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丽娜 白 雪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武术地域化传播方式的构建
乔丽娜 白 雪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以武术地域化传播方式为研究对象,从武术各个地域不同拳种发展的视角来分析探讨武术的传播。基于武术发展的地域优势应有针对性的强其所强,有目的性的促其发展。结论指出:武术需要百花齐放方能让经典永存,应将当地特色的传统武术作为传播的技术内容,将传统武术的历史文化和内涵意义作为理论内容;通过挖掘、利用当地特色拳种的现存资源,扩充教学资料。旨为武术地域化传播方式的构建选择一条可行之路的同时,也为武术国际化传播打下良好的基础。
武术 地域化 传播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阐述了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抚今追昔,武术作为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民族宝贵遗产,其发展历程深深打上中华文明的时代烙印,理应成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武术属于纯粹的民间文化形态,其生命力深藏于社会下层百姓之中,所以它的地域特色又是最浓郁的,保留着原始古朴的风貌,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外来文化的影响。”[1]中国武术的所有流派,都是以地域文化为底蕴,从地域文化中孕育出来的。
地域对武术文化的关系就如母子一般,对于武术中的每一种拳术来说地域都起到了主要的作用。地域文化是因着一定的地理形势,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得以与其他地方区别开来的语言、风俗、宗教、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等等,简单的说就是指特定的地理环境影响下的文化总和。其特定的“地理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或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郭志禹教授等归纳了近现代中国地域文化的分类,认为主要有3种情形:一是以自然环境为特征,如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关东文化、西域文化等;二是以社会结构特征为主要特征,如滨海文化、内陆文化、草原文化等;三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结构兼重为主要特征,如齐文化、鲁文化、吴文化、越文化、燕文化、晋文化、秦文化等。不同特质、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是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国际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地域文化已经成为增强竞争能力和推动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现今人们看到学校中流行的初级长拳、24式太极拳等都是空有体育的架式而无武术灵魂的展现。甚至在专门培养武术专业教育人才的高等学校,单一化、标准化、统一化的(国家规定套路)国际武术竞赛套路也已全面垄断着教学内容。身体教育成为核心,文化、思想、精神教育渐行渐远。学校武术教育出现了严重缺乏内涵和真材实料的传统文化,出现这些情况与传统武术精神意识的缺失有着必然联系。中国传统武术的主要拳种都是从地域文化派生出来的,不同的地域文化以自身的个性风格和特殊内容,使传统武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融合和汲取了诸多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营养,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基础,也是地域文化发展传承的过程。传统武术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每一个拳种,蕴含着创拳者的修养、学问和品格。一个传统武术流派在发展过程中的兴盛与否,除了满足个人心理、身体,乃至社会的需要,还取决于这个流派在各个时期杰出人物的文化底蕴和功夫的深浅。传统武术地域特色拳种传承的好坏是中国武术文化盛衰的显著标志,传统武术的灵魂思想教育的深度也是中国武术教育成败的关键,忽视传统武术教育的中国武术教育只能导致中国武术断代失传。只有强化传统意识,重视传统武术在中国武术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中国武术教育才会更加丰盈饱满。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古代文明养育了传统武术这颗璀璨的明珠。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再现。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融合和汲取了诸多社会领域中的营养,有着丰富的内涵。传统武术和大多数西洋体育单个项目有很大的不同:内容、结构和运动方式不同,竞技意识和竞技形式不同,文化含蕴和价值取向也不同。传统武术还有许多体育以外的东西,有很多非西方体育价值系统所能涵纳的东西,而这些恰恰是传统武术最引人入胜的地方,是其文化精蕴所在。因而,可以说传统武术是一个以武术套路为载体的,其内容具有哲理性和艺术性,其方法具有科学的、独立完整的文化体系。
