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俗体育课程的开展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

2012-08-15 00:50李攀美
武术研究 2012年7期
关键词:民俗体育大学生

李攀美

(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2)

【民族传统体育】

论民俗体育课程的开展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

李攀美

(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2)

为了揭示普通高校民俗体育课程的开展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通过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主观与客观条件以及民俗体育较其它体育项目的优势分析,阐明了民俗体育课程的开展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认知层面和行为层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学时期是个人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关键阶段,民俗体育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有积极影响,高校要认真开展好民俗体育来促进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

民俗体育课程 体育生活方式 影响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愈演愈烈,与民族传统体育密切相关的民俗体育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入,但随着民族传统体育进人学校体育,民俗体育走进校园俨然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随之而来的关于高校民俗体育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并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对相应的学科问题进行探讨。因此,民俗体育课程在普通高校开展的一系列研究逐渐浮出水面,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家学者和专家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意见,对高校的民俗体育进行了全方面的剖析和理解,已使这门课题日臻完善。但是,从民俗体育角度入手研究体育生活方式的研究还是较为鲜见的,因此,本文试着从民俗体育的视角探讨民俗体育课程的开展对高校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希望能为高校民俗体育提供借鉴。

2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概念及形成途径

2.1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

体育生活方式概念的提出源于上世纪90年代初,是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而提出的,是从体育的角度对人们生活状况的解释,是对体育活动在生活中重要性的强调,对体育在生活中作为生活组成部分的重视。我国学者通过调查、分析、考证,认为所谓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是指大学生在一定的体育价值观的指导下,为了满足其多层次的体育需要而形成的体育生活的稳定形式和行为特征总和。[1]

2.2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途径

2.2.1 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主观条件

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首先是一个主体参与的阶段,主体是人,客体是体育运动。主体参与体育运动主要还是受主体意识的支配与价值观的引导,这些都是主观意识所决定的。养成了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也就形成了体育生活方式,但习惯是由兴趣与意识所决定的,所以体育意识与兴趣是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主观条件,要想形成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首先要培养体育意识与兴趣,大学阶段正是习惯与兴趣养成的阶段。

2.2.2 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客观条件

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只靠有体育意识和体育兴趣还是不行的,还要保证主体有时间去锻炼,懂得锻炼的技术与方法,有专门人员的正确引导,有充足的场地器材和设施。学校是具备这些外部条件最好的地方,虽然有很多学校不能充分满足这些条件,但基本的条件还是有的。学生阶段也是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关键阶段,学生的体育教育需要我们更加关注[2]。

3 民俗体育的优势

民俗体育是是一种具有特殊形式的体育活动形式,民俗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具有丰富理性内涵的文化特质行为,在体育形态的深层底蕴中,交织着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生产方式、道德观念、行为规范、文化模式和民族心理结构种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3]。

3.1 丰富性、多样化、经济性优势

我国各民族有种类繁多的民俗体育项目,仅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体育项目就过百种,充分反映了中华民俗体育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由于其所具有的多元化特征,可供不同性别、年龄、兴趣爱好的学生自由选择参与形式进行锻炼和运动。经济性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民俗体育活动具有其它体育活动所具有的增强体质、防病健身、调整身心、陶冶情操等功能;第二,民俗体育活动因具有内容丰富、简单实用、易学易开展等特点,跳皮筋、跳竹竿、爬杆、踢毽子、拔河、秧歌、民族舞蹈等等,这些项目可在几乎不需额外投入的情况下进行,因此在实施“阳光体育”的前提下,在普通高校中广泛开展民俗体育,能从根本上解决体育场地受限、器材陈旧匮乏的问题。

3.2 普及性、娱乐性、趣味性优势

我国民俗体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鲜明的民族性、浓郁的乡土气息以及自娱自乐的大众方式,使其自然地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它使运动与娱乐、竞技与游戏融为一体,丰富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有部分项目已走出国门被世界人民认可接受,并广泛传播。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俗体育活动在不同地方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而且为其在普通高校普及推广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4]。娱乐性、趣味性是众多的民俗体育项的共性,因其具有简便易教、简单易学、简捷易赛的教学特点,不仅便于教师教学,在课余也有利于家长和学生的共同互动参与,为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创造了良好条件,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4 民俗体育课程的开展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

从民俗体育的优势可以看出,民俗体育为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4.1 认知层面的影响

4.1.1 体育价值观的改变

从单一到多元体育价值观是人们以自身需要为尺度评价体育的根本观点,既是体育需要的清晰流露,也是体育意识的集中体现,人们的体育健身需要与体育价值观的形成是一对统一体,人们体育健身需要的多样性和多层性决定了体育价值观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现有体育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学习和掌握某项体育技能、增强学生身体体制为教学目的的,学生体质达标率是衡量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否的唯一尺度,一周一次的体育课无法满足大学生的体育需求,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是单一的,而网络体育信息的出现扩展了大学生接触体育知识和信息的渠道。由于大学生群体有着性别年龄、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不同,对体育需求也有不同,民俗体育内容的丰富多彩和形式的多样满足了大学生健身的不同需求,民俗体育的集体化和生活化特点使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以强身健体为锻炼目标,运动养身、调节精神、人际交往和个性发展也为大学生所重视。民俗体育使他们对体育锻炼动机有了较明确的意识,逐步形成健康积极的体育锻炼动机,形成综合化、生活化的体育价值观[5]。

