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优化教学路径
——水平四(七年级)跨越式跳高教学实录与评析

2012-08-15 00:52:55
运动 2012年10期
关键词:学练课堂教学教师

吴 静

(金坛市第二中学,江苏 金坛 213200)

教学案例

探寻优化教学路径
——水平四(七年级)跨越式跳高教学实录与评析

吴 静

(金坛市第二中学,江苏 金坛 213200)

1 教学背景

在名师工作室开展的“同题异构”教学活动中,笔者组织七年级学生进行了跨越式跳高学习,本课系课题《整体构建区域性初中田径教学体系深化实验与推广研究》下的研究性教学。教师通过采用讲解示范、激励、合作学练、小组评价等有效教学方法,让学生由自主学习向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转变与结合,取得了不错的课堂教学效果。通过与听课老师的交流和自我斟酌,发现了美中有不足之处:学生的良好学练状态是浮于表面的,从技术层面来讲,教师并没有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掌握主教材,达成主目标;而从学习氛围来讲,学生也并没有表现出在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过程中体验到的那份快乐与幸福。问题还是出在教师这一边。究其原因,主要有3点:首先,对主教材把握不到位,目标的定位也不准确;其次,在课的教学中所采用的“有效”教学方法并没有达到教学最优化,或者说并不太合理;再次,对教学器具的改造和利用并不很科学、灵活,对生情的把握不够。因此,在今后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要加强教学体验,研读教材,注重互动与交流,避免教学缺憾,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不断探索与前行。

2 教学片段

课的开始采用趣味慢跑热身,穿插“桃花朵朵开”互动游戏,通过绕垫、跳垫、跨垫、前踢腿跑来激发学生跳跃能力,利用多种踢、摆腿的辅助性练习,使学生建立初步的动作表象;通过原地、跑三步、跑三至五步跳起两腿轮换摆踢举起小折垫的练习,让学生体验三至五步起跳轮换直摆腿的动作;采用原地、跑三步、跑三至五步跨越竖起小折垫练习手段来学习“三至五步起跳,腾起后两腿依次过竿”的技术动作;通过“三至五步助跑跳高赛”的游戏强化三至五步助跑,两腿依次过竿的技术动作。最后,利用体操垫和橡皮筋进行“拉雪橇”的拓展性游戏,既贮备了学生跳跃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合作创新精神。结束部分安排学生进行“剪子、石头、布”游戏,对学生的身心起到了较好的调节和放松作用。

本节课利用体操垫与橡皮筋结合进行跨越式跳高教学,较好地消除了学生跳高畏惧心理,同时做到“一物多用”“多物共用”的目的,满足了学生不同的需求。环形场地的设计便于教师讲解示范和指导,利于学生分组练习,激发了学生学练热情,有效促进了学生技能的掌握。

3 教学反思

通过跨越式跳高的教与学,体现了以下两点效应:(1)教师善于把握时代动向,标新立异,对教学器具进行改编与创造,寻求更加适合教学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学练方法,大胆尝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小主人,体现了新课标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2)整节课教学环节层层递进,并有机结合,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下体验学习,在逐步掌握跨越式跳高基本技术的同时,感受到了体育课带给他们的快乐。学生个性得到了张扬,潜力得到了释放,师生、生生之间得到了良好的互动,整节课显现出了“桃花朵朵开”的良好景象。

4 案例评析

教师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如何让教学回归本真,达到教学最优化,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目标,必须通过长期的磨练和思考来达成。就本节教学诊断课来看,笔者认为必须做好以下3点。

4.1 体现教学的整体性

本课题为整体构建跨越式跳高教学体系,如何在研究和教学中体现“整体性”显得尤为重要。概括来讲,主要做好4个性,即教学结构的规律性、内容选择的针对性、练习形式的多样性和场地器材的实效性。

教学结构的规律性,就是在教育教学中必须遵循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和人体心理活动的变化规律。我们不能摒弃传统教学结构,活动适应阶段、技能形成阶段和调节放松阶段在整节课中应得到较好体现。内容选择的针对性,对应既定教学目标,我们选择什么教学内容,如何选择,都应得到鲜明的呈现。结合学生身体、心理及能力水平,尽可能多地选择辅助性练习,来充实整个教学。练习形式的多样性,本课运用到了上一步、上三步、上五步、过竿、不过竿等形式的练习,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如何激发并保持学生的练习兴趣也是我今后教学必须思考与实践的课题。场地器材的实效性,根据学校实际和区域性特色,笔者应该学会改造和开发适合教学的教学器具,并教会学生自制教学和活动器具,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小主人。

4.2 避免课堂教学的重复性

很多观摩课的老师总提到,为什么小学教跨越式跳高,初中还是这样教跨越式跳高?这种重复性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重复和手段的重复,绝大部分教师在设计和执教过程中缺乏对教学重难点的界定,难以呈现清晰的项目、动作技术的形成规律及教学流程。因此,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我们在课的设计中应体现不同的目标设置、内容选择等,做到教学的科学性、健康性、层次性和艺术性,避免重复教学的发生。

4.3 关注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衔接

七年级学生处在由小学向初中过渡的过程,身体和心理上都处在一种适应的阶段,绝大部分同学渴望得到全新的学习体验,这种体验包括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的改变,也包括对体育老师的其他诉求。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设计和执教同类课时,遵循教学规律,针对特定的教学对象,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与模式,以游戏与竞赛类教学为主,让他们尝试团体合作学习,体验体育课带给他们的快乐。总体来讲,要想实现中小学体育课教学的衔接,必须做好本课程目标的过渡,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平台,让他们尽快融入到初中的体育学习与生活中来,进一步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健康意识。

作为一名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笔者应该准确把握时代动向,学比赶超,钻研教材,遵循教学规律,努力做到教学中有教育,用热情的双手,拨动学生的心弦,确保学生为课堂学习主人的地位,师生共同感受自主学习与团结协作的无限乐趣。

G807

A

1674-151X(2012)05-085-02

投稿日期:2012-03-12

吴静(1982 ~),中教一级,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10.3969/j.issn.1674-151x.2012.05.038

猜你喜欢
学练课堂教学教师
以学练标准为基础促学练内容之有效
体育教学(2023年1期)2023-02-22 01:37:42
最美教师
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04
教师如何说课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6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50米快速跑学练组织的策略研究
体育教学(2018年10期)2018-01-08 02:51:04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4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56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
圆我教师梦
吐鲁番(2014年2期)2014-02-28 16:5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