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风
(江苏省南通商贸高等职业学校 江苏南通 226000)
弱势群体,是指那些由于自身因素而导致其生存能力较弱的人群,如残疾人、孤寡老人和孤儿等。社会学家研究的弱势群体是在社会资源分配上具有贫困的经济利益、低层次生活质量和脆弱承受力特殊社会群体。弱势群体是“处于不利地位”、“能力较弱者”,在生活中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改变现状而需要社会支持、救助的群体。
体质弱势群体主要是指残疾,或不宜参加剧烈运动的学生;身体过于肥胖或矮小体弱、多病以及患有先天性疾病等运动学习困难以及身体协调性差,运动能力较低的学生;还包括学习懒散,没有积极性,不愿参加运动的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包括体弱和患慢性疾病或急性疾病的恢复期、伤残以及运动器官不全者。体育教育工作者主要从体质健康水平、运动能力等方面来研究“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
教育是一项最基本人权,是世界各国持续发展和平与稳定是关键因素。“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学校教育,这就要求学校体育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体育弱势学生群体的所有学生在大学作为一个弱势群体的成员,学生接受正规教育在过去的立场,我们更应该致力于帮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观念,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适应不同的健身需要。
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保健课,系为个别身体异常和病、弱学生开设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应有针对性地组织康复健康教育”。因此职业院校体育弱势群体在过去比例较小,更少的人,少研究,对体育问题的研究是非常罕见的,大多数的研究是关于其保健体育课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同正常学生相比,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在数量上相对有限,有的高职院校根本就没有开设体育保健课。虽然有些学校已开设体育保健课,但由于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因为自身身体、生理和心理因素等原因,其活动能力较差,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较为薄弱,再加上缺乏科学系统的教材和缺少康复保健专业教师,学校不能为课程提供基本的教学条件和场地器材,其教学内容、形式和考核评价方法单一,开设效果并不理想。体育保健课的教学是以保健、康复目的为主,但如果内容过于单一,手段过于陈旧,势必会影响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职学生健康的弱势群体建立体育健身服务网络,提供指导,对他们的健身,运动后的身体监测,运动处方,健身和其他方面的研究档案。选择性教育系统有可能成为保护体育弱势学生的权益,促进教育公平的研究。指出,体育健康教学模式是解决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和残疾收到很好的教学模式。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教学与研究仍处于研究阶段,研究方法单一,缺乏统一,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在设计和建设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评价是不成熟的,每个学生的个性并没有充分的发展,课程评价比较简单,主要是通过,这也导致了体育弱势群体学生体育课程和教学组织的无序状态,阻碍了体育教育事业的研究与发展。
当今国际大众体育运动提出:“每个人都拥有参加体育活动的权利”的体育理念,这种理念包括:“参加体育活动是所有人的基本权利”、“大众体育旨在帮助所有的公民,不论年龄、性别、职业和贫富,认识和理解体育的价值,促使人们终生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
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其身心健康,帮助他们学会更加独立面对社会生活。目前,高职院校体育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活动是普遍不够重视,大多数学生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弱势群体学校。学生组织的特定的游戏或活动是零。弱势群体成员的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参加演习的频率,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场地的选择,体育信息的获取和消费行为。影响弱势群体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有心理原因、生活习惯因素,也有体育场地、器材、体育教员和其他客观因素。弱势学生群体参加体育锻炼身体条件与正常的学生有一定的差异,影响和制约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主要因素是健身,身体条件,休闲时间,心理压力,缺乏兴趣和体育技能。
总之,对体育弱势群体学生来说课外体育活动,是一个有益的补充。笔者认为教师应掌握体育弱势学生群体参加体育活动,组织,督促他们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尝试,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和潜力。从物理角度,教师根据自己的身体特征,不同类型的弱势学生群体制定相应的运动处方,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个人的运动处方,至少安排三次周活动,同学之间相互监督完成情况。
人人生而平等,这是一个人性与法理上的论断。但现实中的人,先天有不同的资质,后天有不同的环境,生活中有不同的际遇,“强势地位”和“弱势地位”始终存在。关注体质弱势群体,是人道主义的彰显、受教育权的要求、教育公平的寻求、社会稳定的需要。
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因此,关注体质弱势群体学生,激发他们参与体育的兴趣,调动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是每一个体育教师真正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和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育补偿,为保障的弱势群体的基本教育权利和额外的资金用于教育,强调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的保障。在人文关怀的弱势群体,应对学生弱势群体的教育机会平等,享有追求教育资源分配公平追求脆弱群体,追求平等和教育弱势群体的教育补偿。体育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体育弱势群体的客观存在,应该多关注他们,关心他们,建立一个符合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需要的平台,增强健身意识的宣传、教育、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热情参与体育运动。来弥补他们的生理障碍,不同的学生应该成立一个特别的缺陷补偿或训练课程。具体到每一类型的残疾病弱学生,情况又有所不同,为视觉障碍学生应该设置触摸为主的运动;听障学生应设置的实际操作;残疾学生应设立残疾的肢体运动。
当今主流的全纳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普通教育要接纳所有学生,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全纳教育注重每一个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学习和生活的主人,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平等获得符合其能力发展教育。高职院校体育必须从体育弱势群体学生体育健康体育课程,改革,成为健身和培养健身能力的课程,“体育”和“健康”的结合,满足各类学生在体育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切实贯彻“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教学组织,教学合理评价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按照协调发展与综合提高的基础宽口径适应性强的原则。期望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关怀、重视和积极投入,建议体育部门制定和实施弱势群体学生健身的相关要求,营造出校园文化氛围,有针对性的改善其健身锻炼的场地器材,教师指导学生设计个性化的运动处方,体现“以人为本”,加强自我监控,对弱势群体学生的健身活动进行科学指导。
传统的学校运动会往往是一些体育优秀的学生为主,大部分学生当配角。体质弱势群体学生更是连参与的机会都没有,也就无法感受到运动会带给他们的体验。我们可以在运动会项目的设置上做一些调整,把运动会的项目分为:竞技类、趣味类、集体类。增设运动强度低、趣味性强的学生组,同时增加学生集体项目的比赛,并规定参加竞技类项目的学生不能参加趣味类和集体类项目。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逐步完善对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理论研究体系,研究广泛开展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育锻炼的有效途径,加强研究力度,以促进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育的发展,促进高职院校体育事业的发展。
[1]宫华.职业院校体质弱势群体育教学问题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2(1).
[2]刘成,李秀华.体质弱势群体与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学刊,2005(5).
[3]李秀华,刘成.近年来我国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科研进展[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1).
[4]关悦,朱昆.论普通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权利的实现[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9(7).
[5]董先锋.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及体育教学方法探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