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儿科病房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及对策

2012-11-24 03:04煜,董丽,王
云南医药 2012年5期
关键词:儿科抗菌病房

王 煜,董 丽,王 瑜

(昆明市妇幼保健院 感染管理科,云南 昆明 650031)

随着医院感染越来越受到医务人员的重视,同时也被患者和家属所重视。近来,加强病房的消毒监测管理已成为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的重要内容。由于儿科存在着诸多的易感特征,因此儿科院内感染愈来愈受到临床工作者的关注。本文以回顾性方法分析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并加以控制,来降低儿科医院感染发病率。

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由儿科医生填写统一的《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院内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进行汇总,将2008年1月~2009年12月年儿科住院患者5 441例与2010年1月~2011年12月5232例儿科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引起医院感染原因。二、诊断标准:根据卫生部(2001)2号《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确定是否为医院感染。三、统计处理:采用χ2检验,PEMS 3.0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 果 1.2008年1月~2009年12月儿科住院患者5441例,发生院内感染201例,医院感染发病率为3.69%;通过对病房的环境、空气、护理用具、医务人员的手等加强消毒管理后,2010年1月~2011年12月儿科住院患者5232例,发生院内感染113例,医院感染发病率为2.16%。对两年度儿科医院感染率进行χ2趋势检验,医院感染率呈明显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4575,P<0.01)。两年度感染率见表1。

2.各部位医院感染构成比:2008~2011年我院儿科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的部位构成比依次为上呼吸道、下呼吸道、胃肠道感染、泌尿道,见表2。

讨 论 我院收治的患儿以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性疾病为主,可通过直接或间接、即刻或潜在造成感染传播,院内感染的风险大,是医院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由于未开展无陪护病区,患儿陪护或探望的家属多,致使儿科病房和成人病房相比存在的病房相对拥挤,故儿科病房的医院感染控制存在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同时,随着耐药菌株的增多和迅速变迁,儿科医院内感染危险因素的控制更加急迫和必要。

表1 2008~2011年医院感染发病率情况

环境因素:1.病室通风不畅。由于怕患儿着凉,陪护者常将门窗关闭,病房通风不彻底,通风时间不够,尤其是冬季,病房很少开窗通风,致使病房空气污浊。2.陪护及探视管理不善。由于病区未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未能做到无陪护,患儿年龄小,生活不能自理,常由家人陪伴,造成病区人流量过大,空气中病原微生物增多,加之不能严格限制患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传染病者来病房探视及陪护,易致患儿院内感染。另外,因医院条件所限,病房设置不能满足需求,加床现象普遍,无形中不但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也造成了分病种隔离工作的困难,是造成医源性院内感染的一大隐患。

忽视手的卫生处置:由于儿科工作的特殊性、患儿的不合作、工作强度大等因素使某些护理人员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和操作程序,在为患儿作治疗时,未作好双手的消毒,尤其是未做好为两个患儿作治疗护理之间的洗手及不同病种之间的双手消毒,而医护人员的手是导致细菌传播的直接因素。

表2 医院感染部位构成比(%)

不正确应用抗菌药物:患儿入院前,往往已在门诊接受过抗菌药物的治疗,入院后在病原学检查报告未出具前,医生多凭经验和习惯应用抗菌药物,不仅产生耐药,而且抑制了机体正常菌群,导致其他细菌引起的肠道、上呼吸道等部位感染。除上述原因外,还和婴幼儿肠道菌群分布不均匀、不稳定、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胃肠道SigA均较低,预防感染的能力较差有关,易受条件致病菌侵袭引起感染。

家属的因素:由于收治患儿的家长的文化层次不同,个人卫生习惯不同,有的家长喜欢串病房,互换玩具,不注意奶具的消毒与保存,不注意病房卫生,婴儿随地大小便后又不及时清理,在室内晾晒尿布等都增加了院内感染的机率[1]。