我国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风俗民情也互有差异,各地区的武术风格也常常是各具特色,互不重复。武术是一种文化形态,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地域因素的影响,又由于它基本属于纯粹的民间文化,所以一直保留着原始古朴的风貌,没有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从历史中走来的武术,携带着传统文化的基因。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演绎着平常生活,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美妙回忆。我们会发现每个拳种的形成过程都会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拳种的魅力所在正是它那流光溢彩的文化积淀。俗语云:“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文化更是孕育不同个性风格的传统武术文化。源于河南温县的陈式太极拳分化繁衍出赵堡架、杨式、武式、孙式、吴式等多种太极拳支派;流传于山东胶东各地的螳螂拳;源于少林寺的少林拳;盛传于京津冀的八卦掌;在山西、河北广泛发展传播的形意拳等,无不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争奇斗艳,各放异彩。
进行武术传播需要传播的主体,我们可以称之为武术传播者。这是武术信息产生的出发点。要想更好地传承地域特色的武术文化就需要真正的传承者和掌握特色地区武术文化内涵者作为武术的传播者。各地开展挖掘整理工作是为发现更适合的武术传播者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自古师徒如父子”形式的代代相传,是传统武术最正宗的流传方式,找不到良才美质来承接衣钵是传统武术流失的一大因素。传统武术分门别派,守派意识表现突出。各门各派之间虽然能相互尊重,但彼此之间难以进行技术交流。“没有合适的传人,宁可失传,也不轻传”早在1983年,国家进行过一次全国性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启动的第二次武术挖掘整理与传承工作应是第一次的延伸和扩展因为在第一次挖整工作的主要对象是上了年纪的民间老拳师的拳路和这些老拳师所存放的武术古籍资料。20年过去了,当年的拳师大都离世,我们决不能因为仅进行过一次全国性武术挖整工作就可以一劳永逸、万事大吉了。传统武术的挖整与传承是一桩系统工程,要常抓不懈,需要举国上下通力合作,发挥政府的主导功能,调动地方体育部门的积极性,扎扎实实的打好这场挖整传承工作之仗。
现今人们看到学校中流行的初级长拳、24式太极拳等都是空有体育的架式而无武术灵魂的展现。甚至在专门培养武术专业教育人才的高等学校,单一化、标准化、统一化的(国家规定套路)国际武术竞赛套路也已全面垄断着教学内容。
传统武术之所以日渐消逝的原因之一就是传播的内容不够理想。
当前诸多对武术的定义最终将武术的上位属定为体育,然而武术的定义不是体育能够涵盖的,只用体育来定义武术是不能揭示武术的文化属性的。因为武术不同于一般的体育运动项目,不同的地域文化培育出不同风格的武术拳种,而不同的拳种又有不同的理论和训练体系以及文化内涵,因而学术界通常将武术视作一种文化形态来进行探讨研究。武术既然是一种文化形态,那么武术的发展就不应只强调肢体运动,而应充分发掘武术的文化内涵,将武术运动中寓含的中国哲学思想、各个地区传统套路形成的特点充分体现出来。
因此,在认识、研究武术时,不能仅仅将武术作为单纯的一项体育运动来看待,而应重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强调其文化属性,构建其文化价值体系。其次,武术传播中应重视其文化属性,在教授武术技能时加强武术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不管是在学校武术教育中,还是在社会武术传播和交流中,都应将武术文化放在重要地位,使练习者在练习各拳种特有的技能时,感受各拳种独到的文化寓意,从而促进练习者的身心发展。如规范并加强武术的礼仪,虽然武术中有很多礼节礼仪,但在如今的武术界中,却没有设计规范,目前推广的也就只有一个“抱拳礼”,有些武术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武术教育时甚至连“抱拳礼”都没有教,上下课根本就没行“抱拳礼”。又如各拳种蕴含的哲学思想,我们在武术的传承中应当充分发掘、授之于众,让练习者在练习武术的同时感受武术的哲理,例如太极拳当中的“天人合一”、“阴阳”等哲学思想等,这些都应当让武术练习者了解、感悟。
武术要发展,必须从母体出发,对各类拳种进行继承和发扬,充分体现各类拳种的“功、套、用”的功能价值。首先,学校武术教育应进行改革,加强对武术拳种资源的利用和延续。高等体育院校可以邀请各拳种名家到本校进行讲学或交流,也可以直接将他们聘为本校的武术教师,同时根据本校师资力量及社会需求,按拳种招生、按拳种培养武术教育工作者;其他非体育院校在进行武术普修教学时,可以选取一到两类拳种作为自己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时通过所教授拳种的“功、套、用”专门练习,强调武术的技击性,树立“体用兼备、内外兼修”的习武观,同时,也可对其他拳种作一些基本介绍,让学生对中华武术有个初步的了解,进而培养其学习武术的兴趣。其次,各地方体育管理部门应加强本地武术资源的开发与发展,充分发掘本地的武术拳种资源,可以出台一些政策,为民间拳师授拳及大众学拳提供制度保障,规范本地武术的发展,如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成立各拳种协会,让民间拳师不再流于“民间”,让更多的人了解拳种,也让更多的人学习、发扬本地拳种;第三,国家可以成立专门组织,对各地拳种资源进行汇总、整理,组织武术拳种的社会普及与推广工作,根据当地特色传统武术文化开展各种运动会或者交流赛等进行推广。
