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加茂
(昆明市西山区人民医院 消化科,云南 昆明 650100)
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食管反流病,由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主要是酸性胃液或者酸性胃液加胆汁反流至食管所引起的食管粘膜的炎症、糜烂、溃疡和纤维化等病变。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若反流长期存在,最终将形成瘢痕和狭窄。其典型症状有反酸、胃灼热、胸骨后疼痛及咽部异物感。探讨其治疗有必要。
资料与方法 我院自2006年1月~2011年11月收治220例反流性胃炎患者,诊断根据中华医学会内镜学会制定的全国反流性胃(病)诊断及治疗方案[1],结果220例患者入选。入选和排除标准:⑴有较典型的反酸、烧心、反食、胸骨后疼痛症状;⑵胃镜和病理检查均示食管下段炎症改变,并排除恶性病变,消化性溃疡、胃手术史等;⑶年龄18~70岁,病程大于或者等于2个月;⑷4周内未服用抑酸制剂和其他影响胃肠道功能的药物;⑸妊娠和哺乳期间妇女除外,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除外。所有患者经常规胃镜检查确诊。实验室、B超、X线检查排除肝胆胰等疾病。将2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10例。对照组,男61例,女49例,年龄19~67岁,平均41.3岁,病程2~36月,平均2.1年;治疗组,男59例,女51例,年龄22~65岁,平均40.6岁,病程2~36月,平均2.2年。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保持和建立正常的生活规律,限制咖啡因、禁烟禁酒,并医嘱清淡饮食,注意保持充足睡眠。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雷尼替丁联合莫沙必利治疗,雷尼替丁胶囊20mg/d,分2次空腹,莫沙必利餐前30min用温水送服,5mg/次,3次/d;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兰索拉唑30mg,1次/d,莫沙必利治疗同对照组,2组疗程均为8周,治疗过程中,观察2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临床症状疗效评定:显效,原有的症状全部消失;有效:原有的症状明显减轻;无效,原有的症状没有变化。显效+有效合计为总有效。
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结 果 见附表。
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发生,治疗前后血尿粪常规及肝肾检查未见异常变化。
讨 论 质子泵抑制剂即H+、K+-ATP酶,目前已有3种药物应用于临床,一是奥美拉唑,二是兰索拉唑;三是泮托拉唑。是一种比较安全的药物[2]兰索拉唑是继奥美拉唑之后的一种新的质子泵抑制剂(PPI),为苯并咪唑衍生物,两者的化学结构很相似,不同之处为本药在吡啶环上多了一个氟。具有亲脂性,容易穿透细胞壁因分子结构中含有吡啶,故呈弱碱性对胃粘膜壁细胞的酸性环境具有亲和力。可在胃粘膜壁细胞微管的酸性环境中形成活性亚磺酰胺代谢物,可将质子泵的巯基氧化而使其失去活性,从而抑制胃酸分泌的最后一个步骤,阻止H+分泌入胃内。兰索拉唑能特异性地抑制胃壁细胞H+8K+8ATP酶,其抑酸作用强而持久,是治疗RE的有效药物[3],本药对胃酸分泌的抑制有3个特点[4],①对基础胃酸分泌和所有刺激物(如组胺、氨甲酰胆碱等所致胃酸分泌均有显著抑制作用;②抑酸作用强,明显优于H2受体阻断剂;③抑酸作用时间长,利于消除症状和促进炎症愈合。莫沙必利主要用于是第一个选择性5-HT4受体激动剂,其化学结构与西沙必利(为非选择性5-HT4受体激动剂)相似,均为苯甲酞胺衍生物。但本品对受体的选择性强,只作用于上消化道,用量小,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是强效选择性胃肠58HT4受体激动剂,通过兴奋肌间神经丛的58HT4受体,促进乙酰胆碱的释放,从而增强胃肠蠕动及胃和十二指肠的协调运动,促进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的排空,减少十二指肠胃反流,从而减轻食管的酸暴露;另外可增强食管蠕动和LES张力从而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增强食管的清除作用,加强食管抗反流屏障。莫沙必利只对上消化道有促动力作用,对结肠运动无影响,而西沙必利为全胃肠道促动力剂,常因结肠运动亢进导致腹痛、排便次数增加和腹泻等。此外,西沙必利对体内多种受体均有激动作用,可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等多种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莫沙必利亦为RE的有效治疗药物,并已为诸多文献所证实[5]。从两组中比较,莫沙比利联用兰索拉唑对反流性食管炎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食管炎治愈率高,,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且耐受性、治疗依从性好,作用持久,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1] 中华医学会内镜学会.全国反流性食管病(炎)诊断及治疗方案(试行)[J].中华医学会内镜杂志,2000,17:60.
[2] 许国铭,李石.现代消化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730-731.
[3] 兰索拉唑临床协作组.兰索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多中心临床观察[J].中华消化杂志,1999,49(4):243-245.
[4] 罗小卫.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南[M].2004,(1):740.
[5] 朱琦,刘文忠.促动力药物在胃食管反流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16(7):37-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