控制措施:1.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①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加强检查督促。对全科医务人员法制意识进行强化,并增加有关消毒、隔离方面的技术知识。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防止交叉感染,避免造成患者医源性疾病。②病区护士做到嘴勤、腿勤、眼勤。嘴勤,责任护士在患儿入院后即向患儿家属宣传卫生知识,介绍住院制度,给予健康指导,告知家属陪客不宜过多、探视不宜过频。陪客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给患儿吃生冷易变质食物。患儿之间不互相交换物品及食物,不串病房,避免交叉感染。腿勤、眼勤能及时观察病情变化,做好患儿的基础护理,如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等。

2.注重手卫生处置:医护人员的手是传播细菌最好的媒介,重视医护人员手的清洁和消毒各种操作前、后洗手是切断通过手传播感染的途径之一,为了提高手卫生质量,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①不留长指甲,不戴戒指、手链等,以避免藏污纳垢;②洗手装置采用流水、感应式水龙头开关,使用洗手液及一次性擦手纸;③由护士长组织全科人员认真学习六步洗手法,每个水池旁均粘贴有六步洗手图,使每位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每月定期监测手消毒效果;④医生查房随身携带快速手消,所有治疗护理车上、护理盘内上均配备有快速手消,方便医护人员每接触一个患儿前后都进行手卫生处置,预防交叉感染;⑤鼓励患儿家属在不能及时洗手情况下使用快速手消,并得到家属认可。

3.加强病房管理:①注意病房空气流通,做好病室消毒。责任护士健康教育很重要,向陪护者介绍病房通风的利弊,及时开窗通风换气,2次/d,0.5 h/次;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细菌、尘埃量,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通风时告知陪护者注意患儿保暖,防止感冒发生。病房地面、门窗、病床单元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拖布、抹布使用后消毒液浸泡、清洗晾干备用;空气每日病室紫外线照射消毒1h;②合理安排床位,呼吸、消化道患儿分室收治,耐药菌阳性隔离患儿尽量单间隔离或同病种住同一病房,床头挂床旁隔离标识,每间病房门口都有醒目的标识[2]。

4.护理用品的消毒:①临床上的一次性治疗用品已广泛应用,从根本上避免了交叉感染,如雾化吸入管道均为患儿一人一用,指导家属清洗干净,晾干备用,无交叉,每月随机采样监测细菌总数,评价家属保存效果。②未被一次性用品取代的用具必须严格消毒,氧气湿化瓶、听诊器、体温表等的消毒落实到位。湿化瓶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min,1次/d,清洗凉干备用。听诊器在每个患儿使用后直接用快速手消连同使用者手部一同擦试消毒,效果理想;体温表每次使用完后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min,清洗后擦干备用。氧气湿化瓶每日更换无菌蒸馏水,一人一换一消毒。

5.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使用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推动力,尤其是使用广谱抗生素时,而抗菌药物在我院儿科病房使用广泛。若滥用抗生素,患儿正常菌群可被耐药细菌取代,而耐药菌所致的医院感染是不易控制的。因此我们严格掌握选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对抗生素实行分级管理,在上级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同时,严格要求在患儿入院后采取治疗前,完善病原菌送检,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

综上所述,尽管儿科是我院医院感染的高危区,但是预防是最好的防治手段,通过提高儿科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危害性的认识,重视健康宣教,加强医务人员洗手的依从性,加强病室物品的消毒管理,严格对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等有效降低儿科病房医院感染发生率,也减轻患儿病痛和家属的经济负担,确保患儿的早日康复。

[1] 潘莉敏.小儿院内感染90例临床分析及防范措施[J].基础医学论坛,2008,12(20):669-670.

[2] 谭艳阳.儿科感染病房医院感染的控制和管理办法[J].当代护士,2010,8:100-101.

猜你喜欢
儿科抗菌病房
什么是抗菌药物?
我国儿科急诊医学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一种病房用24小时尿蛋白培养收集器的说明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地氟烷与七氟烷用于儿科麻醉的术后恢复效果分析
病房
安徽推出儿科分级诊疗规范
我国将恢复儿科本科招生8所院校今年7月招生
拯救世界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