现在很多优秀的传统武术功法、套路和技击招法已经很难再看到了,这是非常巨大的损失。只有培养一批经过传统武术熏陶从而对传统武术怀有深厚感情的学者来完成传播真正的传统武术的艰巨任务。在拥有优秀的传播者的前提下通过各个地区武术教育机构传播为主要途径。对各高校专业学员通过必修课的方式传授,同时对全院开展选修课的方式传播。对于各个武术馆校可以通过举办相关交流比赛的方式进行传播。
传统武术的地域性特色传播模式重视武术内涵的传播,为解决当前武术传播问题提出:第一,各个地区着重发展本地特色拳种。全国各地武术界的各种组织在传授武术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将当地特色的传统武术拳种作为传播重点。在传播的过程中尤其要将其形成历史和内涵意义作为重点。第二,通过挖掘、利用当地特色拳种的现存资源,当地民间老拳师的拳路和这些老拳师所存放的武术古籍资料可成为高校武术传播的老师和教材,为传播对象呈现中国武术之真正面目。第三,以当地传授本地特色这一便捷正宗的方式传承中国传统武术无疑是为中国武术有效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选择一条可行之路的同时,也为武术国际化传播打下良好的基础。
[1]郭玉成.武术国际传播基本模式的构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4):23-26.
[2]郭玉成.武术传播基本理论概述[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6):61-65.
[3]王 岗.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拳种意识”[J].体育学刊,2010(4):95-98.
[4]姚梁栋.中国武术的传承与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32.
[5]郭旭茂.地域文化对武术拳种影响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6):26-28.
[6]李雄锋.从地域文化视角探讨武术的发展[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5):49-51.
[7]马云慧.传统武术套路的文化内涵[J].搏击·武术科学,2008(5):19-21.
Mode Construction of Wushu Regional Transmission
Qiao Lina Bai Xue
(Wushu School of Shanghai Sport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8)
Wit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taking Wushu regional transmiss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paper does the analysis of all regions different Wushu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to analyze the spread of Wushu.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of Wushu,targeted its strongness,with the purpose of promoting its development.Conclusions include:the classic Wushu need to allow the flourishing side forever,we should take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Wushu as a communication content,the traditional Wushu form and content between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as a theory of content;by mining,the use of existing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boxing resources to expand teaching and learning materials.Purpose of Wushu communication is to build a practical way of geographical tansmisson,but also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international spread of Wushu.
Wushu regionalspread
G85
A
1004—5643(2012)01—0024—03
1.乔丽娜(1988~),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