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阳
(吉林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 吉林长春 130033)
运动生物力学在师范院校不同体育专业教学中的差异性分析
刘阳
(吉林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 吉林长春 130033)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吉林体育学院不同体育专业的课程目标、教学安排、教学侧重点及考核体系等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研究发现:在实际教学中运动生物力学课程在不同体育专业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差别对待的依据主要来自于学生文化基础水平及专业培养需要这两个因素。
运动生物力学 师范院校 不同体育专业教学 差异性
运动生物力学是研究人体运动力学规律的一门学科,其作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之一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占据了较为重要的地位。是体育专业人才知识体系中所必备的一个知识模块。运动生物力学在体育科学学科体系中研究内容丰富,研究课题复杂、领域宽广、涉及到生物学、力学、体育学等学科的交叉,从而形成良好的学科互补与融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理论学科。而这门课程在专门性的体育院校和师范类院校的侧重点却有所不同,使用的教材版本也不一样。同时,吉林体育学院作为我国培养体育专业人才的一个重要输出单位,其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而运动生物力学课程在不同体育专业中的教学目标也趋于不同,这直接使得不同体育专业在该门课程中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研究拟对这一系列的不同进行详细剖析,旨在为该门课程在各个专业中更合理的实施教学提出有益的建议。
吉林体育学院2009级和2010级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社会体育专业及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本科生。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吉林体育学院不同专业的课程目标、教学安排、教学侧重点及考核体系等内容进行汇总、归纳,并对其加以分析, 以此尝试搜寻运动生物力学在各体育专业中的区别及特点,通过提出进一步改进课程的建议,为体育人才培养提供更为科学的服务。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基础宽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多能一专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简单的来说,体育教育专业趋向于培育学校体育工作者。
?
培养具备与竞技运动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从事与竞技运动相关社会、体育活动的基本能力,从事竞技运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从学生所培养的具体能力来看,主要有:(1)掌握运动技术、人体科学、教育心理等几个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够应用至训练与教学实践之中;(2)掌握运动训练的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并具备较强的专项训练水平和裁判水平;(3)熟悉运动训练、竞赛相关的政策、法规及原则;因此,运动训练专业更趋向于培养专于训练、善于竞赛的教练员和裁判员。
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其日后对口职业有社区体育指导员、体育经纪人、体育协会及相关机构的职员等等。
通过学习武术、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基本理论与知识,进行民族传统项目技术、技能的基本训练,具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能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当前运动生物力学的课程目标更为看重对知识、原理的掌握,其具体内容是使学生初步掌握人体和器械在竞技体育和健身运动中的基本运动规律和力学原理,能应用生物力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技术动作分析其合理性。那么这是一个对于运动生物力学较为统一的目标设置,对于不同体育专业来说并没有做出特定的划分与区别,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针对不同体育专业的需要对课程内容、重点、考核进行区别对待。
从访谈的运动生物力学授课老师来看,在课程目标上实际上有其更为具体、详尽的确定。首先,对专业进行区分划定,以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及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为一类,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单独列出。而在第一类群体中,又将生源的学习基础和水平来进行区分,体育教育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通常由于参加过高考,且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才能考入高校。因此,其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较运动训练专业学生要更强。在课程目标上的制定要求也较高。而这一分类原则基本适用于课程的差异性分类,包括目标设置、课程教学安排、侧重点倾向和考核内容。体育教育专业及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除了了解与掌握人体、器械在体育运动中的基本运动规律和力学原理,且能够独立完成对技术动作诊断、分析判断以及提出技术改进策略的要求。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仅只是初步掌握原理性知识,且需要对运动规律和力学原理有着较透彻的理解,同时具备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其次,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由于不少是自主招生上线,其文化基础较薄,故而,在目标要求上更多只是对常用的技术动作进行力学原理化的理解,对其解决运动力学问题的能力并没有提出进一步的要求。最后是社会体育专业,往往这一群体的文化基础是众专业中最好的,但也应其专业方向的不同,课程预期目标所提出的要求也最低。但对于不少教师而言却在实际教学中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第一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基础上增加了在严格规范的条件下对运动生物力学问题进行实验性验证和求解的能力,即:实验动手能力。为日后可能从事运动生物力学科研工作打下预备性的知识基础。
通过调研发现不同师范类高校对运动生物力学课程安排的学时有着一定的差异,但大部分院校在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专业均采用54学时。而民族传统体育和社会体育专业则为36个学时。其中社会体育专业不少院校均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设置。
从内容侧重来看,体育教育专业更为侧重于运动器系整体的力学性能、人体动作结构与动作系统、运动关节与环节、参照系、运动学特征及人体运动速度变化规律以及牛顿三大定律等力学原理和特点。同时,对体育教育专业中不同方向的学生群体也会有一定的偏重,如篮球方向在缓冲、蹬伸、杠杆原理等知识点有所侧重,而田径方向中的投掷项目学生则更趋于对鞭打、推、拉和转动规律等内容进行讲解。但是体育教育专业由于未来从事的体育教育工作要求其不仅仅掌握一项技术,因此,无论何种方向的学生均需掌握多个运动项目相关的力学原理及动作分析知识而运动训练专业的内容则更为简单,其多以自身专项为主,教学安排始终围绕着其专项进行展开,简化了诸多的原理知识,从实践运动中对技术动作进行讲解、分析,力求从运动体验中去认识运动生物力学知识。而民族传统体育在原理性知识方面与体育教育专业类似,但依然有其专业特性,即侧重于人体重心、人体关节、转动惯性、人体平衡等与其项目相关的内容。而社会体育专业则更加侧重于健身健体运动的相关力学问题研究,其内容集中于肌肉、骨骼等运动力学系统和特征,同时其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通常要更加全面和详尽,对于部分优秀的学生和班级可适当加入运动生物力学实验研究等内容。
在运动生物力学课程考核体系中,其涉及的内容以各项运动技术动作分析为主的专业知识考核以及以力学原理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性知识考核。运动生物力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就是通过学习该课程使得学生掌握基本力学原理和规律并以此为依据,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去解决各类相关问题。各个不同专业的考核内容范围与其课程的侧重点也有着一定的相关。如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更趋于对各个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的分析和诊断,而社会体育则主要针对日常健身活动中所涉及的动作以及各个生理部位在运动活动中的耗损及保养。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则对其独具特色的专业动作进行力学分析的能力考核。
基础性知识考核方面,各专业则无明显差异。且大部分考核形式是以选择题为主,内容涉及人体运动的动力学、运动学、平衡动作的力学原理、人体惯性参数以及各运动生理器官的力学特性等。
运动生物力学作为体育科学中一门基础性学科,受到了广大体育工作者的重视。而专业院校中教师对于不同体育专业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安排、侧重点以及考核体系均有所不同。而这一系列的差异化分类主要通过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基础水平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来进行区别的,以此为依据进行具体划分。
首先,体育教育专业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要考虑到学校体育教育内容,相关的运动生物力学理论与方法按照运动技术原理的范围进行教学与讨论。
其次,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在教学模式上应积极努力的进行探索,力求探寻出一条适合不同专业培养需求的教学途径。
最后,对于已经出现的众多实际教学问题应及时总结和归纳一线教育工作者们的教学经验,将这些宝贵的经验进行分析和整理,拟出一个针对不同体育专业却较为统一的课程目标、内容安排、考核体系的差异化教学标准。
[1]申怀松.新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比较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1):157-160.
[2]李小华,刘光双,周颖.运动生物力学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的应用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5(3):5-6.
G804.6
A
2095-2813(2012)11(c)-00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