,是一道东北名菜,也是“辽菜”中最具特点的家常菜。它是用干蘑菇、鸡肉和粉条一同炖制而成。炖鸡的蘑菇最好选用野生的干榛蘑,可以最大程度衬托出鸡肉的鲜香。特点是鸡块较大,具东北满族的粗犷特色,且汤鲜浓厚,鸡肉酥烂。

2、火锅中的蘑菇。

中国历史上记载有火锅的历史,起源于东汉,东汉的出土文物“鐎斗”,即是当时的火锅。满族的火锅是炭火锅,多用铁制或铜制,下用泥制或铁制盆具盛碳加热,也称“野意火锅”。这种火锅由满族祖先带入中原后发展成为现代火锅。但是在其发源地东北,特别是较偏僻的乡村,使用的还是较原始的泥盆火锅,俗称“吃锅子”。 相传清朝康熙皇帝到吉林一带微服私访,一农户请他吃饭,只放一个泥碳火盆,盆上放一个铜勺,勺内有肉、蘑菇与白菜。康熙吃得很香,便问菜名,主人随口答道:“炭火锅”。在东北农村,“吃锅子”有其传统的满族特色,与其衣饰、住宅等习惯一样,也有着“一统江山”式的特点。在衣饰上,满族有其“一裹钟”式的旗袍式风格;在居住上,有其“全家一室”的口袋房;体现在“吃锅子”的习惯上,更是“包容天下,一应俱全”式的,即天上飞的,地下走的,海里游的,皆可下锅。做为山林特产的蘑菇,当然也是“吃锅子”的重要角色。满族“吃锅子”的作法:通常以猪、羊肉为原料,东北农村满族喜欢用酸莱、蘑菇、粉丝、虾仁先放火锅内,再将切成薄片的猪肉、羊肉铺在酸菜上。放进火锅内煮开后,配上作料即可食用。随着现代养殖业的发展,原料的丰富,现代火锅的肉料,已可见到狍子、鹿、野鸡、黄羊、飞龙。

3、满汉全席中的“御龙火锅”。

作为“辽菜系”宫廷菜之一,蘑菇作为重要辅料。主料为带皮五花肉,辅料即为水发香菇、水发黄蘑菇、酸菜、粉丝、大海米,配料为酱豆腐、韭菜花、卤虾油、芝麻油、辣椒油。作法类似现在东北农村的杀猪菜,只是稍为复杂些。

二、满族与蘑菇的不解情缘

1、蘑菇伴随着满族的采集生活

满族在历史上曾长期生活在白山黑水间,这里南接大海,东依长白,北接兴安,西连草原。地广物博,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曾有“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之说。说山上有猎不绝的飞禽走兽,河中有捕不尽的鱼虾蟹,林里有采不完的山果野菜,田园有成群的牛、羊、猪禽。满族的祖先,就在这里春采野菜、夏集蘑菇、秋渍酸菜、冬藏野果。奔走于林海雪原,海滨山地。过着采集、渔猎、放牧、农耕生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习惯。

2、蘑菇护佑着“老罕王”努尔哈赤的青年时光

《满州实录》载:“(努尔哈赤)汗10岁时丧母,继母妒之,父惑于继母言,遂分居,年已19矣,家产所予独薄。”他被迫独自出走,在春秋采集季节里,进入莽莽林海,搭棚栖居,白天采集,夜晚棚宿。挖人参、采松子、拣蘑菇等特产,然后赶马市贸易,赚钱维持生活,度过了几年的辛苦时光锻炼,逐渐走向成熟。

3、满族崇拜蘑菇神

满族因信萨满教,崇信万物有灵的多神崇拜,多自然神,即“万物山川皆有神灵”,敬畏自然,谋求与自然的和谐,最为奇怪的,还有蘑菇神(森车妈妈),对一种山地植物的崇拜和喜欢,反映了蘑菇在古老满族生活的重要角色,也折射出满族与蘑菇有着不解情缘。

猜你喜欢
锅子菜系满族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浅谈呼和浩特市满族文化
擦锅子的昨天与今天
将中国菜分为“34个菜系”匪夷所思
学校食堂是黑暗料理的发源地
满族服饰元素在现代女装设计中的应用
月色溶溶
月色溶溶
当上海菜系碰撞崇明特色
满族风俗图谱(民间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