4.1.2 体育锻炼意识的改变

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影响,由于民俗体育的多样化和娱乐性,大学生的获知观念由被动接受体育教育的灌输,转为主动去探索自己喜爱的民俗体育项目,参加体育活动的心态由“要我参加”向“我要参加”转变。民俗体育使大学生不断更新体育生活内容,提高追求层次,通过民俗体育,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开始意识到体育运动在磨练人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全人格方面的积极作用,意识到终身体育和健康体育将给他们未来的生活带来更精彩的人生,意识到体育运动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4.2 行为层面的影响

4.2.1 大学生体育行为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体育行为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为满足某种体育需要而进行的活动。体育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既受行为者内在生理、心理条件制约,同时又受自然和社会文化的影响。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对大学生体育行为是以体育锻炼为目标,最终实现大学生体质、身体素质健康发展的单一性体育行为。每周一次的体育课使得他们的体育行为在空间结构上是封闭的,时间形式上又呈现单一循环状态。然而在网络时代体育信息多元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下,大学生体育生活行为发生很多变化,不断融入社会多元因素,与多元思想的交流和融合,使得大学生体育行为在以体育锻炼性为主的前提下,通过民俗体育衍生出体育休闲行为、体育养身行为、体育保健行为、体育社交行为、体育道德行为、民族精神行为等多元化体育行为。

4.2.2 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是大学生体育生活中一项重要内容,课外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体育生活的多样性。有学者通过调查得知:课外体育休闲和娱乐是大学生获取体育信息的主要动机,分析其原因在于:首先现有大学体育教学大纲缺乏传统性,都是些与时代性紧密相连的运动项目,如健美操、街舞、体育舞蹈、瑜伽、轮滑等时尚健身项目,传统体育项目少之又少,使学生缺乏对传统项目的认识;其次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授内容在学习基本技术技能为目标的基础上,对已掌握该项目基本技能的学生来说,更希望深入学习,以求精进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民俗体育具有的传统性和体育项目多样性弥补了体育教学大纲存在的不足,满足了大学生对体育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身体素质的多元化需求,使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4.2.3 大学生体育组织形式逐步多样

民俗体育的开展使大学生体育组织形式在时间上更加灵活,在活动场地选择范围上越来越广,组织形式突破传统班级授课模式,不再仅依赖于体育教师,个别化学习、协同学习、小组学习等形式大大提高了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同时在民俗体育的影响下部分学生自发组织、自筹资金建立踢毽子、轮滑、武术、民俗舞蹈等学生协会和各类体育项目的俱乐部,通过社会赞助,参加各种高校组织的大型比赛和各种商业性表演。民俗体育信息使大学生体育生活组织形式呈现多样化状态,使大学生在体验运动带给他们乐趣的同时,也加强了对体育健身和健康体育的认识,有助于他们更积极地投身体育运动中去。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1)民俗体育课程的开展促进高校体育课程贯彻“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民俗体育由于其具有的健身性、娱乐性、趣味性、表演性等特点,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有益于大学生养成“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体育生活方式。

(2)民俗体育贴近大学生群体的体育生活方式和观念,受到大学生的认可和喜爱,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认知层面和行为层面产生积极影响。

(3)民俗体育课程的开展促进高校达成体育课程目标,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民俗体育有着独特的健身和养生效用,在使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的同时,又受其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坚毅勇敢、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因此,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中民俗体育项目在高校可以开发。

5.2 建议

充分利用体育场地和其他可利用资源。挖掘师资潜力,在一定范围实施民俗体育师资培训和引进教师资源。民俗体育场地器材与健身活动的有机结合。加强宣传力度,让学生了解所开设项目的特点。各校加强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考核与评价。加强课后反馈,对没有学生或很少参加的课程项目予以取消,避免浪费师资以及器材场地。合理加大课程的多样化,与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相协调。

[1]李双铭,徐晓琴,张继生.湖南省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0(8).

[2]叶挺青.阳光体育与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关系[J].体育科学研究,2010(4).

[3]涂传飞.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8).

[4]鲁 丽.民俗体育在河南省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中的优势探究[J].体育世界,2009(2).

[5]常伟吕.网络体育信息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J].中国成人教育,2010(4).

[6]李红梅. 普通高校民俗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瓶颈与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3).

The Influences of Folk Sports Curriculum on College Students'Sports Lifestyle

Li Panmei
(P.E.School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410012,China)

In order to reveal the influences of folk sports on College Students'sports lifestyle,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through students'sports lifestyle formed in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conditions as well as the folk custom sports than other sports advantage analysis,the paper expounds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sports on college students'sports lifestyle and behavior level and the influence of cognitive level.The results show that:the university period is the individual sports lifestyle form key stage,folk sports on college students'sports lifestyle formation has positive effect,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eriously carry out the good folk sports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sports lifestyle of college students.

Folk Sports Curriculum Sports lifestyle of college students influence

G85

A

1004—5643(2012)07—0101—03

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0C0965。

李攀美(1987~),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猜你喜欢
民俗体育大学生
冬季民俗节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2016体育年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我们的“体育梦”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